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華+于誠鑫
幼兒數學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他們思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的計算教育是啟蒙教育,是一種思維的體操,是開發幼兒思維發展潛力的一項工程。計算教育可以促進幼兒的發展。要使計算教育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發展,必須形成一種新的教育思想,探索如何使計算教育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最大限度發展的新途徑,使每個幼兒的發展處于最佳狀態。
一、觀察研究對象
觀察、研究教育對象,提高數學速率質量是新途徑之一。觀察、研究孩子,關鍵在于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的轉變。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剛懂事的孩子,他們有著物質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只有受到別人尊重的孩子才永遠心情愉快,才能滋生他們自信、自愛、自尊的心理。因此,不能把幼兒簡單地看成是“縮小的成人”,把成人的需要、情感、認識硬加給孩子。要遵循兒童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尊重孩子的愿望和興趣,引起他們的興趣,了解孩子的能力。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他們不愿意做的事情,堅信每個孩子都有發展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有遵循自身獨特發展速度成長的權利。
以前,教師普遍重視自己如何教,不重視研究兒童如何學,即不重視對自己所教對象的發展水平、興趣、需要、學習特點的研究。在教育活動中,常常只有教師的積極性,而不注意調動兒童的主觀能動性。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觀察了解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和發展潛能。在計算教育中,可對幼兒數學能力進行觀察,分為幼兒計算學習興趣,計算能力的發展,數概念理解能力的發展,運算能力的發展的觀察記錄,分階段畫出幼兒發展情況的曲線圖。對個體進行觀察研究,比較準確地掌握每個兒童數概念等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提高孩子數概念發展的速率與質量。同時,在觀察的基礎上知識與能力相結合,以能力培養為主,智力開發和個性發展相結合,以個性發展為主。對不同的幼兒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標,在教育方法上由單向的傳授轉為更多的啟發,創設環境,引導幼兒主動活動,有效地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展。
二、獲得樂趣,引入數學之門
獲得樂趣,引入數學之門是新途徑之二。計算教育在幼兒園只是啟蒙數學,雖然是粗淺的知識,但仍是抽象的邏輯性知識,對幼兒來說,學習計算是枯燥的。要使幼兒獲得樂趣,參與計算活動必須激發他們由好奇心發展起來的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由喜歡表揚而發展起來的好勝心,要以幼兒為主體設計活動,根據年齡特點,讓主體意識調配幼兒的智力、體力,喚起自我欲望和興趣,從而激發幼兒自覺地進行創造性活動,推進幼兒積極地實踐。小班幼兒做“捉蝴蝶”的游戲,他們在老師的紙蝴蝶飛來時,無意中學會了2的形成。大班幼兒對奧特曼電視劇感興趣,老師設計了“奧特曼與怪獸占陣地”游戲,誰勝就占陣地,孩子們在爭取猜拳取勝中,好奇心引發了他們求知欲,老師送去肯定和表揚的目光,使孩子們信心大增。許多孩子開始并不喜歡數學,就是這些數學游戲使每個幼兒獲得了樂趣,引入數學之門,他們感到數學是有趣的,數學是好玩的。
三、分組、分層次操作中求得發展
分組、分層次操作中求得發展是新途徑之三。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影響智力發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經驗、邏輯數理經驗、社會傳遞和平衡這五個因素。并指出智力源于動作,因而非常強調操作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數學概念與原理的掌握都離不開具體操作和思維操作。
在舊觀念的束縛下,對孩子一刀切,全班乃至全幼兒園統一要求,使智力發展快的孩子“跑不快”,無精打采地等待,智力發展較慢的孩子“跑不動”,沒有自信心,學不學無所謂,嚴重影響了孩子的發展。
幼兒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擁有極大發展潛能的主體,應根據對幼兒不同發展水平的觀察,給幼兒自己探索的自由度,分組、分類、分層次地設計活動的操作內容與要求,照顧個體差異,讓發展較快的孩子“吃得飽”,智力發展較慢的孩子“逐步消化”。如“動物園”數學活動設計中,讓幼兒送“動物”參加聯歡活動,能力強的小朋友可以多送幾只“小動物”,排算難一點的題目,能力差的孩子可以選自己會做的題目送“小動物”。又如“改密碼上飛船”游戲中,分層次設計二組密碼,能力強的可以二維度思考,能力差的則是一維度思考,同樣使每位幼兒獲得成功。操作活動是幼兒學習的橋梁。讓每位幼兒動手操作,分組進行。同樣一張三角形紙任意疊后數一數幾個三角形,有的孩子折一次,數出3個三角形,有的孩子折了三次,數出17個三角形。孩子們通過實踐尋求多種思路和方法。在學習7的加減法時,讓他們猜拳,玩保齡球,畫出小路的標記圖,利用自身的體驗學習數的概念。在記電話號碼游戲中,幼兒根據要求猜數,數的類包含關系中,分辨出大小,然后作出判斷,在幼兒猜出數字后,電話鈴響了,小朋友都有一種果然如此的神奇感,全部投入,人人參與,每個孩子智力和能力在原有基礎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開發和創新。
在計算活動中,還要給孩子提供一個無壓力、無憂慮的心理氣氛,使每個孩子獲得成功,使每個孩子在情感上獲得滿足和產生愉快的心情。不僅要提出適應不同兒童的多層次教育目標、任務,還要創設不同的學習環境,學習條件。老師應該對幼兒的活動給予反饋,因人而異,對能力、水平不同的幼兒按不同標準評價,給予不同的建議和引導,并在不同層次上實施鼓勵性的積極評價,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得到發展。□
(編輯/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