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殷娟
摘 要:小組討論,即同伴之間為解決某一問題而進行意見交換的會話,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通過互動交流,在討論中交換各自的想法,互相取長補短,實現學習能力的共同提高。目前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許多小組討論并不盡如人意,學生討論無中心、無章法、不深刻。教師要做到全程參與、關注動態、即時調控、提升小組討論活動的參與性、操作性與實效性。
關鍵詞:小組討論 參與性 操作性 實效性
小組討論是一種同伴之間為解決某一問題而進行意見交換的會話,古往有之的“小組討論”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延續至今,仍然被廣大教師應用于課堂教學。數學教學離不開討論活動,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通過互動交流,在討論中交換各自的想法,互相取長補短,實現共同提高。縱觀目前數學課堂,許多小組討論并不盡如人意:幾個學生圍成一團交頭接耳,表面看似討論活潑熱烈,近觀細究不乏一些低效甚至無效的討論,學生討論無中心、無章法、不深刻。多數學生不懂科學的討論方法,缺乏討論的積極性、目的性與深刻性。筆者在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致力于小組討論的研究,系統訓練培養學生的討論能力,提升小組討論質效。現以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一課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關注小組討論,提升討論的“三性”。
一、激發學生的討論興趣,提升討論的參與性
小組討論注重合作,有效的討論需要每個成員的積極參與。和諧的討論氛圍是有效討論的情感基礎,教師在課堂中首先要營造一種愉悅和諧的討論氣氛,激發學生討論的興趣,讓學生感覺到討論是一種快樂、享受的過程,自覺自愿地參與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中有時會出現無人發言的冷場現象,或者出現個別學生唱獨角的包場現象,究其原因是多數學生對討論的話題興趣不高,討論的參與性不強,因而出現心理排外或邊緣化狀態。教育家盧梭說過:“要啟發兒童的學習興趣,當這種興趣已很成熟的時候,再教給他學習的方法。”興趣是提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討論的催化劑,是形成和諧討論氛圍的關鍵,為了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提高討論的參與性,筆者通過精選討論話題、精創討論情境,激勵學生想要說、有話說、爭著說,從而形成濃厚的討論氛圍。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一課中,筆者著重圍繞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討論話題,為了激發學生對長方體特征的討論積極性,筆者對學生說:“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僅僅知道這些是不夠的,長方體還有哪些特征呢?請各小組觀察、討論,比比哪個小組的發現又多又好。”在認識正方體特征時,對學生說:“剛才同學們在學習長方體特征時討論非常熱烈,人人踴躍發言,通過對長方體特征的探討,我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你們能夠繼續自主討論并探究出正方體的特征嗎?”在教師的表揚與激勵下,學生熱情地參與討論,踴躍匯報自己的發現。
和諧的小組討論是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學生相互之間沒有高低貴賤,沒有是非對錯,人人都是學習的主人,個個都應積極參加討論,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共同分享學習的收獲。
二、教給學生科學的討論框架,提升討論的操作性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組討論不是一種無紀律、無目的的隨意性交談,有效的小組討論需要學生遵循討論規則、掌握討論方法。討論不是無邊際無休止地爭論,而要圍繞討論中心展開有目的、有秩序、有層次的討論,不僅要說出自己的觀點,更要講明自己的理由,最終在小組內形成統一意見。
為了提高討論的質效,筆者專門訓練學生掌握討論規則、流程,教給學生科學的討論框架,增強討論的可操作性。筆者組織學生學習了討論的規則,使學生懂得要明確討論的目的性,緊緊圍繞主題展開討論,不要游離于主題之外;討論中不僅要會說還要會聽,認真聆聽他人的發言。掌握一定的討論方式:或輪流發言,或自主發言,或闡述自己觀點,或針對他人發言進行辯論。專門為學生設計了討論框架模式:說出自己主張-反駁他人觀點-總結集體意見。簡潔易行的討論框架規范了學生討論程序,提高了學生討論的質效。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時,筆者引導學生按照框架進行討論:小組內成員先依次說說自己對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點認識,接著選擇他人的某一觀點進行反駁、開展辯論,最后陳述小組綜合意見,形成共識。簡單的討論流程讓學生有章可循,在框架中對話使得討論主題集中、觀點鮮明、碰撞激烈,學生在規范而有序的討論中深刻理解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學生的模仿性較強,框架式討論為學生提供了討論的范式,提高了討論的操作性,為學生鋪設了討論的路徑,規范了討論的言行,避免了學生討論時不著邊際、閑談亂扯,提高了討論的有效性。
三、調控討論現場,提升討論的實效性
紀伯倫說過:“一場爭論可能是兩個心靈之間的捷徑。”高效的討論是心靈的展示,在討論中碰撞思想,實現心靈的共鳴。數學課堂討論中經常會出現這些現象:有些小組討論不積極,有些小組討論不深入,有些小組意見不統一。教師需要及時把握學生的討論情況,鼓勵學生積極討論交流,督促學生不要轉移話題,指導學生圍繞主題深入討論;當學生出現爭議時引導他們學會求大同存小異,真正達到解決爭端、形成結論。
小組討論中最大的問題在于學生各持己見,討論半天最終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未能達到思想的共鳴。教師在課堂中要當有心人,做個目光敏銳的促進者,在學生討論發生歧義時適時介入,引導他們學會悅納吸收,陳述主張時謙遜中肯、簡潔明了,反駁他人觀點時要有理有據、以理服人,總結陳詞時要包容接納、高度概括。例如,學生在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時,筆者發現有一個小組出現了爭議,為了一個觀點爭論不休,場面如同吵架一般,于是筆者立即介入他們中間了解具體情況,原來是他們小組內有人認為“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等”,有人認為應該是“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筆者首先表揚了他們敢于批判質疑的精神,然后和他們共同剖析這兩種說法的異同,尋找正確的表達方式。經過討論,大家覺得“相對的面完全相等”只是表示相對的面面積相等而形狀大小不一定相同,而“相對的面完全相同”不僅代表了相對的面形狀大小相同,而且面積一定相等。大家終于達成了一致的意見:“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筆者再次表揚了這個小組:“我們在討論時就需要他們這種反駁辯論的勇氣,這樣討論才有實效,但是要注意討論的語氣與反駁的態度,有理不在聲高,辯論不是罵街,討論要和和氣氣,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學生聽了都笑著點頭贊同。
數學課堂具有較強的現場性,需要師生在場在狀態,小組討論是一種動態生成性合作學習活動,隨時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狀況,更需要教師做到全程參與,關注動態,即時調控,這樣才能掌控現狀、巧用生成,真正提高小組討論的實效。
“推心置腹的談話就是心靈的展示。”討論不僅是語言的魅力,也是傾聽的藝術,更是心靈的對話。討論力是一種學習戰斗力,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提高小組討論的參與性、操作性、實效性,涵養學生的討論力,讓學生與他人真誠溝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長江小學)
□責任編輯: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