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摘 要:現如今,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生活環境的突然改變,人們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質,想要尋求一種簡單純粹的生活方式,因此大多數人就從室內設計上去做文章,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設計“留白”,“留白”的語言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種視知覺、心理接受、時代和社會的特征。本文從平面意義到三維空間去詮釋室內設計中的“留白”,談一下本人的見解。
關鍵詞:室內設計;“留白”
中圖分類號:TU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6-0039-01
一、“留白”的起源
“留白”最早出處于中國畫之中,作為一種造型藝術手法,無筆墨處之妙境是書畫中的留白,“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音樂中的留白,文學中的留白會讓人意猶未盡,如今其也作為寓意為人處世中要留有余地。
1928年密斯的“少即是多”的設計思想,影響著室內設計的思潮。隨著城鎮化的進程,極簡主義的思想開始萌芽,人們開始追求簡單純粹的生活方式,覺得“家”應該擁有自然的氛圍,應該給室內來做一次減法,讓室內更開闊、簡單、謙和。
二、室內設計中的“留白”
室內設計亦是一件大幅的平面構成,搶眼的色彩因為白色的襯托更加有效果,白色的調解而更加和諧。中國傳統美學認為,大白之處有大美,是一種主觀的感性的理性的感悟。柯布西耶曾說過:這是一個代表新鮮的、健康的、純粹的、簡單的顏色。白色超凡脫俗,給人以雕塑般的感覺,有一定的亮度,又給人以層次感和節奏感。“留白”一定要依附在一定的文化內涵之上,否則將失去其生命力。
(一)空間內在構圖中的“留白”
空間內在構圖要素:點、線、面,例如開關按鈕、門窗把手、踢腳線、石膏線、天花、地面等,這些都將在室內設計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我們進入室內空間,恰到好處的留白是無論我們用何種視角去審視所處的空間時,它都能讓我們集中注意力,充滿無限的想象、擁抱藝術的美感、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
室內留白是一種“空靈”的追求,分為整體留白和局部留白,無論從造型設計和色彩運用上,還是材質選取和“疏可跑馬,密不走風”的布局上,都是在留白的基礎上去完成室內設計。室內設計中的“留白”,可以把繪畫中的留白應用到其中,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把室內的布局擺設可以看成是作畫的構圖,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基礎上,去營造一幅可能是山水畫的畫面,亦或是讓整個白墻作為背景,讓光影投射的畫面作為其點綴,讓整個室內活起來。
書畫創作中“六法”之首,即“氣韻生動”,節奏與韻律、對稱與均衡、對比與協調、變化與統一是設計中的規則,室內設計中“留白”的面積很重要,滿則溢,當房間中的裝飾、墻壁、天花板和其他元素都是以白色或是米色為基調時,會令人產生緊張感,要進行量化分析,掌握著整張構圖的比例,這也許要用到“黃金比例”來進行合理的規劃布局,才能讓室內充滿一定的氣韻。
(二)二維到三維的“留白”
空白是一種自然狀態,而留白是經過人為設計的、有目的的行為,是一種智慧和境界。留白以空白為載體,渲染著美,同時也在寓意著什么。丹尼爾·里伯斯金設計的柏林猶太博物館,建筑折疊多次,連貫的鋸齒形平面線條被一組排列成直線的空白空間打斷,俯視照能看到鋸齒狀的建筑平面和之交切的、由空白空間組成的直線,空白空間代表了真空,不僅僅是隱喻在屠殺中消失的不計其數的猶太生命,也意喻猶太人民及文化在德國和歐洲被摧殘后留下的,永遠無法消亡的空白。
當人們從一個環境過渡到另一個環境時,作為過渡中介的留白空間能夠給人提供有效的識別空間的轉換。從密斯的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德國館的平面圖中可以看出,密斯在設計中組織流暢,流線連貫,體現著一種“留白”,隔而不斷是一種“留白”,隔斷、玻璃,屏風、博古架、鏡子都在室內“留白”中扮演著各種角色。在做方案設計時,功能分區中“空”出適宜的空間,我們可以感覺到一種退隱,亦或是延伸空間后的開闊。在傳統的四合院中,庭院的處理就是留白的一種表現形式。
輕與重、無與有、空與色、虛與實,淺色看起來更輕,沒有深色帶有重量感,同樣一個空間,東西雜亂擺放就不如擺放整齊的時候看起來空間大。不同的形狀也在室內留白中起到一定的影響,研究表明:圓圈對我們來說代表了溫暖、柔軟、幸福、明亮、善良、快速、愛、生活、閃光、寧靜;方形:堅硬、低沉、悲傷、邪惡、響亮、沉重、憎惡、死亡、黑暗、寒冷。相同高度的圓形空間就比正方形、長方形空間節約能源,起到環保的效果。
三、結語
“留白”在中國園林建造元素中常用的手法,是一種開放性的象征,把此種手法引用在室內設計中,更給“留白”以全新的闡釋和存活空間,在其淵遠流長的文化中使其保存永久生命力,帶給人們以和諧享受。室內設計中的“留白”,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基礎上,體現著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尋求一種安閑舒適的精神享受,上升到精神之高度,也體現著人們生活奔向著理想的境界。
參考文獻:
[1]諶鳳蓮.跟建筑大師學室內設計:近現代建筑大師的室內空間設計思路解析[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2]崔冬暉.室內設計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