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姿靜
摘 要:滿幅構圖的特點一是將主題形象布滿畫面,效果充實飽滿;另一種是將主體形象弱化,并無明確的主次之分。畫面均衡,它關注的是整體畫面的表達,而不是某個局部。藝術家在表達個人對事物認識以及藝術情感時,采用滿幅式這種特殊構圖形式,有著其他構圖所不能替代的意味。本文將對一些滿幅式構圖作品具體分析,以將這種方式更好地運用于創作中。
關鍵詞:構圖方式;滿幅式構圖
中圖分類號:G624.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6-0037-01
構圖,又稱“布局”,是指我們在作畫時根據要表現題材、主旨的需要,將內容、形象以合適的方式構成畫面整體。構圖作為造型藝術的基礎,往往包含著畫家的思考、取舍的審美過程,是畫面效果完成的關鍵一環。中國古代畫論中表述為“經營位置”、“畫之總要”。通常的構圖方式多會考慮主體形象與其他形象的關系,為突出主體的位置往往有一個明確的核心,即中心視點,畫面中有主體與陪襯的表現差別。滿幅構圖的特點一是將主題形象布滿畫面,效果充實飽滿;另一種是將主體形象弱化,并無明確的主次之分。畫面均衡,它關注的是整體畫面的表達,而不是某個局部。藝術家在表達個人對事物認識以及藝術情感時,采用滿幅式這種特殊構圖形式,有著其他構圖所不能替代的意味。
一、滿幅構圖之“滿”
滿——形象全面鋪開、布滿構圖空間,畫面效果飽滿。這種方式在中國民間繪畫中比較常用,取其圓滿吉祥的美好寓意,如民間刺繡、年畫、農民畫等。起初這種構圖方式是為饾版印刷效果而致,因大片空白易在印刷時沾有墨跡,在正負形關系上,將正形鋪滿畫面,留有很少的負形來區別造型。畫面透氣,滿而不擠,且加之營造出充實圓滿的氣氛,漸成為一種獨特的構圖方式。在我國清代木版套色年畫《眾神圖》中,眾神形態各異,法度嚴謹,氣宇軒昂,畫面取舍大膽、均衡,有著濃重的裝飾意味和特殊的節奏感。日本版畫家棟方志功是滿幅構圖黑白處理的高手,他的木刻版畫中人物形象夸張變形,充滿畫面,并非常講求黑白的節奏感,具有形式感。一位即使不信佛的人看了他的作品也會產生美感。
二、滿幅構圖之“整體”概念
在表現較大場景時,畫面整體的氣勢尤為重要,滿幅構圖安排使效果更具視覺沖擊力。方力鈞作品《2003.2.1》中,他的個性代表符號“光頭形象”擠滿畫面,大大小小前前后后緊緊擠在一起,給觀者很強的壓迫感。這些腦袋下面,幾乎看不見脖子和胳膊。黃色,赭色和橘色在白的輪廓線和質地中深深凸顯。撕裂的眼睛,鼻孔和大張的嘴,黑似偶爾透出的陰影。滿幅構圖的營造取消了某一個人地概念,弱化了個體之間的差異,使得那些不快、懷疑,尖叫著的面孔成為一堵墻。把整體的關于“人”這個概念展現出來,效果更加強烈。畫家李可染在滿幅式構圖作品上也有其獨特的呈現。在中國傳統散點透視繪畫中,畫面上下總會留出很大空白。滿構圖則放棄了“天地”位置的觀念。他截掉了峰巒和坡腳,山體造型的沖擊力產生,迫使觀眾的視線集中于山體,如同仰望紀念碑一般的震撼感,所以也稱為豐碑式構圖。
三、滿幅構圖之抽象表達
這種畫面在表達時沒有中心,結構無法辨識,漫無邊際。美國抽象繪畫奠基人杰克遜·波洛克,他在畫中將滿幅式構圖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程度。他的繪畫僅作為無邊際整體中的一塊,畫面可以任意分割。在波洛克的“滴畫”作品中,他將自己的思想與充沛的感情通過顏料在畫布上的噴灑表達出來。滴流的顏色充滿畫面,創造出縱橫交錯的抽象效果。線條與顏色并沒有主次關系,且不受畫布邊框的約束,延伸至畫面之外。《薰衣草之霧:第1號》是他精彩的代表作之一,滿幅式畫面上沒有清晰的形象,復雜難辨的線條與隱藏的空間相互交織,沖出畫面,充斥到觀看者的腦海,迸發無限張力。
四、滿幅構圖之其他效果
如多空間整合于同一畫面中。版畫家康寧藝術家的作品大部分都為滿幅構圖,他在處理滿幅構圖畫面時,有意識地將畫面控制在中間色調,線條在形體中穿插。作品以現代主義的觀點整合形體、組構時空,形象與形體相互交織,創造出一種與傳統木刻不同的審美品位。趙宗藻木版填色作品《四季春》同樣運用了滿幅構圖來表現養蠶女春夏秋冬不分晝夜辛苦養蠶的景象,四季被放在一幅畫上來呈現,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被打破。荷蘭圖形大師埃舍爾在處理矛盾空間時也運用到了滿幅構圖,如作品《聯系》。
五、結語
滿幅構圖以其獨特的創作效果廣泛運用于各類繪畫作品中,無論是飽滿充實的形象,還是其整體的視覺沖擊力,或是沖出畫面的自由形式,都是其他構圖不可替代的。從實際而言,構圖并不是創作的主要目的,但卻是藝術家主觀安排連接畫面的造型整體和實現整體視覺效果的關鍵。本文通過對一些滿幅式構圖作品的舉例分析,總結滿幅構圖不同的效果、意味,以將這種方式更好地運用于今后的藝術創作之中。
參考文獻:
[1]周至禹.形式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邵蓓艷.黑白形式基礎教程[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