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
語文教學一直都積極倡導“學情在左,文體在右”的理念。閱讀教學是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在教師引領下圍繞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的過程,更是促進學生實現自我生命完善與成長的過程。在教學前,學生借助自身的預習和生活經歷,已經對文本進行了預習,形成了個性化的認知體驗。如果教師完全無視學生已形成的認知體驗,必然會造成教學資源和精力的浪費。閱讀教學就必須以此為教學起點,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提高。筆者以《黃果樹瀑布》一文的教學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相機引用,在積累的基礎上內化生長
語言的積累是小學語文的基本任務,更是促進學生核心能力提升的關鍵性因素。沒有足夠的語言支撐,任何方法和策略都將成為空談。但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都選擇了死記硬背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教師一句“自己背誦”,便將積累的壓力全部踢還到學生身上。這種機械、刻板的積累方式,必然會招致學生的厭學。而筆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則選擇了引用文本詞句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語言運用中進行積累。
在教學之初,筆者即出示了黃果樹瀑布的圖片,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贊美。學生只能局限性地運用機械、固化的詞語進行表達,語言干癟,毫無特色。筆者則要求學生運用具體的語言來強化瀑布的具體美感,并為學生提供了“那么……那么……”“真令人……”等句式,豐富學生語言表達的形式。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將學生的關注力轉向文本,在深入品析感知、對比遴選的過程中,積極嘗試運用文本的語言來直接贊美瀑布。
文本是直接的語言資源,更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最佳材料。在贊嘆瀑布之美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原始儲備相對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對文本語言的反復閱讀,將文本從純粹被閱讀的對象轉化為學生可以隨機調配的語言材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內容,更在實踐運用中促進了學生對文本語句的深入理解,可謂簡約而高效。
二、聯想拓展,在仿造的基礎上遷移生長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這一理念的核心就在于,教師要充分開掘教材文本作為范例所起到的引領作用,讓學生圍繞著文本中的教學價值點進行深入品析、內化,感受言語形式的獨到與精美,體悟寫作方法的精妙與妥帖,直至引導學生最后的運用。《黃果樹瀑布》這篇課文的價值點落在何處?又該怎樣促進學生由讀到寫的實踐提升呢?鑒于此,筆者將教學聚焦在五處描寫瀑布聲音的語段中,尤其關注了作者運用比喻凸顯聲音特點、抒發內在感受的寫法。因此,引領學生緊扣語段中“涌”“拂”“大合奏”“樂聲”等字眼切身體會瀑聲之美,感知作者的語言表達之妙,從而真正觸摸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情感。閱讀教學不能停留在對語言的品析鑒賞層面,而要進行實實在在的運用。在這五段描寫瀑聲的語段中,要學習作者由瀑聲生發出其他眾多聲音的聯想表達方法。作者究竟是怎么做到的?筆者設置了這樣的遷移問題:假如你也聽到了瀑布那“嘩嘩”的流水聲,你會聯想到哪些聲音呢?學生紛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將其與“下雨聲”“戰馬聲”“虎嘯聲”聯系起來。隨后,教師則引領學生繼續發散思維,從動物的視角拓展到生活、自然的其他方面,學生的思維逐漸開闊:人們的歡呼聲、熱烈的掌聲、吶喊聲、瑯瑯的讀書聲、小提琴的合奏聲……
在這一案例中,緊扣語段中對瀑聲的形象化描寫,讓學生在深入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和形成的表達效果之后,為學生搭建了扎實可行的實踐平臺,取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追索體悟,在改寫的基礎上運用生長
由于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很多蘊藏在文本中的寫作技巧與知識,如果沒有教師的提點與引導,他們很難真正感受到其中的表達效果。如這篇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引入了“徐霞客凝神諦聽”的內容,貌似一讀就懂,但卻難以真正地讀懂讀透。這里其實蘊藏著一個“移情”的寫作知識,并不是教師率性為之,而是作者精心構思的結果。在教學中,教師則進行了這樣的追索發問:難道徐霞客還活著?塑像的情感是怎么形成的,他怎么會“沉醉”呢?讓學生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感知移情體驗形成的內在歷程。對于蘊藏在教材文本中的寫作知識,僅僅懂得是不夠的,更要嘗試著讓學生學會運用。但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筆者并沒有要求學生模仿這種寫法進行完整的習作訓練,而是通過改寫的方式進行趁熱打鐵的訓練。教師引領學生運用移情的方法,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語言文字內部中去,讓原本枯燥生硬的文字變得靈動充滿韻味。經過學生的實踐修改,文字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變得更加形象生動,學生對這一寫作知識和方法也有了更加深入的體悟與思考,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與生長。
總而言之,語文教師必須從學生認知起點入手,緊扣學生的認知需要,對教材價值點進行廣泛開掘與相機選擇,從而為學生的飛速成長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賓山小學)
□責任編輯: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