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睿
[摘 要]互聯網出現以前,新聞傳播與評論都是靠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媒介來完成的,互聯網的出現,徹底打亂了新聞傳播的格局,對傳統媒體帶來了很大沖擊。其中,微博的迅猛發展讓傳統媒體新聞傳播模式及新聞評論形式發生改變,傳統新聞評論開始出現了微博化的情況。本文針對新聞評論微博化的現象進行了分析與研究,探究了新聞評論微博化產生的背景,新聞評論微博化對傳統新聞評論產生的影響,從新聞評論的傳播方式、選題、內容、語言四個方面分析了微博化的表現,研究新聞評論微博化所產生的問題和解決對策,針對報紙新聞評論在新形勢下如何應對挑戰,如何改革發展,提出個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新聞評論微博化;趨勢;利弊
微博的原型是2006 年誕生于美國的 Twitter。在 Twitter 出現的短短幾年時間里,它以驚人的速度風靡全球,微博在中國的真正走紅是2009年8月,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網推出了“新浪微博”內測版,成了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新浪微博開通后微博在中國呈現出爆炸式增長態勢,隨后各大門戶網站也開始了微博業務,搜狐微博、網易微博、騰訊微博相繼上線,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的微博用戶規模為2.81億,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微博用戶世界第一大國,有網友將微博戲稱為“圍脖”,現在“織圍脖”已經成為網上最熱的活動,深受廣大網民的追捧。
微博讓人們能隨時隨地的了解、傳播身邊所發生的新聞,并發表個人的意見,實現了即時的信息分享。微博的出現無疑是對傳統新聞業的極大的沖擊,微博傳遞消息的迅速、便捷是報紙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微博近乎零時差的傳播使報紙報道滯后性更加明顯,人們通過網絡、手機就能得知一切消息,這就導致近年來報紙的銷量正在迅速減少,讀者的年齡也普遍偏大,報紙等傳統媒體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微博還是網民評論的載體,成為了網民發表觀點、進行社會評判和開展交流討論的輿論平臺。它能容納所有人的評論,也能使每個人都對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充分的表達民意,相比于正式的報紙評論,許多人顯然更喜歡看富有人情味的評論。雖然微博上的評論好壞不一,但的確不乏一些有見解的評論,而且微博上的評論具有很強的互動性,這就使許多人不再關注傳統媒體上的評論。傳統媒體也在微博的影響下推陳出新,開始改變新聞傳播的模式及新聞評論的形式,紙媒新聞評論受微博的影響出現了微博化的現象,例如原本嚴謹的報紙也開始活用網絡用語,更加親民;例如《 人民日報 》2015年4月18日的《今日談·“實起來”難在哪:“漏水”的工程群眾不買賬》:“政府埋單,群眾為啥不買賬?細一打聽,原來是一些注水、摻假的民生工程讓人寒了心。在本該退耕還林的貧瘠撂荒坡地上搞國土整治,勞民傷財;在墻上刷涂料充數危舊房改造,‘馬屎湯圓皮面光;在村里只修水池不鋪入戶管道,水池‘白天裝太陽、晚上裝月亮……凡此種種,只求面子、不顧里子,甚至弄虛作假、暗藏貪腐。這樣總是‘漏水的民生工程,著實讓老百姓生氣。”這些口語化的語言,親切、生動地反映了百姓的心聲,讀起來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人民日報》 2015年1月27日的《今日談:期待兩會好聲音》、《人民日報》2015年3月2日《今日談:讓“中國好游客”成為共同名片》就利用時下最流行的節目中國好聲音來吸引讀者,貼近百姓的生活。評論語言既通俗易懂,又貼近百姓的生活。
新聞評論微博化為傳統新聞評論增加了廣泛的素材,使新聞評論更加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但同時也使新聞評論存在著關注點易轉移,碎片化的弊端。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微博上的熱門話題一波接著一波,這就很容易讓受眾轉移關注點,一個話題很快就會被遺忘而導致一些有價值的新聞事件沒能得到足夠的重視,沒能進行深度的評論,一些很好的新聞由頭缺少后續的報道與評論,就被其他的熱門話題取代。這樣就難以達到靠新聞評論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的目的。受微博影響許多新聞評論變得過于短小,評論的數量多、來源廣,卻缺乏深度和系統的評論,這就使新聞評論有了碎片化的弊端。
新聞評論微博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使新聞評論的選題和內容多元化的同時,也造成了受眾定位不準的問題。傳統的新聞評論都有自己固定的讀者群,有自身的特色,而受網絡的影響,許多報紙一味地追求吸引讀者增加銷量,對熱門的話題進行評論,涉及各個領域,照顧的面廣,卻缺乏了穩定的讀者群,缺少了自身的特色。新聞評論微博化廣泛吸納讀者的評論和網友的評論,在體現百姓的聲音,廣泛集納意見的同時,也使評論的公信力降低了。由于參與評論的是普通群眾,不是專業的學者,所以對事件的評論就難以讓人信服。受微博的影響,紙媒也在追求快速的發表評論,有些是直接拋出論點,在獲得了時效性的同時,也失去了深度性。而短小的評論也會造成缺乏深度的問題,傳統的新聞評論寫作,一般具備完整的論點、論據和論證,通過深入淺出的論述,對人們的思想造成影響,而太短的評論必然無法深入挖掘事件的內涵。
雖然新聞評論的微博化促進了新聞評論的改革與發展,但也存在著缺乏深度、語言不規范等問題,需要加強管理,規范新聞評論的選題及用語。針對微博對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產生的影響,新聞評論出現微博化的現象,筆者認為紙媒新聞評論應積極與微博等新媒體融合,努力發揮自身優勢,以深度、權威并且親民的評論提升報紙評論的公信力和競爭力,尋求報紙新聞評論發展的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臧永亮.微博評論對網絡輿論空間的建
構[D].遼寧大學,2013.
[2]錢曉文. 新聞評論“微博化”探析[J]. 新
聞記者,2012(5):1003-2033.
[3]劉媛媛. 轉型浪潮中報紙的“變”與“不
變” [D]. 暨南大學,2014.
[4]趙桂華(媒介融合視域中的傳統媒體微
博研究[D].鄭州大學,2011.□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