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羚
“候鳥”一詞很能概括這種新近流行的養老模式:冬天冷了,從北飛到南,遠避嚴寒,享受陽光;夏天熱了,從南再飛到北,遠避酷暑,享受清涼。
全國到底有多少這樣的候鳥老人,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統計。根據海南省官方的統計,僅在海南的候鳥老人,大約有45萬人。實際數字遠遠不止這些。尤為突出的是三亞。
根據調查,90.3%的候鳥老人認為,“過冬”是他們遠赴海南的首要原因。戶籍地冬季嚴寒,不少老人深受“冬季病”的困擾,而海南溫暖宜人的氣候環境可以幫助他們減少病痛。
除了海南之外,廣西、云南等地也正在迎來越來越多的候鳥老人。據有關部門介紹,2016年5到9月到黑龍江旅居養老的人數已經達到100萬。
老齡化是左右中國今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養老需求的不同層次和各個環節對地方經濟的影響,在海南表現尤為明顯。
誰有能力做候鳥
候鳥式養老,隨著氣候變化飛去飛來,冬避嚴寒,夏避酷暑,在很多老人眼里,是一種值得羨慕的養老模式。但這種養老模式并不是誰都可以享受,它是以良好的經濟收入為基礎的。
聯合調查顯示,候鳥老年人群的平均個人月收入為3894.94元,遠高于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1830.5元的每月可支配收入,也明顯高于當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2599.6元的水平。
除收入較高外,此次接受調查的候鳥老年人群,大多早期已在當地購買自住用房,住房面積多在80平方米左右,房產價格主要在30萬到34萬元之間。候鳥老人購房款來源主要有兩類:大部分是老人用自己的積蓄購買,另一部分則是由子女為其購買。
在三亞候鳥式養老多年的安徽省退休工人老鄭,每月退休金2000多元,屬于候鳥老人中收入較低的,其住宅就是女兒購買的。
此外,候鳥老人絕大部分擁有非農業戶口,有農業戶口的僅占7%。少數農村老人能夠做候鳥,絕大部分是因為兒女經濟能力比較強,不光給老人買了房,還每月提供生活費。
據分析,候鳥老年人群具有明顯的“體制內精英”色彩。根據調查,83.1%的候鳥老人退休前在國營企業、事業單位以及黨政軍機關工作;其中,職位為機關事業單位負責人的比例高達40.8%,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達到20.4%。
候鳥之愁
看上去很美很瀟灑的候鳥養老模式,也有著它的軟肋——醫療養老服務上的欠缺。而這群候鳥老人恰恰是對醫療養老服務有較高剛性需求的人群。
海南候鳥老人老胡向記者抱怨,海口當地的醫療服務整體水平較差,醫生的技術水平比大城市低。有些當地民營醫院甚至會聘請候鳥老人中的退休醫生坐診。
聯合調查也顯示,醫療機構和資源不足是候鳥老人反映最強烈的問題。39.3%的候鳥老人認為在當地就醫“不方便”和“很不方便”;48.9%的候鳥老人認為醫院或康復中心是社區及周邊首先需要增加的配套設施。
此外,異地醫保結算需要墊資并且報銷手續繁瑣,也令候鳥老人深感麻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身體狀況不佳的老人選擇候鳥養老模式。
半年經濟
對于候鳥養老模式的出現和升溫,當地政府有些后知后覺。
海南省候鳥式養老模式始于民間自發,影響擴大后才受到社會關注,當地公共設施建設、社會治理和制度建設等遠遠落后于候鳥人群的增長速度,現有的人口服務管理體制還不適應候鳥老人的需要。
正因為此,在候鳥老人的承接上,重房地產開發,輕公共服務供給的問題比較突出。
由于候鳥老人購房主要集中在80平方米左右的中等戶型,導致當地房地產市場中小戶型銷得很快,但是大戶型往往賣不出去。
整體上看,對于候鳥老人的到來,當地政府可謂喜憂參半。
從有利方面看,候鳥老人成為當地重要的房產買家,直接助推了房價,提升了市場熱度。候鳥老人的日常生活消費水平高于當地人群,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消費,增加了就業。
從不利方面看,候鳥老人的存在造成當地“半年經濟”的特點明顯,候鳥們在的半年,需求較強盛,候鳥們飛走后,需求又降下來。
菜價是個最直觀的反映。老胡告訴記者,小區附近菜市場的菜價現在跟北京差不多,不過等到春節后人一走,菜價就明顯降下來了。
“半年經濟”的存在令當地政府有些 苦惱,公共服務資源旺季不足,淡季閑置,按冬季配置養不起,按平時配置又會出現供應不足。
摘自《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