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文
摘 要:《茶花女》對于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及戲劇情節的巧妙描摹堪稱"戲劇芭蕾"的經典,許多段落的精彩設計。都充分運用了舞蹈及舞臺藝術的特長,令人大呼過癮、拍手叫絕。其中一段以同是"交際花"身份出現在芭蕾舞臺上的名伶曼儂,影射茶花女悲慘命運的舞段,不僅舞蹈的編排精彩絕倫,其中隱逸人物內心的掙扎與微妙變化的手法,更是被巧妙的展現,給人以視覺與心靈的雙重震撼。
關鍵詞:古典芭蕾 情節藝術
《茶花女》是廣大中國觀眾和讀者所熟悉的一部作品,最早是法國作家小仲馬所著的小說,后來由皮阿威改編成歌劇,由威爾第作曲,皮亞維作詞,1853年3月6日首演于威尼斯鳳凰劇院。歌劇《茶花女》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贊譽,被認為是一部具有出色藝術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為各國歌劇院中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它的音樂擁有細微的心理描寫、誠摯優美的歌詞和感人肺腑的悲劇力量,難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馬要說:五十年后,也許誰也記不起我的小說《茶花女》了,但威爾第卻使它成為不朽。芭蕾舞劇《茶花女》就是根據威爾第的歌劇改編而成的,里面保留了許多歌劇原有的音樂和唱段。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稱為Traviata,原意為“一個墮落的女人”(或“失足者”)。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上半葉,因喜愛茶花而被稱為“茶花女”的巴黎名妓瑪格麗特原是一名商店職員。她淪落風塵后。雖然過著一擲千金的生活,但精神與肉體上卻蒙受著巨大的痛苦,因而身染重病。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一位青年阿爾弗雷德?阿芒,阿芒已在暗中愛了她4年。見面后,瑪格麗特正巧發病,其他人對此漠不關心,而阿芒卻真誠地照護她、體貼她。瑪格麗特深受感動,接受了阿芒的愛情。為了擺脫那種奢華但又令人窒息的環境,她傾盡全部積蓄,與阿芒到鄉間居住。平靜的生活中兩情緩結,十分恩愛。不料阿芒的父親聞訊后大怒,趕來鄉間興師問罪,當他得知瑪格麗特對自己兒子確是一片真心后,有所觸動,但仍堅決要求她與兒子斷絕關系。瑪格麗特考慮到阿芒將來的幸福,忍痛答應阿芒父親的要求,給阿芒留了一封信,假稱自己已做了別人的情婦,又重回巴黎。阿芒不知內情,指責她為了享樂而負心絕情。瑪格麗特遭此打擊,頓時暈倒,病情加劇,生命垂危。至此,阿芒父親才將真情告訴兒子。阿芒懷著歉疚之情再次回到瑪格麗特身邊時,她已奄奄一息,最后帶著無法實現愛情與家庭幸福的遺恨,離開了人間。
瑪格麗特淪落風塵但心地純潔,雖然過著驕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卻并沒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風,是一個受迫害的婦女形象。因此《茶花女》的故事對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弱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對壓迫下層市民的資產階級偏見與世俗勢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它不僅飽含感情地寫出了瑪格麗特的不幸遭遇,為她的悲劇結局而嘆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誠的品格與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茶花女》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原因也正在于此。因為人們愛美麗的事物,茶花女不僅美麗而且善良,演繹了一出能夠凈化人們靈魂的悲劇。
改編而成的芭蕾舞劇《茶花女》延續了歌劇動人的音樂與悲劇色彩。以往認為歌劇音樂不適合舞劇的節奏,但是由于威爾第在這部歌劇中原本就有大量描寫舞會舞蹈場面的音樂和情節,所以在改編成芭蕾之后非但不構成沖突,反而更加強化了舞劇的舞蹈性。另外,作品著力以古典芭蕾的舞蹈語匯刻畫出核心的“茶花女”形象。由世界級著名舞蹈家瑪戈?方停飾演的瑪格麗特,充分展現出瑪戈?芳摔成熟而精到的表演功底和大師風范,成為舞劇的最大亮點。
后來《茶花女》還出現了很多不同的版本,有的在沿襲了古典芭蕾風格的同時,也編進了現代舞蹈的因素,在古典與現代之間綻放出光彩。總之,舞劇《茶花女》以浪漫的芭蕾和精致的戲劇張力把一出愛情悲劇演繹得十分動人。而觀眾在欣賞到了一部優秀的芭蕾舞劇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熟悉的歌劇音樂的魁力。《茶花女》給人們的是雙重享受。
總之,頗具特色的舞美設計也為該劇加分不少。劇中既有豪華絢麗的貴族宮廷,又有簡潔凝練的純白空間,將舞劇中真實與虛幻、現實與想象、夢境與回憶、向往與失落的巨大反差和強烈對比以十分“舞臺化”的手法展現于觀眾面前,直接牽動著觀眾心靈中最柔軟的那一根神經。
參考文獻:
[1].閻笑雨.“茶花女”一角在小說和歌劇腳本中地位的轉換.閱讀與欣賞,2000,9:36-38.
[2]居其宏.歌劇美學論綱.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
[3]彼得?紹斯維爾.威爾第.北京:新華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