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旻欣
(山西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山西太原 030000)
病恥感是抑郁癥患者內心產生的恥辱感覺,患者通常伴有悲觀和自卑的情緒,如果治療不當,將會誘發病恥感,認知行為治療是通過改變患者不適行為和認知來達到治療效果。本次研究結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72例抑郁癥病恥感患者,探究認知行為治療對病恥感和應對方式的影響,現結果如下。
選擇2016年1月—1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72例抑郁癥伴有病恥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齡15~56歲,平均年齡(31.2±2.4)歲。納入標準:(1)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中對抑郁癥的診斷標準;;(2)具有量表的填寫和理解能力;(3)患者同意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有精神障礙疾病患者;(2)伴有嚴重器質性精神疾病患者。
對患者采用貝克認知行為療法進行治療,措施如下:(1)向患者進行宣教,講述自動思維對認知以及行為的影響,同時講述認知行為的相關原則以及治療內容,該過程持續1周。(2)通過問題情境,識別患者自責、認知以及行為習慣等內容,治療持續2周。(3)通過應對思維的練習,引導患者掌握積極的思維,且要求患者采用大聲練習應對性語句的方式。(4)在示范治療的基礎上,引導患者采用積極的思維來替代消極的思維,該過程持續3周左右。(5)引導患者練習積極的表述,通過積極的態度來應對疾病,該過程持續1周。(6)對患者采用跟蹤監督的治療模式,引導患者重新建立認知,通過積極的應對方式來樹立自信的新年,最終提升患者的應對能力。
病恥感判定標準[1]:采用病恥感自我評估量表。共32個題目,分為社交、能力和治療三個維度,采用0-3四級評分法,評分越高,病恥感越高。
應對方式量表,共62個題目,包括解決問題、自責、回避、求助、幻想以及合理化六個維度,采用0-1評分方式。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7.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檢驗用t,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差異。同時本次研究采用多元回歸分析方式,探究認知行為治療對病恥感以及應對方式的影響。
本次研究中,患者治療前后的病恥感評分以及應對方式評分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次研究中,患者退避、求助、解決問題以及幻想對患者病恥感具有直接的影響。
本次研究中,患者治療前后的病恥感評分以及應對方式評分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退避、求助、解決問題以及幻想對患者病恥感具有直接的影響。其主要是由于病恥感是患者的錯誤認知,為自身的疾病產生恥辱感,同時由于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導致患者的認知傾向更為嚴重。患者通常采用自責和退避的態度來應對困難,采用認知行為治療模式,通過心理社會干預,可以改變患者的認知,使患者樹立生活和治療的信心,從而可以改善患者的疾病。認知行為治療模式是通過檢測的方式確定患者的負面思維,之后采用陽性強化方式,給予患者鼓勵和表揚,安排患者完成相應的正能量行為。在對患者的治療中,采用病恥感自我評估量表以及應對方式量表,病恥感量表可以對患者社交、能力和治療三個維度進行評估,確定患者的病恥感程度。應對方式量表從解決問題、自責、回避、求助、幻想以及合理化六個維度進行評估,全面評價患者的應對方式。總之,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改善患者抑郁癥的病恥感,使患者掌握正確的應對方式,且退避、求助、解決問題以及幻想對患者病恥感具有直接的影響。
[1] 孫科,楊光遠,謝俊,等.認知行為治療對青少年抑郁癥病恥感的研究 [J].廣東醫學,2017,38(13):2022-2024.
[2] Ingrid Sibitz,Michaela Friedrich,Michaela Amering. Internalized Stigma of Schizophrenia:Validation of the German Version of the Internalized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Scale(ISMI)[J].Psychiat Prax,2013,40(02):5-6.
[3] 呂穎,王小平.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與內在恥感的相關性研究(英文)[J].上海精神醫學,2012,24(2):91-98.
[4] 賈春嵐.針對性心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病恥感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