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巍
[關鍵詞]電視新聞編輯學;內容;操作方法
由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電視傳播媒體的迅速發展,以及電視新聞界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課題:建立電視新聞自身的編輯學體系。
目前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至少在中國,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有關電視新聞編輯學的專著問世。理論界與電視實踐之間的隔膜,也許是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當然我們不能過分地苛求研究者。因為,以報紙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新聞學對于以形、聲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電視新聞,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不適應是在所難免的。
電視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關聯的特殊性,也決定了與之相關的理論的滯后。幾年前,人們無法想象到“現場直播”這個概念,而現在,即使一些中小型電視臺也開始嘗試。傳統的新聞學多數教科書對“新聞”的定義是“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是最近發生的能引人興味的事實。”“電視新聞是利用電視傳播工具對新近發生或發現事實所進行的報道。”這些定義,雖然表述各異,在時間概念上,都忽視了“正在進行時”這一最富電視新聞特點的時態。因為隨著“現場直播”的出現,電視屏幕上的形聲可能與遠在大洋彼岸正在發生的事件同步。
我們認為,電視新聞編輯的工作性質、特點及其使命,是電視新聞學必須研討的課題。
按照通常的分工,電視臺新聞中心或新聞部的負責人習慣地將電視新聞采編過程分兩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編輯,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記者“沖鋒陷陣”,編輯“坐收漁利”的說法。
以“前期”和“后期”來界定記者、編輯的職能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編輯的手腳,影響他們在整個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組織、參與功能的發揮。
電視新聞編輯部門和編輯的肩頭,應該擔起三大任務:組織指導、編輯制作、控制指揮。
前期:組織、指導。編輯工作千頭萬緒,組織指導要擺在首位。
中期:編輯、制作。這是編輯有別于記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文字的編輯,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視解說詞的修改和節目內容的提示。編輯也可以必須根據對所負責的時段新聞中的每一條消息進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還必須寫好編前、編后話,配發評論;編輯部的意圖,與受眾之間溝通,都由編輯擬好提綱或成文的東西,由播音員(主持人)傳播到千家萬戶。中期的第二個方面的工作是節目制作。這是由電視新聞的特性決定的。記者拍攝了畫面(含現場聲),編寫了文字稿(含字幕設計),并不等于完成了一條新聞。編輯的任務是讓每一條新聞達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1.鏡頭的剪輯;2.使文字符號與圖像符號相一致;3.將字幕迭現在適當的位置上;4.畫面的技術處理;5.解說與同期聲的合成;6.計算該條新聞的長度。
后期:控制、指揮。這里所說的控制,指的是對新聞播出過程的控制。控制者,通常稱之為導播。在直播式節目,播出過程是最緊張的時刻,節目主持、技術人員、欄目編輯,乃至該時段準備發布的消息,都必須各就各位,隨時聽從導播的調遣。
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是編輯的核心工作,編輯部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擬訂播出大綱。
播出大綱是用以指導當天播出的新聞節目的計劃。與此同時,每個時段的電視新聞節目,毫無例外地需要有一個詳細的節目單。大綱重在組織,而節目單側重具體地實施。例如,大綱中列有某記者上午10時采訪香港客人訪問武漢的消息;而在12時或晚些時候的節目單中,則會清楚地寫上擬就的稿件題目,記者和被采訪對象的名字、消息的長度以及在第幾條播出,該節目編輯帶的序號等。
與報紙排版相比,電視在規劃版面時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報紙是在單位面積中布置文字,電視則在單位時間里安排節目。單位時間的固定和客觀時間的流動,對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突發性新聞以及播出之前來不及制作的新聞,可在節目播出過程中適時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記者傳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聞,也可能由導播者及時切入。
插播消息,意味著要打亂原來擬定的節目單。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時間插入,都需要經過縝密的考慮和精確的計算,否則就有可能亂方寸。
電視的版面,時間就是空間。在有限的時間里豐富、活躍空間,是電視編輯追求的目標之一。
其二,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具有相對的連續性。同一個新聞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時的新聞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時的新聞時段中,則可能介紹得說盡一點;上一個時段播出可能沒有交代背景,而在下一個時段中則可以較充分地展開。
連續性有時還表現為,同一題材的不同角度,某一事件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對于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隨時都可以將記者在現場播報的信息編排到整塊節目的某一空間。
一般說來,在一天的最后一個時段新聞中,編輯不妨將當日發生的重要事件,回顧一番,評述一番。值晚班的記者針對一些有社會影響的消息對受眾反響的采訪,在這個時段里播出是十分貼切的選擇。□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