胡 群
天津財經大學
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企業信用風險評價
胡 群
天津財經大學
供應鏈金融作為國內商業銀行日益重視的創新業務,為企業提供了一種高效的融資模式,但其信用風險評價主要依賴簡單財務分析和專家主觀評價。本文以電子器材制造業為例,結合傳統信用評價方法和供應鏈管理思想,重點引入企業市場競爭力指標,提供可借鑒的供應鏈金融信用評價策略。
供應鏈金融;企業信用風險;市場競爭力;風險評價
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銀行更關注中小企業整個供應鏈的交易風險,對風險的評價不只是對主體進行評估,而是更多地對交易進行評估,通過依賴交易對手(核心企業)的資信、供應鏈的整體實力,中小企業信用等級獲得提升。這樣既準確評價了業務的真實風險,同時也使更多的中小企業能夠進入銀行的服務范圍。
目前銀行在對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信用評價中,對于指標的選擇及權重的設定完全是由專家根據以往業務經驗給出,這種完全依靠專家對于業務的判斷,使決策過于主觀,影響對企業評價的科學性。
(一)指標選擇
基于國內供應鏈金融各環節的運營實踐背景,以及國內外研究經驗,本文從企業的經營狀況、成長潛質、流動性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四方面考慮,初步選取了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存款周轉率、營業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和市場競爭力測度共9個指標。其中市場競爭力測度引入Nickell(1996)提出的的租金(RENT)指標,其含義是企業利用其市場支配地位,產品銷售超過其邊際成本的差額,差額越大,表明該企業的壟斷地位越強。本文所采用的市場競爭力測度指標計算公式為:
RENT=(息稅折舊攤銷前收入-(無風險利率+所有者權益比率*綜合市場年Beta值*(市場指數計算的回報率-無風險利率))*年末總資產-折舊攤銷)/主營業務收入 (1)
對于衡量企業信用風險的因變量指標,本文參考國內外研究經驗,以2015年《企業績效評價標準值》中的帶息負債比率為標準,當樣本企業的帶息負債比率高于該標準值時,可認為該企業存在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反之則為無信用風險企業。
(二)數據來源與處理
為數據來源的統一性,除2015年《企業績效評價標準值》外,本文采用的其他指標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共搜集了電子器材設備行業的共138家樣本企業。通過計算公式(1),本文得到各樣本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測度指標。通過將各樣本企業的帶息負債比率與2015年《企業績效評價標準值》的比較,本文得出樣本企業中有信用風險的52家,無信用風險的86家。
(三)模型估計
1.因子分析
對除市場競爭力指標外的自變量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得到因子載荷矩陣表為
第一主因子主要由x1與x2所決定,是代表企業負債能力的指標。
第二主因子主要由x5與x6所決定,是代表企業盈利水平的指標。
第三主因子主要由x3與x4所決定,是代表企業流動性水平的指標。
第四主因子主要由x7與x8所決定,是代表企業成長潛質的指標。
本文根據四個因子的得分值進行下一步的建模分析
2. Logistic回歸
隨機抽取70%的樣本為訓練集,其余部分為測試集。以y=企業風險評價作為因變量,f1,f2,f3,f4,rent(企業市場競爭力)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得到回歸模型為
Logit(P)=ln()=-1.32-2,51*f1-0.28*f2-0.55*f3+0.23*f4-1.08rent
經計算模型的預測精度為83%
AUC=0.92>0.75,說明模型非常合理。
通過模型回歸與預測測試,可以認為本文所采用的針對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企業信用風險評價策略有效,具有參考意義。
同時,也可得出企業的負債能力、盈利能力、流動性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都有助于減少其信用風險,而其成長速度越快時,應謹慎評估其信用風險。
[1] 陳祥鋒,石代倫,朱道立.融通倉與物流金融服務創新.科技導報,2005(230): 30-33.
[2] 閆俊宏,許祥秦.基于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分析.上海金融,2007,(2): 14-16.
[3] 白少布.面向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評估指標體系設計[J].經濟經緯,2009(6)
[4] 熊熊,馬佳,等.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風險評價[J].南開管理評論,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