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剛
摘 要:本文主要寫對西安碑林的理解,由丹霞寫生引發發的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深刻理解,以及三大石窟的藝術比較。
關鍵詞:西安碑林;造化;心源;壁畫;塑像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6-0040-01
10月7日,自學校出發,游歷西安、蘭州、張掖、嘉峪關、敦煌、青海湖、西寧、天水、洛陽等各城市的名勝古跡,感受祖國的名山大川,至10月21日,歷時兩個禮拜,長途跋涉,既開拓了視野,又豐富了個人的思想經歷,提高了文化素養,收貨頗豐。
在古城墻下漫步徘徊,流連在護城河畔,看紅葉飄零,寒秋中,些許綠意的掙扎,感受古人質樸的氛圍與敦實的歷史厚重。閉上眼睛,聽秋風蕭瑟,心情激蕩澎湃,古意濃濃,猶如在歷史的長河里漫步,好似一瞬,經歷了幾千年………
兩個星期的藝術考察,有些景點,只是走馬觀花,但是各人對景物的理解不一致,看待問題的出發點也不盡相同,本人在藝術考察的游歷中,對一些景點,頗有部分心得,主要敘述如下。
一、西安碑林的理解
西安碑林的學習過程,給自身帶來了深刻的理解。西安碑林,薈萃了大量不同時代不同書體的碑的精華,可以說是茫茫歷史長河中沉淀或者說積淀的精華,雖然說是滄海一粟,但是這一粟也是濃縮的精華。從厚重靈動的大篆小篆,到莊嚴渾厚的楷書隸書,又穿插長河流水飄逸秀麗的行草書,穿越了無數個時代,留下了歷史的見證。讓人激動,讓人流連忘返。在雄偉的廟堂碑殿中,看到了顏真卿的家廟原碑,嶧山原碑,以及久經風霜的曹全碑,對這些碑的碑帖太熟悉了,但是看到了原碑,還是感概頗多,領悟頗深,在現場拍了照片,回來后,和拓出來的帖進行對照,感受一下區別。從細小的筆劃筆觸,加深了理解。
隨著時間的流淌,在碑林的歷史長河里,感受著歷史文明的印痕,感嘆中國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心中在想,中國書法文化,作為中國可能是唯一沒有受西方文明影響的獨一無二的文化傳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無數的能人志士前仆后繼夜以繼日的去研究,作為一名學習書法的學生,此時此刻,下定決心,好好把中國的書法藝術學習領會,蓄意進取,把中國文化的精髓得以發揚光大,迅速傳播。
二、丹霞地貌的寫生經歷
在丹霞的寫生經歷,歷歷在目,讓人豁然開朗,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大自然斧奪天工,豐富多彩。在寫生的過程中,精力非常集中,有和自然好像融為一體的切身感受,眼睛在看著,手腦合一,渾然天成。炭筆速寫完奇特山脈后,效果非凡,自己都感到很驚訝。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內心的感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說藝術創作來源于對大自然的師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夠自動地成為藝術的美,對于這一轉化過程,藝術家內心的情思和構設是不可或缺的。
“外師造化“明確現實是藝術的根源,強調藝術家應當師法自然,是基于堅持藝術與現實關系的唯物論基礎上,帶有樸素唯物主義的色彩。從本質上講不是再現模仿,而是更重視主體的抒情與表現,是主體與客體、再現與表現的高度統一。 通過對“外師造化”的深刻理解,切實感受到到大自然中寫生的重要性。在大自然中寫生,可以充分培養人的想象力,而人的想象力是藝術來源的第一動力。缺乏想象力的藝術是不可想象的。
三、三大窟的藝術比較
在甘肅,游歷了榆林窟,莫高窟以及麥積山窟,各個窟有想同的歷史痕跡,又有不同的地質面貌,觸發心里的不同的感受。
第二天早早起床,坐上大巴,經過廣袤的戈壁灘,空氣干燥,塵土起伏,沿途風景秀麗獨特,偶爾有幾個綠洲小地,到了目的地,好似世外桃源,植被連綿起伏,有一條河流從谷底穿過,真是戈壁灘里的璀璨明珠,參觀壁畫以及佛像時,在歷史的長河里感受壁畫佛像的線條質量高超,制作工藝的精湛高深,藝術成就非凡。這許多的藝術文化遺跡代表了當時的藝術成就,讓后人進行研究與考古的典范,讓不同時代的藝術家進行臨摹學習,讓人們在藝術的長河里流連忘返,嘆為觀止,回味無窮,靈感頻發。
榆林和莫高窟都有諸多類似之處,基本是古代達官貴人的家廟佛拜的地方,窟內宏偉壯觀的佛像,精致入微的壁畫形象,讓人浮想聯翩,似乎處在當時的時代,感受到歷史沉淀的氣息。
塑像的制作工藝非常獨特,先是用竹子或者木材做一結構,然后再填充部分草本植物。最后一步,才是古代工匠大師們的精工細雕,完成后的杰出作品,充分代表了當時的文化藝術水平,以及對外交流的程度,對于研究歷史考古都有極為深刻不可多得的參考價值,對于古代文明的研究至關重要。
作者本人對筆墨藝術也做了細致的研究和體驗,石窟精美壁畫以及宏偉雕像的顏料,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環境的變遷,隨之也出現了或多或少的侵蝕,單純從臉部顏料觀察,變化不一致。雖然感嘆時光,但是更是有了對礦物質顏料的深刻認識和理會。
對建設于山壁上方,險絕奇特的壁畫及塑像,具有非常高的難度,工匠的精湛工藝以及不同工種作業時的相互配合,可以看出當時的文化經濟宗教活動的交流與融會。各個時期的壁畫及塑像,反映了當時達官貴人的文化、藝術、思想以及信仰,雖然屢經不同層次不同情形的破壞,但是能保留至今,也反映了人們對壁畫和塑像以及佛教文化藝術的信仰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