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高占義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滄州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心血管科 河北 滄州 061000)
對接受介入手術的心臟病患者進行術前訪視的效果研究
李 娜 高占義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滄州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心血管科 河北 滄州 061000)
目的:探討對接受介入手術的心臟病患者進行術前訪視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近期內在我院進行介入手術的246例心臟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這246例患者入院時間的不同將其分成對照組(123例)和訪視組(123例)。在這兩組患者接受介入手術期間,我院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訪視組患者進行術前訪視。護理結束后,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焦慮癥狀的評分、術中配合程度的評分、手術糾紛的發生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結果:訪視組患者焦慮癥狀的評分、術中配合程度的評分、手術糾紛的發生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接受介入手術的心臟病患者進行術前訪視能夠有效地緩解其焦慮的癥狀,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手術糾紛的發生率,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介入手術;術前訪視;常規護理;臨床效果;焦慮癥狀的評分;滿意度
進行介入手術治療是臨床上治療心臟病的常用方法[1]。但是,臨床調查發現,進行介入手術的心臟病患者因治療費用高和不了解該手術的實施方法,常會出現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從而嚴重影響其治療的效果和對治療的依從性[2]。相關的臨床研究發現,對接受介入手術的心臟病患者進行術前訪視能夠有效地緩解其焦慮的癥狀,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手術糾紛的發生率,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3]。為了進一步探討對接受介入手術的心臟病患者進行術前訪視的臨床效果,筆者選取近期內在我院進行介入手術的246例心臟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進行了以下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至2015年8月期間在我院進行介入手術的246例心臟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這246例患者入院時間的不同將其分成對照組(123例)和訪視組(123例)。對照組的123例患者中有男74例,女49例,其年齡在35歲至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5±3.0)歲。本組患者中有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的患者101例,有進行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的患者9例,有進行心臟外周血管介入術的患者7例,有進行心臟射頻消融術的患者6例。本組患者中有學歷為大專以上的患者21例,有學歷為高中的患者35例,有學歷為初中以下的患者67例。訪視組的123例患者中有男78例,女45例,其年齡在36歲至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3±3.5)歲。本組患者中有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的患者100例,有進行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的患者11例,有進行心臟外周血管介入術的患者6例,有進行心臟射頻消融術的患者6例。本組患者中有學歷為大專以上的患者18例,有學歷為高中的患者32例,有學歷為初中以下的患者73例。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和手術方式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在這兩組患者接受介入手術期間,我院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其中包括生活護理、用藥護理、病情監測和飲食指導等。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訪視組患者進行術前訪視。進行術前訪視的具體方法如下:1)在進行手術的前1d,安排專業知識豐富、溝通能力強的護理人員到患者的病房進行病歷資料的收集,其中包括患者的病史及其進行術前檢查的結果。2)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流,并密切觀察患者情緒的變化情況。患者若出現焦慮、煩躁、恐懼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根據其年齡、性別、職業和文化程度對其進行個性化的心理疏導[4],以緩解其負面情緒。3)護理人員詳細地向患者講解實施介入手術的方法[5],并告知其術前需要準備的物品和術中的配合要點,以便使其能夠主動地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4)在進行手術前1d的晚上,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皮膚進行清潔,并告知其要保證充足的睡眠。5)在進行手術當天的早晨,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排空大小便,并告知其取下身體上的所有飾物,例如手表、項鏈、耳環和假牙等。同時,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咳嗽方法和憋氣方法,并重點向其強調手術的安全性,以消除其心中的疑慮。6)護理人員詳細地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手術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器械和材料[6],并告知其每項操作的作用和費用,讓他們做到心中有數,以降低日后因手術費用而產生醫療糾紛的可能性,提高他們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7)護理人員將術前訪視的過程和結果如實填入術前訪視記錄表,并將術前訪視記錄表交給手術醫師。
1.3 觀察指標 護理結束后,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焦慮癥狀的評分、術中配合程度的評分、手術糾紛的發生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其中,患者焦慮癥狀的評分越高,說明其焦慮的癥狀越嚴重[7]。患者術中配合程度的評分越高,說明其在手術過程中的配合度越高[8]。應用我院自制的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價這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該問卷的滿分為100分。評分≥60分,說明該患者對護理工作感到滿意。評分<60分,說明該患者對護理工作感到不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患者的年齡、焦慮癥狀的評分和術中配合程度的評分用(±s)表示,采用t檢驗,手術糾紛的發生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焦慮癥狀評分的對比 護理結束后,對照組患者焦慮癥狀的評分平均為(57.35±2.64)分,訪視組患者焦慮癥狀的評分平均為(41.24±2.87)分。訪視組患者焦慮癥狀的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中配合程度評分的對比 對照組患者術中配合程度的評分平均為(80.32±5.31)分,訪視組患者術中配合程度的評分平均為(94.53±8.74)分。訪視組患者術中配合程度的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手術糾紛發生率的對比 手術結束后,對照組患者中有15例患者與醫護人員發生了糾紛,其手術糾紛的發生率為12.2%(15/123)。訪視組患者中有4例患者與醫護人員發生了糾紛,其手術糾紛的發生率為3.3%(4/123)。訪視組患者手術糾紛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對比 手術結束后,對照組患者中有6例患者發生了冠狀動脈痙攣,有5例患者發生了消化道出血,有7例患者發生了手術切口感染,有3例患者發生了冠狀動脈穿孔。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7.1%(21/123)。訪視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發生了冠狀動脈痙攣,有3例患者發生了消化道出血,有3例患者發生了手術切口感染,有1例患者發生了冠狀動脈穿孔。訪視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8.1%(10/123)。訪視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率的對比 護理結束后,對照組患者中對護理工作的評價為滿意的患者有65例,為不滿意的患者有58例。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為52.8%(65/123)。訪視組患者中對護理工作的評價為滿意的患者有92例,為不滿意的患者有31例。訪視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為74.8%(92/123)。訪視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術前訪視的訪視組患者其焦慮癥狀的評分、術中配合程度的評分、手術糾紛的發生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這一研究結果與孫亞安[9]、王玲[10]和付延會[11]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對接受介入手術的心臟病患者進行術前訪視能夠有效地緩解其焦慮的癥狀,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手術糾紛的發生率,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侯桂華,辜小芳,等.心血管介入治療圍術期安全護理2012,1:99.
[2]王金輝.術前訪視宣教方法的改進對手術患者的心理影響[J].當代醫學,2013,13:126-127.
[3]白墨青.不同的知情同意告知方式對心臟介入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D].天津醫科大學,2010.
[4]張海芳.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焦慮抑郁狀況及其干預研究[D].新鄉醫學院,2013.
[5]殷向杰.醫患糾紛協同治理研究[D].南開大學,2014.
[6]魏革,林華.術前護理訪視的管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4):287-288.
[7]侯桂華,辜小芳,等.心血管介入治療圍術期安全護理2012,1:99.
[8]田繼紅,張亞麗,王薇,等.手術前后訪視患者的實踐與思考[J]。護理學雜志2003,16(1):24.
[9]孫亞安,宋義英,陳以紅,等.胸外科患者術前探訪需求的調查與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07,6(4):24.
[10]王玲,陳慧麗.手術室開展術前訪視的現狀與展望[J].臨床護理雜志,2008,7(2):47-48.
[11]付延會.手術室護士對術前訪視和術后轉運認知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D].吉林大學,2010.
R473
B
2095-7629-(2017)1-0161-02
李娜,女,1980年出生,河北滄州人,本科學歷,現為河北醫科大學附屬滄州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心血管內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為心血管疾病及介入治療的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