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來
摘 要:文章主要從創作技法與結構思維這一角度對布列茲《第一鋼琴奏鳴曲》作品進行分析與研究,力求提煉和總結出布列茲在作品創作中獨具個性的序列結構思維特征。
關鍵詞:布列茲;《第一鋼琴奏鳴曲》;創作技法;結構思維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6-0063-01
皮埃爾·布列茲(Pierre Boulez,1925-2016年)是20世紀最重要的法國作曲家和指揮家之一,他不僅是整體序列的代表人物也是巴黎先鋒音樂的先驅。布列茲自20世紀50年代起,便和施托克豪森、諾諾并稱為先鋒派三大代表。以他為代表的整體序列主義音樂(integral serialism)又稱“總體序列主義”(total serialism)或“全面序列主義”(generalized serialism),深刻影響了 20世紀下半葉的音樂創作。布列茲具有極高數學天賦,最初在梅西安的和聲班上學習時便將作曲視為一種嚴格遵循科學邏輯的美學形式探索,所以當勛伯格的學生萊波維茲將十二音體系介紹到法國來,布列茲很快便將序列技術作為自己作曲的指導原則。其音樂創作觀念的獨創性以及在音響上對于色彩配器理論的追求影響了同時代及后來的一代又一代年輕作曲家。
《第一鋼琴奏鳴曲》(Ptemiere Sonata pour Piano)創作于1946年,這部作品和同時期創作的《長笛與鋼琴的小奏鳴曲》、《婚紗》被布列茲自認為較成熟的第一批作品。“布列茲作為一個先鋒派作曲家的重要性及開拓性從一開始就顯露無疑。長笛與鋼琴的小奏鳴曲及第一鋼琴奏鳴曲使他嶄露頭角”布列茲作為一個先鋒派作曲家的重要性和開拓性從一開始就展露無疑。這部作品不僅對其剛剛接觸的序列技術進行了富于詩意的創新,同時也對20世紀鋼琴音樂與其它形式的音樂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音級乘法技術是布列茲五十年代在《無主之錘》、《第三鋼琴奏鳴曲》等作品中探索形成的系統化的序列作曲技術,在分析《第一鋼琴奏鳴曲》有無使用該技術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對音級乘法技術做出介紹。音級乘法技術是指把完整的序列分成若干片段,各片段之間通過“相乘”得到與原片段有關系的新材料。
在作品處理序列與動機的關系上,布列茲也與古典序列主義有著很大的不同。對勛伯格來說,動機來源于序列,正是動機提供了某一片段發展的動力,動機連同其它因素通過模仿調性功能來推動音樂的發展。相反,在布列茲的音樂中動機是中性因素,其音樂中的內容表達不通過動機而是通過織體來傳遞的。在其和韋伯恩的作品中,動機具有相似的性質:功能與解決。布列茲的動機更加關注空間的結構,在這些作品的創作中也體現出了傳統的主題展開手法,如模進、重復、再現分裂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所謂的傳統手法主要是作用于織體而并非音高上。
雖然《第一鋼琴奏鳴曲》使用了十二音序列技術,但十二音序列只是提供了材料與風格的范圍,是固定的部分,序列片段的聚集通過分裂形成的織體才是布列茲想呈示給聽眾的,這就使得織體在該曲的結構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從全曲來看無論是動機意義上的統一與變,還是曲式結構的發展都是以織體的形態為標志的。作品前兩小節,這個織體在作品中出現了非常多的次數,很顯然該織體就有了重要的統一結構的意義。這些織體每次的每次變化的重復,與所用的序列并沒有多少的聯系。
二十世紀奏鳴曲的發展是多樣化的,每個現代作曲家都采用過這一體裁,但他們都不是按照古典功能和聲去表達的,并且在形式風格上也各不相同。傳統的曲式分析首先研究的是作品的“外觀結構”,所以當人們在現代音樂中沒有發現明顯的主題和清晰的結構劃分時,就會覺得現代音樂并無曲式概念而言。
布列茲認為奏鳴曲式的本質是矛盾的對比統一的邏輯關系與過程,既然這種邏輯可以由調性來承擔,那自然也可以由音樂的其它要素來承擔。因此,在這部作品中我們更應該從其構成的另一種角度來分析作品。
布列茲認為:“所謂結構就是在作曲之前,對素材進行的組織和整理。”作品雖然沒有像傳統奏鳴曲那樣使用傳統的奏鳴曲式,但在布列茲看來它所體現的矛盾的產生、發展與解決的過程與傳統的奏鳴曲式并無區別。
現代音樂中,作曲家為了發展出符合他們意愿的曲式,就會通過多樣化的組織樂曲的方法和豐富的變化手法來實現。無調性音樂一般來說都不喜歡主題段落的再現,但這并不一定代表他們的音樂沒有曲式概念的,而是另一種在動機的進行中的曲式,這類音樂僅僅缺少的是一種曲式的外表框架而已?,F代曲式的發展中還有一種特殊的類型那就是無主題音樂。
布列茲的《第一鋼琴奏鳴曲》雖然運用了無調性作曲技法,但也有用十二音原則的構思。該作品中,奏鳴曲式僅為呈示和主題展開提供了一個大致的框架,找不到明顯的奏鳴曲形式,僅僅只能通過音響結構看出各個部分之間相互作用,主題僅僅只有開始的六小節,正如其鋼琴作品《記譜法》第一首,一共只有十二小節的短小作品,其材料的呈示部分就是前四小節,所以現代作品的材料規模的多樣性,決定了我們不能按照傳統的思維來考慮問題。
參考文獻:
[1]羅伊格·弗朗科利.杜曉十,檀革勝(譯).理解后調性音樂[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2]羅伯特·摩根,陳鴻鐸(譯).二十世紀音樂-現代歐美音樂風格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瓦爾特·基澤勒,楊立青(譯).二十世紀音樂的和聲技法[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