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健++徐勤玲

許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強迫孩子做很多事情,比如強迫孩子上各類輔導班、學習不感興趣的內容,有時候孩子正興致勃勃地與同伴玩耍,父母卻強迫他去寫作業。強迫會傷害孩子的情感,如果偶爾使用并在事后及時給予孩子心理撫慰,可能不會引發太大的問題。但是如果長期經常地使用強迫的方法,就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后果。
強迫會導致兩種結果:順從和反抗。表面順從的孩子,壓抑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真實的需要,而屈從于父母的意志,長期的壓抑將導致情感和個性的扭曲。況且孩子的個人意志是不能夠被永遠壓制的,由于他的情感和個性沒有得到主動的、正常的發展,當他的個人意志行使權力的時候,很可能以一種不被社會認可的方式采取行動。強迫會導致的另一種結果是反抗,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引發無休止的沖突與斗爭,孩子的主要精力用于怎樣打贏與父母的戰爭,而不是關注自身成長應該發展的能力、品格,這樣的孩子會表現出一定的攻擊性、不合作、逆反等行為特征。如果我們不對強迫方法的使用進行深刻的反思,不從根本上停止強迫方法的使用,那么這還將會延續到我們的下一代人身上。
父母為什么會使用強迫的方法呢?這主要是由親子關系的不平等性和親子之愛的偏差造成的。親子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父母是強勢的一方,充滿力量,富有經驗,能夠保護、照顧和教育孩子;孩子則是弱勢的一方,力量不足,經驗欠缺,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性。父母與孩子之間這種強弱的反差為父母使用強迫方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父母在使用強迫方法的時候,并沒有意識到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而是認為他們這樣做恰恰是關心孩子、為孩子好,這就導致了強迫被當作一種合理的方法公然使用。這是由于親子之愛出現了偏差。
要從根本上停止強迫方法的使用,就需要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一種真正的關心關系。美國教育家內爾·諾丁斯說:“關心意味著一種關系,它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是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連接或接觸。兩個人中,一方付出關心,另一方接受關心。要使這種關系成為一種關心關系,當事人雙方都必須滿足某些條件。”內爾·諾丁斯分別分析了關心關系中關心者與被關心者的心理狀態?!瓣P心者的心理狀態是以專注和動機移位為特征的。專注是指關心者對被關心者的那種開放的、不加選擇的接受……當我真正關心一個人,我就會認真地去傾聽他、觀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傳遞的一切信息?!眲訖C移位是“一種動機能量流向他人的過程。我首先接受他人的信息,然后做出反應。我的反應是對他的需要的一種回應”。對被關心者來說,“接受、確認和反饋似乎是最重要的。被關心者接受他人的關心,然后顯示他接受了關心。這種確認反過來又被關心者認知,這樣,一個關心的關系就完成了”。
兒子兩三歲的時候,我帶他去書店買書。我看中了一本認識數字并進行簡單算數的書。圖書印刷精美,色彩鮮艷,設計新穎,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又具有教育意義。這時兒子在津津有味地翻看另一本書。但是我卻認為他喜歡的書不如我看中的書有教育意義,于是我對兒子說:“咱們買這本算數書?!蓖瑫r把他喜歡的書放回了書架。結果兒子很不高興,他把這本算數書也放回了書架。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妥,立刻改變了方法。我先拿起兒子喜歡的書說:“咱們買這一本吧。”兒子立刻高興起來。然后我又拿起那本算數書說:“咱把這一本也買回去吧?!眱鹤雍芨吲d地答應了。
在這個事例中,我作為關心者,對兒子保持一種專注和動機移位狀態。我認真地觀察他、感受他、接受他,知道如果不買他喜歡的書,他很不高興。我接受了他向我傳遞的信息,同時對他的需要做出了回應:同意買他喜歡的書。兒子作為被關心者,接受了我的關心并顯示他接受了關心:他高興起來,并且樂意買我看中的書。這種接受已經被我確切地感知到了。這樣,我與兒子之間就建立了一個關心關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孩子之間關心關系的建立不能僅僅局限于幾個事件或者某個階段,而是要貫穿孩子整個生命成長的過程。所以,關心關系的建立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