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艷
[摘 要]教育對于國家的發展、人民素質的提高是重中之重。我們國家一直高度重視“三農”,農村教育同樣不能夠忽視。農村的生存環境相對較為封閉,接收的新事物要比發展快的地區速度慢,所以觀念相對落后保守。關注農村教育,能夠幫助農村地區更好地與相對發展的地區相接軌,從而達到整體共同發展的目標。但是,農村的學生由于家庭、學校、社會等多種因素,使他們對學習產生了厭學情緒。文章從對中小學生厭學的表現、形成厭學的原因進行了淺要的分析,希望進而能對中小學生厭學的問題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厭學;表現;形成原因;對策
目前,國內外還沒有形成對于“厭學”的統一的標準定義。通過計算機檢索可以發現,國外有對 “逃學”(truancy: hooky)、“輟學”(dropout)、“拒絕上學”(school refusal behavior)的研究,但沒有直接對“厭學”進行研究。
在國內,傅安球(2002)等認為“厭學”是指學生對學習否定的內在反映傾向,包括厭學情緒、厭學態度和厭學行為。該定義具有代表性,在許多文獻中,都被直接應用。厭學情緒,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的負面的情緒體現。是學生從最開始的不想去學習,發展成為不喜歡學習,最后發展為厭倦、厭惡學習,因而選擇去逃避學習的一種心理態度。學習上的厭學情緒分為三種程度:輕度、中度和重度厭學。
最近,厭學情緒在中小學生的范圍內表現得尤為明顯。在大多數人眼中,中小學生的使命就是學習,因為在中國有九年義務的教育體制,硬性的規則規范著中小學生去完成學業,再加上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學習是成功的必然途徑,所以他們認為只有學習才能成材,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但是在有些叛逆的中小學生眼中這恰恰成了束縛他們的枷鎖。
一、農村中小學生厭學的形成原因
五興村附屬于穆棱市,總住戶約200戶。山路崎嶇,交通不便。學生在上小學時可以在家里住,村里有一所小學,名為五興小學。目前五興小學在職教師數量是5名,學校共有6個班級,小學生人數共50名。但學生上中學階段,要到城鎮里的中學上學。這里人口和位置不能夠滿足建中學的條件。從當地人了解和實習中發現,五興村中小學生存在較為嚴重的厭學現象。70%的學生在中學期間結束了自己的學業生涯,最后選擇了輟學。對此情況產生疑問,做了簡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決對策。
(一)學校的教育因素
五興村的交通不便利,環境相對較封閉。現在學校好多的體育教學器材連油漆都掉了,學生們課間做活動的運動器材有時對學生造成危險。教學時需要的運動器材無法滿足。
學校里,老師在課堂上課幾乎不能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無法在學校連接網絡,班級沒有配備電腦,不能實現多媒體教學。老師講課只能通過書本研究課文,枯燥無味,學生常出現課上打瞌睡、搞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學校微機室里只有四臺電腦,電腦少,學生多,學生使用電腦的時候只能輪流學習。電腦數量不夠影響學生上課進度,學生厭學情緒因此產生。
教學設施不夠完善。抽象的、學生難理解的知識,老師無法通過有效的教具進行很好的呈現和展示,只是通過語言敘述。盡管教師有很豐富的教學經歷,但是教學方法不新穎,太守舊,上課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老師多采用的“滿堂灌”式的教學,只是自己一味地講解,忽略了主體對象是學生。
教師數量有限,老師授課班級跨度大,容易分心,對每個班級學生的關注度不高。雖然掌握豐富的知識,但專業性不強,不能把注意力投入到具體某一學科。
學校設施不完善,老師的教學方法不先進,對學生的整體關注度不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氛圍不高。再者,老師在課堂對手工課、實踐操作課不做練習,而是課下布置給學生作業。學生們每天除了家庭作業,還要做父母給自己買的練習題,另外還要包括其他手工任務。沉重的作業量增加了學生的負擔,讓學生出現了厭惡學習的情緒。
(二)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最終收到的效果同樣也是不一樣的。在孩子還沒有接受正式教育之前,父母就是孩子人生當中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談舉止、行為動作、處人之道都深深影響著孩子的學習與成長。良好的家庭環境有利于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農村中小學生厭學分析不可以忽略家庭教育。
急功近利的教育投資理念。收入的多與少決定著家庭的生活水平,一個農村家庭連最基本的生活都無法滿足的話,父母很難能讓他們的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
父母的經濟基礎薄弱。農村父母主要經濟來源是務農,每年把秋收的糧食賣掉以后,才能有家庭收入。每年的家庭收入的多少完全是取決于當年的自然條件如何,農村家庭的子女都不止一個,對農村父母來說,供一個孩子從小學上完大學得花費家里的一筆收入。父母沒有其他謀生的手段,孩子多,就讓家里學習最好的孩子上學。只好供家里學習最好的孩子上學,很多孩子不得不早早離開學校,回到家幫父母做農活。
文化觀念導致職業觀念落后。五興村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和不太便利的交通,使得當地的村民少于外界聯系,和城市相比,觀念的更新速度慢,所具有的文化相對落后一些。很多老人們抱有“學習無用論”的觀點。農村人對職業有自己的觀念,他們認為實體性的職業能夠更實用。重男輕女的傳統舊思想,保守的舊觀念仍然存在。農村的這些中小學生常聽到這些比較守舊的觀念,不利于他們以后的學習和成長。這些過時的不好的舊思想會告訴正在上學的農村中小學生,在以后日常學習中,會潛意識錯誤的自我判斷:“哦,原來上學其實沒有什么用。那就不用學習了。”
和現在的農村經濟水平相比,父母那一代人還是孩子的時候,經濟條件和收入水平還不如現在,他們的受教育水平大多數只停留在小學階段,接受的文化知識少之又少。現在農村中小學生學的文化知識,要比他們學的知識難度要大,所以他們沒有能力去給他們的孩子進行學習上的輔導。額外給孩子找輔導老師,費用同樣不低。因此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就束手無策。
農村的父母多數認為自己現在不能改變目前的生活境況,他們將希望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他們希望孩子能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以后的路,不用每天再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父母認為“學習是出路”。他們告訴孩子的道理就是“學習好就會有高收入”。無形的壓力會反映到學生的心理層面,久而久之,會給他們造成負面情緒,影響他們的成績、學習狀態,進而出現不學習,逃課,甚至會得厭學癥等。
(三)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因素
所謂自我學習能力,是指學生自己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獨立地獲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從而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個性特征。農村的中小學生在學習中很難做到舉一反三。教師的教學方法過為傳統,不夠新穎,學生的學習固化,對知識不能很好地找到彼此的聯系,只知其一,不能知其二。所以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被動變為主動,更好地發揮自我能動性,讓自己在學習時進行獨立思考,擺脫對別人的依賴,有利于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盡管厭學的原因包括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因素,問題的關鍵還應該是五興村中小學生身上。他們對學習出現厭學,主要是因為對學習沒有確切的認識,不知道學習對他們自己有什么重要的作用,不知道對學習如何付諸實踐。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人類心理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即:認知、情感、意志。
認知,是指人們在對某種新事物的一個初次感知,是對某種新事物進行的初次接觸。即“什么是什么”,指的是對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內在規律進行首先認識,之后再對事物進行深入的研究。在五興小學的學生,多數在英語方面表現的厭學情緒較為嚴重。學生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的,三年級以前,這里的學生完全沒有進行過系統性的英語學習。剛學習英語的他們,對英語的感覺是陌生的,通過詢問學校的英語老師,了解了目前在上六年級的學生中,近10%的學生連基本的26個英文字母還沒有背過。學生對英語最初沒有一個很好地認知,發展成了不想學習,最后對英語選擇了放棄。
情感,是指人從意義的角度對事物進行的認知。主要是指人們通常會聯系自身情況,考慮做某件事后是否對自己有價值,就是對事情進行價值評定。這里很多中小學生不知道學習英語究竟對自己有什么作用,在他們看來,不需要學習英語,也可以去任何地方。另一方面,對英語的學習沒有熱情。對學習沒有熱情,學生的潛能無法激發出來。日常生活里,沒有用英語進行交流的,學生們覺得自己和英語之間存在太遠的距離。教師的講課方法學生也不感興趣,在課堂上常做些和學習毫不相關的事情。
意志,指的是人針對事物某一特質以及對自己是否有價值,從而采取的某項具體活動。情感方面對某件事做出價值判斷,隨之付諸行動。對學習的渴望度不高,沒有求知欲望。學生們只是每天按照老師和家長的要求學習,背著書包去學校,為什么要學習英語,真正的原因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五興小學的多數學生對英語所持有的態度就是陌生的,對自身來說是無用的,他們不想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在行動上更多地表現出不喜歡學習英語,反感、厭惡。
二、解決的對策
(一)提高教師素質,改變教育模式
改善教學設施。良好的教學設施是基礎。對于設施的缺少和落后,學校應該通過向教育部申請一定資金,購買一些器材,還可以找工作人員對已經損壞的器材進行維修。這樣做,保證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對教具的需要,順利地進行課程,抽象的知識可以用教具盡量轉變為形象的,成為容易理解的學習內容,能夠讓學生避免厭學情緒。
定期對學校教師進行培訓,鼓勵教師改變教學方法。學校組織教師進行培訓,能夠幫助教師更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五興小學的老師是經驗很豐富的老師,但老師本身與學生之間存在年齡差距,上課的模式過于模式化,很難調動學生的興趣,無法吸引學生。老師應該采用“啟發式”教學。所謂啟發式,就是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鼓勵學生通過自己分析完成老師所給的問題。
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五興小學的學生對英語多數出現厭學,原因也包括教師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能夠與學生做到融洽地相處,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英語的分為,讓學生對學習英語變“厭學”為“樂學”。
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任務。前面原因提到,學生每天作業任務繁重,是學生對學習出現厭惡。減輕作業量,不是完全不給學生留作業,教師應該調整上課形式,將理論課與實踐課相互結合。學校可以購買一些適合本校學生閱讀的課外書籍和適合農村學生學習的教材。
(二)文化觀念與時俱進
經濟收入是家庭滿足生活的基礎。基本生活無法保障的話,父母沒有能力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鄉政府可以給予支持,加大資金投入,改善交通設施,吸引外來資金,來提高農村人民的收入。
想要改變農村父母保守的舊觀念,需要農村居委會的幫助。農村居委會應該組織農村群眾,進行集體宣講,告訴他們學生九年義務的重要性。如果農村父母作為學生的監護人,卻不履行監護人的責任,不讓學生接受教育,就采取相應的法律予以制裁。
父母應該做一個明事理的父母,不要總是將自己過多的觀念強加到孩子的身上,不要對自己孩子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到親力親為。中小學生同樣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自己父母的替代品。改變舊的思想和觀念,不能因為是父母,而對孩子的未來做出所有的規劃。要多與孩子進行真的心與心的交流,必須是平等的,而不是對他們的想法進行全部否定。多聽他們的想法,必要的時候給他們做出一定的建議,干涉太多,會適得其反。
(三)提高自我學習能力
學生出現厭學,自己是出現問題的根本。避免厭學情緒,應該自己努力克服。要找到自身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中小學生不知道在學習過程中真正能夠獲得的是什么,沒有求知的欲望,就不會學習。教師和家長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對自身的重要意義。
對于學習,需要有明確的認知。沒有求知的欲望,是因為對學習沒有動力。中小學生在學習某項內容時,要明確所學內容的重要性,有明確的界定后,對于較難的學習內容制定學習計劃,如果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給自己一定的獎勵。
明確自己的任務,滿足自身的需要,要對學習采取具體的行動。有以下的要求:
約束自我。很多農村中小學生進入網吧,玩手機游戲,用手機看小說,自我不能進行約束,長時間的沉浸于這些娛樂中,耽誤了學業。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就會出現厭學情緒。可以幾個人一組,相互監督,讓好朋友監督自己,與同學一起學習,大家一起合作學習。
學會獨立。要有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給自己空間,讓自己一個人思考問題,自己鍛煉著解決自己的事情,反復練習。這樣對學生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很有益處。不排斥新環境,適應能力強,利于把精力放在學習上。
學生應該保持一個真誠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害怕別人嘲笑,如果遇到的學習問題不能夠很好地解決,學生在自己進行習題訓練時還是不能很好地運用有問題的這部分知識。
農村中小學生厭學是多方面共同造成的,問題主要是出現在學生自身,但同時也不能忽視相關的因素。幫助學生擺脫厭學問題,是一個緩慢、艱辛而又漫長的過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才可以完成的。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希望,中小學生厭學不僅僅只在農村的范圍里,在其他地區以及不同階段都會出現。老師和家長應該對學生有客觀的評判標準,幫助學生找到真正的厭學原因。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鼓勵,正確地進行引導,讓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在學習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加自信心,提升自我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丁霞.農村初中“學困生”的產生原因及
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1-46.
[2]吳軍. 中學生厭學的原因及對策研究
[D].蘇州:蘇州大學 ,2007:1-53.
[3]張愛玲. 西鄉縣農村中小學生厭學原
因及對策分析[D].陜西:陜西師范大學,
2008:1-73.
[4]張清.中小學生厭學心理的原因分析及
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74.
[5]陸筠.小學“學困生”成因及其轉化策略
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0:1-66.
[6]肖林春.關注學困生的成長—農村小學
“學困生”厭學情緒的成因及對策[J].科
學咨詢(科技.管理),2011,7:37-38.
[7]陳俊,李想. 民族地區中小學貧困生厭
學心理分析省略疏導研究—以湖南省
湘西自治州為例 [J] .當代教育論壇,
2013,258(6):77-82.
[8]張高產.教師與家長導致學生厭學心理
的言行分析 [J] . 企業導報, 2014, 23 :
162-163.□(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