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軒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地方引資政策差異與企業的區位選擇
鄧文軒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不同的地方引資政策對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存在差異,然而目前對不同引資政策的比較研究有待完善。本文以Okubo(2010)作為基礎模型,從企業區位選擇的角度,研究定額補貼政策之間的時機差異。研究發現引資政策的效果與其實施的時間有緊密聯系,定額補貼在資本流動前實施的效果,比資本流動后實施的效果要好。但隨著補貼額不斷提高,定額補貼政策不能吸引行業內的龍頭企業,使外圍地區成為行業中心。
地方引資政策;企業區位
隨著全球技術進步和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國的經濟實力快速躍居世界前列。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中國形成了以東南沿海地區為中心,廣大中西部地區為外圍的經濟格局。這種“中心-外圍”模式不僅導致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不斷擴大,更導致了城市擁堵、居民生活質量下降、社會治安惡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本文以Okubo(2010)的模型作為基本理論,研究補貼政策實施的時機差異。本文認為,由于中心地區和外圍地區政府的財政實力與目標期望不同,以及補貼政策和公共投資政策的效果存在差異,導致了中心地區傾向于實施公共投資政策,而外圍地區傾向于實施補貼政策。本文試圖通過這種中心地區和外圍地區不同的政策偏好,為解釋中國地區間公共資源差距巨大的現象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企業區位選擇的研究一直都是區位理論和空間經濟學的熱點。二十世紀90年代興起的空間經濟學理論為產業集聚提供了新的解釋。P. Krugman(1991)提出的C-P模型認為,在要素流動、壟斷競爭市場和運輸成本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要素為了追求高收益而集聚在中心地區。由于C-P模型的不易操作性,P. Martin & C. Rogers(1995)提出的FC模型假定資本收益回到所有者歸屬地消費。R.Baldwin & T.Okubo(2006)把企業異質性引入FC模型,發現企業遷移存在空間分類效應,高效率企業離開中心地區的成本更高,因此政府的定額補貼政策也具有分類效應,難以吸引高效率企業。Okubo(2010)同時考慮企業異質性和行業異質性,發現最高效率的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同時遷移到中心地區。然而,這些理論關注生產要素的空間分布對企業區位選擇的作用,忽略了地區適宜性在企業區位決策中的作用,難以分析公共投資政策在企業區位選擇中的作用。
本文在總結已有研究的同時,把Okubo(2010)的理論作為基本模型,把地方適宜性作為擴展,研究補貼政策的實施時機問題,并在一定的條件下比較不同時間實施的效果。
本文研究定額補貼引資政策的時機差異。本文假定地方政府只能選擇在資本自由流動前或者資本自由流動達到均衡后兩個時間點實施引資政策。對于地區適宜性的處理,本文把地區適宜性貨幣化為要素在所在區位獲得的額外收益。其他假定與Okubo(2012)的異質性行業模型一致。
(一)基本假定
(1)經濟體由南北兩地區組成,生產部門只由農業部門和工業部門構成,生產需要流動要素資本K和固定要素勞動力L,兩地區的勞動力供給均無彈性;流動要素K可以在地區間流動,固定要素L不能在地區間流動;K和L的名義報酬分別為π和w。本文帶*的符號代表南方變量,否則代表北方變量。
(2)農產品是同質的沒有運輸成本,生產只需要投入勞動力且服從規模報酬不變,農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工業部門有m個行業,行業間產品不能相互替代,行業內產品是異質的可以相互替代,工業品在地區間運輸需要支付冰山成本τ (τ>1),企業生產需要根據其生產率ai投入hm(ai)單位資本作為固定投入和ai*qim單位勞動力作為可變投入,其中qim是該企業的產量,行業內工業品市場是壟斷競爭市場。
(3)企業在地區間遷移需要支付固定成本χ。
(4)地區適宜性的貨幣化額外收益總量為Vwm,存在行業異質性。北方在行業m中所占Vwm的比例為svm,南方則為s*
vm=(1-svm)。經濟體總收入為YW,設Vwm=pmYW,pm為行業參數。
(5)北方的資本和勞動力份額占總要素的比例都為s(s>0.5),南方的收入份額為(1-s)。
(6)在不失代表性的情況下,兩地區的人口總數以及農產品價格單位化為1;各行業的企業數量單位化為1,即Nm=1。
(二)引入地區適宜性的資本分布
假定經濟體中消費者的偏好相同,效用函數如(2-1)式所示:

其中CM、CA分別是工業品和農產品的消費,Cm是行業m所有產品的消費總額,xkm表示行業m中第k種產品的消費量,N為行業m內的產品種類數,σ是行業內任意兩種產品的相互替代彈性,μ表示行業工業品占總消費份額的比例,θm表示行業m的產品在工業品消費份額的比例。
農產品的價格單位化為1,考慮地區適宜性的額外收益v,預算約束如(2-2)式:

生產者方面,企業每生產一單位產品需要投入ai單位的勞動力L作為可變成本。邊際成本ai代表企業的生產效率,服從帕累托分布,其分布函數為G(a)=(a/a0)ρ,0≤a≤a0≡1,ρ≥1(Melitz,2003)。企業需要投入hm(ai)=2- aiγm單位的資本K作為固定投入,企業生產率越高,需要投入的資本K越高,因此hm’(ai)<0(Okubo,2012)。
通過效用最大化及企業利潤最大化的推導,推導出產品的需求函數(2-3)式以及企業的定價公式(2-4)式:

根據(2-3)和(2-4)式,以及企業的生產成本構成,北方企業的單位資本利潤如(2-5)式所示:

同理可得,南方企業的單位資本利潤為:

若pm足夠小,此時南北方企業的利潤差πim-π*im>0。在不存在引資政策的情況下,沒有北方企業遷移到南方;南方企業遷移到北方的條件為πim-π*im-χ >0。當γm>σ-1時,πim-π*
im對ai呈U型。把πim(as)-π*
im(as)記為χs。當χs>χ時,南方企業全部遷移到北方;當χ>χs時,生產率分布在兩側的企業遷移到北方。
根據上述分析,不實施地方引資政策時,加入地區適宜性對于資本的自由流動分布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Okubo(2012)行業異質性模型中的基本結論沒有發生改變。在下一部分,本文將會討論在不同的時間點,實施補貼政策的效果會存在差異。
(三)定額補貼政策的時機選擇
(1)假設資本完全自由流動后,南方政府才對企業實施定額補貼S
根據第二部分的研究,資本完全自由流動后,生產率在區間(0, aL)和(aU, 1)的南方企業遷移到了北方,北方企業不遷移。而在南方地區政府實施定額補貼政策后,北方企業遷移到南方的條件為π*
im(ai)-πim(ai)+S-χ>0。根據遷移條件可以知道,補貼S在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吸引北方企業遷移到南方,即S >πim(ai)-π*im(ai)+χ。根據πim(ai)-π*im(ai)在ai=as時達到最小值,最小補貼額S0=πim(as)-π*
im(as)+χ=χs+χ。在南方政府的補貼S > S0的情況下,才會存在北方企業遷移到南方。
當南方政府補貼額度S大于S0時,生產率處于as附近的企業率先遷移到南方。根據第二部分的討論,生產率處于(aL, aU)區間的北方企業都來源于北方資本。因此,北方資本首先被吸引遷移到南方。
然而,由于生產率處于中游的北方企業首先遷移到南方,在補貼額度比較小的情況下,南方政府的補貼政策并不能吸引高效率的企業遷移;遷移的北方企業生產率在南方也是處于中游,此時補貼政策不能提高南方地區的生產率水平。只有在補貼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吸引比南方本地更有效率的企業遷移。
(2)假設資本還沒有開始流動,南方政府已經對企業實施補貼S
和資本完全流動后不同,在資本流動前實施補貼S,會導致北方資本遷移到南方的同時,也會導致南方資本遷移到北方。這兩種資本流動同時發生。南方資本遷移到北方的條件為πim(ai)-π*im(ai)-S-χ>0,北方資本遷移到南方的條件為π*im(ai)-πim(ai)+S-χ>0。根據之前的討論,只有補貼大于S0,才能導致北方資本遷移到南方。
假設均衡時北方資本遷移的生產率邊際為aNL和aNU,南方資本遷移的生產率邊際為aSL和aSU。其中生產率在區間(aNL,aNU)的北方資本遷移到南方,生產率在區間(0,aSL)和(aSU,1)的南方資本遷移到北方。
根據的定義,其決定方程如下所示:


通過式(2-11)除以式(2-13)、式(2-12)除以式(2-14),可以證明aSL <aNL≤ aNU <aSU。由于本文只通過遷移企業的最高效率比較政策效果,因此變量aSL是衡量該補貼政策的重要依據。根據式(2-13)可以看出,在資本流動前補貼,等同于把南方資本的遷移成本從χ提高到χ+S,從而促使更多的南方資本留在本地。
綜上,補貼政策存在先動優勢,實施的時間越早效果越好。補貼政策的先動優勢,對外圍地區政府的分行業引資具有指導意義。
(五)結論與啟示
如今,中國區域間經濟差異十分明顯。縮小地區發展差異,實現各地區均衡發展,不能靠經濟的自身發展,需要外圍政府實施引資政策,吸引企業遷移,提高外圍地區的經濟實力。本文比較了補貼政策與公共投資政策,在資本流動前后不同時間點實施的差異。主要得出了如下幾個結論:
(1)補貼政策無法把外圍地區改造成中心地區;
(2)補貼政策存在先動優勢。由于遷移成本的存在,補貼政策實施的時間越早,企業在遷移到外圍地區所需要的遷移次數越小,因此其遷移成本越小。此時外圍政府不需要支付更高的補貼來吸引企業遷移。
[1] Baldwin,R. and Okubo, T. (2006a), Heterogeneous Firms,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Spatial Selection and Sorting,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6, 323–346.
[2] Baldwin, R. and Okubo, T. (2006b), Agglomeration, Offshoring and Heterogeneous Firms,CEPR Discussion Paper no. 5663.
[3] aldwin, R. and Okubo, T.(2009),Tax Reform, Delocation, and Heterogeneous Firms,Journal of Economics 111(4), 741–764.
鄧文軒(1991.10-)男,漢,廣東佛山,研究生,單位:武漢大學,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經濟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