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靜
摘 要:時間進入20世紀中葉,在現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中,輾轉反側,對它的反對與延續,都是在敘述一種先鋒的的藝術。解構主義應運而生,它的登臺對當代社會產生很大的沖擊,它的理念也改變了人們對于傳統空間、建筑表皮形式的認知。把完整的建筑形式打破處理,然后從新組合,創造出一種新的、感性的、破碎的空間和形態。本文就借助解構主義的代表作之一的: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館,通過分析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外部解構,以及解構主義的中心思想,淺析解構主義對傳統建筑的影響與顛覆。
關鍵詞:古根海姆博物館;解構主義;傳統建筑;顛覆
中圖分類號:TU-0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6-0054-02
一、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館
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館(如圖1),位于西班牙畢爾巴鄂市,是世界公認的解構主義大師弗蘭克·蓋里(Frank O. gehry)設計。它是歐洲第一座古根海姆博物館,1997年10月建成,耗資1.35億美元。在美國雜志《名利場》的評選中成為1980年以來最重要的建筑,同時,被報業評為地球上最美麗的博物館,也是“上帝之眼”鏡頭下綺靡的地球神話。它的出現讓日益衰落的畢爾巴鄂城再度崛起。這座龐然大物就如未來的建筑提前降臨人世,在雨天或陰霾的天氣里會變成金色,通體散發出或幽深或明亮的光芒。
這座建筑物占地面積有2.4萬平方米,主體建筑體量異常復雜彎曲,到處都存在著難以名狀的彎曲流動的建筑分體,可以說在這個建筑中找不到兩件完全相同的內部構件,這座建筑的制造就像是在建造一艘巨大 的船艦,外表完全由鈦板覆蓋,整體設計幾乎不用圖紙,完全由電腦計算和設計。傳統意義上的結構在這里完全被蓋里解析和打破了,體塊的分割、碰撞和穿插,造成了一種極富力感的新空間表現。蓋里的設計代表了解構主義的精神精華,但是有許多持反對意見的看法,認為其建筑設計破壞了城市的氣氛和面貌。在某種程度上,不同的聲音反映出傳統設計與前衛設計所持的不同態度。
二、解構主義建筑的形式特征
“解構”一詞最早來自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明珠《存在與時間》,這本書中“解構”一詞具有“分解”、 “翻掘”、 揭示”之意。1976年著名的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基于語言學中的解構主義,對傳統提出批判的同時提出解構主義的理論。從60年代至90年代,德里達發表了一系列的著作,闡釋其對解構主義的理解。德里達試圖徹底解構西方形而上學的傳統,試圖用書寫語言學取代哲學語言學。他采用顛倒和改變的方法,從批判對象的理論中抽取一個典型的例子,對它進行解剖、批判、分析,通過自己的意識建立對事物真理的認知。他認為企圖通過結構組成部分,由個體研究而達到整體認識是努力,都是毫無意義的。關于什么是解構主義建筑學,解構主義是不是一種風格,和后現代主義的定義一樣,創作者與評論家各執一詞,莫衷一是。
但是總體來說,解構主義建筑通過“非理性”理論大膽向傳統建筑形式提出挑戰,認為傳統的對建筑秩序有太多的局限,比如要求和諧、統一、秩序、穩定等,而這些價值觀不能滿足時代變化的要求,應該對其觀念進行破除和淡化。解構主義采用“變化”、“消解”、“顛倒”等方法,打破傳統建筑的整體性,提出全新的理念。建筑結構和語義更傾向于隨機的模式,在形式上往往運用重組、錯位、疊合、等手法。作為一種特定的當代西方建筑理念,解構主義區別于其他理念的關鍵內容,重點在于它向建筑的幾何純潔性、功能主義、功能象征主義和文脈主義提出質疑。在這點上,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館充分體現了解構主義的內在含義,整棟建筑把整體拆分為多個個體,每一個個體都展現出自己特有的獨立性,與傳統建筑相比,這中秩序的混亂感,給人帶來了對建筑全新的理解。是對傳統建筑設計理念的顛覆。
清華大學教授吳煥加教授總結出一些解構主義建筑的形式特征:散亂,建筑總體形象上一般都支離破碎。殘缺,有意強調不完整狀態。突變,各種元素的組合很突然,沒有過度。動勢,大量采用傾斜、扭轉、彎曲、波浪等富有動態的形態,造成動態印象。奇絕,違反常規,標新立異。這些形象特征從傳統的建筑中是很難找到的,解構主義建筑家正是通過這些奇特的形象特性對建筑重新演繹,在傳統建筑設計的長河中透著一股新奇的空氣。①
三、解構主義建筑與傳統建筑的對比
解構主義建筑的本質,就如同把一塊平面的花紋玻璃摔碎,然后用排列的手法混亂組合,玻璃上的花紋會呈現出新的圖案,每一塊帶有殘碎花紋的玻璃就像新建筑的個件,每一個個件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想法,都是解構主義大師熱衷研究的對象,它們顛覆了傳統的定義,以一種更適合當代氣息的形式展現出來。解構主義的建筑師們之所以想要顛覆傳統建筑的定義,不是完全否定傳統建筑,而是為了創造出更好的建筑,超越傳統。
傳統的建筑設計,小到住宅、公共建筑大到城市規劃,一個城市被安排在一個中心,一個聚會場所。但解構主義建筑師不贊同這種等級規劃,解構主義建筑沒有中心點,是分散的,因為要考慮未來的變化,所以不想把空間規定成矩,用一種更加彈性的空間組織形式代替固定的空間思維慣性。那些解構主義建筑代表作,除了本文提到的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館,還有最典型的作品是屈米的法國巴黎拉維萊特公園,以及利普斯金,扎哈·哈迪德等的作品。
通過傳統美學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出其強調的建筑形式與結構應該是平衡、統一、和諧等一些基本原則。而從解構主義的角度來看,建筑卻是通過不循規蹈矩的設計理念,利用一些跳躍、沖突和不穩定元素帶給我們巨大的視覺沖擊力,其所追求的美感源于有規律的雜亂,而單調的元素通常使人審美疲勞。這就是所謂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物往往更容易產生美感”。②
解構主義建筑大師利用“打碎——疊加——重組”的解構手法創造出各種顛覆傳統而無法識別的形式,或者有時多重疊加以至于創造出極度復雜而不能解釋其意義的形式。來展示解構主義建筑的積極性和充滿活力。所以不能說解構主義混亂無章、沒有秩序,只能說我們沒有歸納出它內在的邏輯關系而已。
解構主義,相對于循規蹈矩的傳統建筑設計是一個很好的創新之路。它把那些在傳統建筑中沉睡的,潛在的,從屬的秩序、整體、表現結構以及受重力約束的形式特征凸顯出來,加以強化,以正面的形式在人們面前展現 。
四、結語
解構主義的建筑形式在當今時代看來,如同一個飛來的外來建筑,他怪誕的形態,有時讓人們不能理解,但他混亂的外表,不是凌亂,是我們還沒有歸納出他內在的邏輯關系。在解讀解構主義建筑的同時,讓我不禁想到西班牙怪誕建筑師安東尼奧·高迪(Antonio Gaudi i Cornet)他以另一種奇妙的建筑外觀打破了傳統建筑的表現形式,在19世紀藝術風格動蕩的西方,他的建筑同樣不被人們所理解,高迪充滿童話般的奇思妙想也沒能在他活著的時候帶給他榮譽。但卻在信息廣泛,資源豐富,藝術形態千姿百態,建筑設計蒸蒸日上的今天,成為一抹獨特的風景,昭示著他新鮮的面貌。解構主義的建筑形式雖然呈現的是一種未來感,打破傳統的理念,但在迅速發展的時代,在眾多建筑師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將來定會成為一枝獨秀的璀璨星辰。
注釋:
①張晶.設計簡史[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136.
②陳周燕,高潔.解構主義建筑淺析[J].山西建筑.2008(28).
參考文獻:
[1]張晶.設計簡史[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136.
[2]陳周燕,高潔.解構主義建筑淺析[J].山西建筑,2008(28).
[3]劉偉.論解構主義建筑的形式特征[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3(04):35-37.
[4]童亮,楊雷鳴.論述解構主義的建筑哲學[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