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買東西,本應該“你愿賣、我愿買”,然而在今天的國內消費市場,不少人發(fā)現,花錢也難買開心、難買省心、難買安心。“消費焦慮”正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心態(tài)。
給寶寶買國產奶粉還是進口奶粉?到底要選擇哪個品牌?沈陽市某銀行職員張卓雅還在孕期,就已開始泡各種母嬰論壇做“功課”,給寶寶選奶粉:“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學問太深了,有人認為國產奶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進口奶中國寶寶難以消化;有人認為進口奶更安全可靠,國產奶質量不過關。在國產和進口之間,我得了消費焦慮癥。更何況無論國產還是進口,都有不同配方,讓人眼花繚亂,做選擇就更難了?!睆堊垦艑τ浾哒f。
消費者面臨多重選擇時,出現患得患失、猶豫不決等心理狀態(tài),被稱為“消費焦慮”。我國許多消費品生產領域還處在低水平競爭階段,想買到性價比高、質量過硬、用著放心的東西,人們感覺不容易。
那么,國外生產的商品就一定適合中國消費者嗎?其實未必。經過進一步了解,張卓雅發(fā)現,有些從海外市場代購、未經國內質檢機構認證的洋奶粉存在安全隱患,因為國外市場銷售的奶粉,是根據外國孩子體質生產的,有些跟國內的奶粉連分段都不一樣。更讓她擔憂的是,國內很多聲稱進口的嬰幼兒奶粉其實是假洋貨。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荊林波認為,我國消費群體出現的消費焦慮癥,原因主要在于目前商品供給水平還跟不上中高端消費者對高品質商品的需求,“嬰幼兒奶粉這個市場非常有代表性?!睒I(yè)內人士介紹,我國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一直存在配方過多、過濫的問題。配方制定缺乏充分的研究論證,配方的區(qū)分缺少科學證實,品牌與配方混亂以及夸大宣傳造成消費者的選擇困擾。
價格選擇焦慮
“十一”期間,北京朝陽區(qū)某寵物食品公司職員李松給外地的父母換了一臺60英寸大電視,如何選擇合適的產品,他和妻子頗費了一番腦筋。李松覺得在天貓買更劃算,妻子卻看中了京東送的掃地機器人這個贈品。在李松看來,他的妻子就存在明顯的選擇焦慮:“購物時抵擋不了折扣商品或贈品的誘惑,難以決定該買哪個;購買后,又不停地刷各電商的最新價格,既怕剛買完就降價,又怕沒買的商品漲價,很少有滿意的時候?!?/p>
其實,這種焦慮背后,是對消費陷阱的擔心。
渠道選擇焦慮
“我喜歡日韓的日化用品,比如無硅洗發(fā)水、抗敏手工皂、品牌彩妝等。但在哪兒買,老是讓我發(fā)愁。”上海某語言培訓學校教師孫珍藝對記者說,“哪怕只買一瓶進口爽膚水,為了經濟實惠、安全可靠,究竟該在國內專柜買,還是代購、海淘,或是請出國的朋友幫忙帶,常常難以作出選擇?!?/p>
為啥購買進口化妝品的渠道會讓人如此糾結?孫珍藝的理由是:國內專柜購物便利,而國外專柜的化妝品成分可能比國內專柜好。代購、海淘假貨多,心里不踏實。
孫珍藝的焦慮,折射出我國市場環(huán)境的一些問題。荊林波認為,這其中既有國際大品牌對中國市場存在“差別化”的原因,又有國內市場成熟度差等原因,而我國商業(yè)地產租金過高,也削弱了國內銷售渠道的競爭力。
值得關注的是,國內電商渠道“假冒偽劣”屢禁不止,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難度。據統計,去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遠程購物投訴2萬多件,其中電商購物投訴占95.4%,達1.9萬件。網售商品假貨多,除了虛擬網絡本身監(jiān)管難度大外,監(jiān)管體制的不健全也給一些黑心商家以可乘之機。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說:“應當成立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中立檢測機構,如果質量有問題,檢測費用由商家承擔。同時,要避免大企業(yè)收買檢測機構,做出虛假檢測的機構必須進入黑名單。”
(據法制網 林麗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