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核工業二四〇研究所 李 慶
研究資源國土
遼寧釷資源開發潛力及經濟效益分析
文/核工業二四〇研究所 李 慶

釷元素本身不是裂變物質,但在一個普通的232Th原子核在吸收一個中子后就會變成233Th,它很快就經歷兩次β衰變,變成233U一種長壽命的易裂變物質,從而取代235U用于核反應堆。與鈾一樣是戰略資源,將來可替代鈾,并引導核電發展的新方向。
1.釷用于核能發電的技術、理論和方法已基本成熟
自然界中天然核燃料僅有235U,其在天然狀態下的含量僅為0.7%,而穩定狀態的238U高達99.3%。238U必須經過一系列的人工轉換才能成為可裂變的235U,并被用作核反應堆的燃料。另一種能取代235U的鈾同位素是233U,其在自然界并不存在,要用232Th人工轉換的方式將其轉變為可裂變的核燃料。通常在熱中子反應器中,利用232Th可產生裂變的233U。釷礦床中的釷以232Th形式存在,不需要濃縮,且提煉分離較為簡單、經濟。另一特性是釷作為反應器燃料時,以金屬態存在,易于加工。
2.釷資源可以應對能源危機
1噸釷相當于200噸鈾、350萬噸煤,可提供10億千瓦時的電力。釷反應堆必將成為未來核電發展的新方向,將更安全、高效、更可持續。
3.釷核能的開發利用有利于解決嚴峻的環境和安全問題
釷核能的零排放、低輻射和較少的核廢料優勢,有助于對抗環境污染的新武器。釷核能的開發更為安全、環保,開發成本也低。
4.釷核能的利用安全性高,選址自由
新的釷反應堆在常壓下運行,操作簡單安全。由于冷卻劑是氟化鹽,冷卻后變成了固態鹽,核燃料不易泄漏,不會與地下水作用造成生態災害。選址上可建于幾十米深的地下,可安全隔絕射線,又可防止人為武器攻擊。
隨著核電的不斷發展,開發利用釷資源作為補充的核燃料對核能的開發和保障都很重要。目前,我國對釷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體系正在健全。結合我國核能發展的現狀及核電發展規劃,將釷利用作為國家能源戰略。釷是我國核能可持續發展的潛在資源。2035年,我國實現快堆核能系統的商用化。可以在快堆電站后逐步引入釷燃料。我國核能發展中長期釷利用的可用方案。比較合理的釷資源利用方案是:將釷放在快堆增殖層中,使之轉換為233U,再將含233U的釷制成燃料棒,在熱堆中燃燒。
20世紀70年代在遼東地區發現了賽馬堿性大型鈾釷綜合型礦床。
1.勘探程度
該礦床歷經10年,1974年勘探結束。對礦床進行了詳細的地質、物化探、水文、工程地質等研究工作。基本查明了礦床地質構造特征、礦化類型和礦化形態、產狀、規模、空間展布特征、礦石質量。基本查明了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條件。初步研究了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和礦石工藝加工性能。
2.礦床地質特征
賽馬鈾釷礦床呈南北帶狀展布。主要包括二種礦化類型:矽卡巖型富鈾燒綠石鈾鈮礦化、綠層硅鈰鈦礦鈾釷礦化。鈾含量0.05%~0.1%,釷含量0.15%~0.4%。
(1)矽卡巖型鈾鈮礦
釷石、方釷石、鈾燒綠石和鈮鈦鈾礦石為主要釷礦物和含釷礦物;礦體呈透鏡狀、扁豆狀產出,走向南北,傾角>50°,沿傾向呈雁列式展布。
(2)綠層硅鈰鈦型鈾釷礦化
綠層硅鈰鈦礦是主要的含釷礦物。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少數呈巢狀、囊狀。礦體走向近南北,傾向110°~80°,傾角5° ~25°礦體埋深250m以上。包括近百個礦體。
3.礦石加工技術性能
對綠層硅鈰鈦礦型和富鈾燒綠石型礦石進行了加工試驗。
(1)綠層硅鈰鈦礦型礦石試驗
不加熱除硅浸出法取:取粒度0.25mm,原礦500g,用16%硫酸,2%氧化錳攪拌,室溫下放1小時,加55%硫酸恒溫60℃,固液比1:2,pH=1.5的酸化水制漿兩次。鈾回收率80.80%,釷回收率80.21%。
(2)富鈾燒綠石型礦石浸出試驗
高溫高壓浸出方法處理富鈾燒綠石型礦石鈾浸出率較高。酸拌和焙燒法也比較好,但工序比較復雜。
4.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
由于該礦床屬于鈾釷混合型,工藝較為復雜,礦石水冶成本較高,伴生元素(鈾、稀土)的綜合利用還沒有很好解決。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鈾、釷、稀土浸出工藝分離技術,加快工藝流程試驗,促使鈾、釷、稀土綜合回收利用。
5.投資與經濟效益分析
礦山開采周期15年,礦山建設周期2年。初步估算,總投資2.7億元人民幣,其中礦山工程1.7億,水冶廠1億。投產后,可解決當地600人的就業問題,促進當地物流、交通、礦山設備、化工產品較快發展。達產后年產值2.5億(鈾、釷、稀土綜合回收),預期收益率20%,年利潤0.5億,上交所得稅1000萬,營業稅1000萬,從而促進遼寧經濟的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