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立龍
摘 要:音樂創作是指作曲家創造具有音樂美的樂曲的復雜精神生產勞動,是一種藝術實踐。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藝術也在不斷進步。創作者若想創作優秀作品,必須不斷接受新東西、新觀念。本文從地域性與個性、創新與傳承、藝術與技法以及感性與理性等方面入手,對有關音樂創作的若干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音樂創作;地域性;創新;藝術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6-0084-02
在音樂傳播中,具有廣泛的參與性特征,傳播效力強大,因此流行音樂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年人的文化審美意識及人生觀,需給予足夠的重視。在現代音樂作曲中大量出現了嶄新的創作技法、表現方式、觀念及美學觀點,由此誕生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讓創作者深感迷惑的問題,需要創作者的沉思與推敲。音樂創作中,關于地域性與個性、創新與傳承、藝術與技法以及感性與理性的關系需要進行實事求是的綜合性思考。以下將對音樂創作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一、地域性與個性
在藝術界中一直以來都有這樣一個爭論,如我們都是炎黃子孫,血管里流淌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怎么創作都是民族的,都是老祖宗的,對于地域性不必強求。過多的強調地域性會對個性有影響,或者,地域性越強個性越弱,。
作品的地域性是什么?是不是只是作品的民族韻味、民族風格?僅僅是使用脫胎自民間的方言或者是音樂素材?或者僅僅是選用來自民間生活的題材?顯然回答是否定的。音樂的地域性是一個民族特有的表現方式、思維方式、審美心理、審美情趣在音樂作品中的綜合體現,并把這些體現滲透到音樂作品結構中的每一個細胞之中。
音樂的個性是與作曲家的個人天賦、生活習慣、個人閱歷、受教育程度息息相關,是作曲家本人所獨有的愛好、性格、興趣、氣質、生活視角、信仰,是表達音樂的特有方式。一首優秀作品的誕生,一定傾注了作曲家對社會、人生的體驗。以獨特的視角表達的情感結晶,必然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鮮明的個性。
有的新創作品看上去地域性很強,甚至把民間音調和素材直接搬上了作品,這種不經過作者本人深刻思索的作品,恰恰是一種對民族性最膚淺的理解,其本質就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抄襲。而那些認為個性強,地域性就會自然附著的,也不過是自發的一種原始萌動。
二、傳統傳承與敢于創新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就是說不會因為個人的好惡而停止發展,更不會因為你的意識前衛而跳躍式發展,這是作為一個作曲家必須清楚認識的。只有順應文化歷史發展的規律,才能在漫漫的人類文化的長河中體現出自身的價值并作出應有的貢獻。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1.如何理解傳統?首先,傳統的內容應該是全人類創造的一切音樂文化,涵蓋東方的、西方的,本民族的、外民族的,更有民間和專業的。一切人類歷史上創造的音樂文化都歸屬于傳統。一個立志創作出對人類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作曲家,他的視野必須涵蓋到上述所有的人類音樂文化之中。只有繼承這樣的傳統,才能真正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跨越新的高峰。
2.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昨天是本民族的,今天就可能變成其他民族,今天是其他民族,明天就變成本民族的了。在世界“越來越小”的今天,民族間的滲透、影響、吸收是頻繁迅速的,有時速度超出我們的想象,我們不能用靜止的眼光來看待傳統。其次,如何將傳統發展、演變。在今天,令人眼花繚亂的創作技法比比皆是,形式也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
3.如何看待創新?創新是一個作品能否成功的關鍵,是所有創作者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已經成為創作發展中的必然。只不過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今天對于昨天可能在創新,但對于明天則又已成為了傳統,如此循環反復、周而復始。
看世界文化構成,有前現代文化——現代文化——后現代文化,它們相互依聯,又相互并存。同樣,音樂創作中的傳統——傳承——創新也是其文化存在的一種形態,同時又互相滲透在一個作曲家的作品之中。這是客觀存在的音樂文化現狀,是不以作曲家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作曲家需要認真面對的是如何選擇好既創新又符合大眾審美的坐標點。
長期以來,有些作曲者認為應專為“自己和未來受眾所欣賞和理解”,現代人理解不了是因為沒有達到一定的欣賞水平,并對“現代人的理解”不肩一顧,甚至專門對立起來,并以此為己任。我認為,為當代大眾創作并創作出大家喜愛的作品是絕大多數作曲家的共識和追求。創作出當代人所喜愛的優秀作品,必定被后人作為優秀的傳統所推崇。音樂創作不是占卦,誰都不能預測未來大家的喜好。我們只能沿著傳統的脈絡去探尋創新的道路,同時在創新中汲取傳統的精華和養分,只有這樣才能使所做的一切更有價值和意義。
一個有擔當的作曲家必須肩負一定的責任,應當自覺地把創作坐標定格在“為社會大眾所接受”這一點上,并以此為中心上下呼應、前后銜接,為當下的社會創作出更多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為時代創作,為大眾創作,引導并提高當代人的審美情趣是每一位創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有這樣,作曲家的實踐活動才變得更加主動和富有成效,才有可能創作出被社會推崇的經典和創新作品。
三、技法與藝術
音樂是一門技術性極強的藝術,沒有了技術,就沒有了“用作品發言”的手段。那些輕視技術、不注重技法學習的情況已經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事實證明這些人很快就被前進中的社會所拋棄。當然,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把“技法”看成了目的,對其頂禮膜拜,鉆在其中不能自拔。更有甚者,唯恐別人嘲笑自己不懂新技法,還沒學清楚,就在作品中盲目使用,結果笑話百出。出現以上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沒有擺正技法與藝術之間的正確關系。
音樂中的技法,其本質就是一種控制音樂運動形式和方式的手段,從中世紀直到今天人類在音樂創作上積累了諸多有益的經驗,我們要認真繼承、學習和掌握。甚至在一些實驗性作品當中,探索技法本身可以說就是一種目的。但技法只是一種手段,無所謂好壞高低,只有用它組成一首藝術品時,才會被賦予美學上的意義。我們不能走入這樣一個誤區:只憑技法的運用來評判作品的高低。傳統技法可以創作出優秀作品,也可以創作出劣質品;運用現代技法同樣可以創作出優秀作品和劣質品。技法沒有好壞之分,沒有不好的技法,只有沒有被運用好的技法;正如沒有不受約束的藝術,只有未能藝術地去約束的藝術。
我們在運用和掌握一種創造技法的同時,應該更加注重技法產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技法背后所反映的思想內涵,以便我們取舍時提供準確的參考和依據。有時,技法的運用和取舍,體現了一個作曲家的世界觀、藝術觀、審美情趣等綜合因素。
四、理性創作與感性創作
現在對創作有一種認識:理性創作思維縝密、邏輯嚴謹、數據科學,應該重視和提倡;感性創作隨意性強,全憑感覺,屬于淺層次的精神體驗,應該予以輕視。縱觀音樂的歷史發展長河,理性創作的出現是伴隨著風靡一個多世紀浪漫派的衰落而崛起的,而且一出現就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序列音樂、控制音樂、計算機音樂、偶然音樂等如雨后春筍接踵而來,作為作曲發展歷史的一個重要環節,作曲家在一個時期掌握和學習并進行各種探索和實驗是完全必要的。問題在于不能完全絕對,在掌握理性創作的同時,也應該掌握感性創作,同時進行學習借鑒,并進行各種有益的再試驗、再探索。我認為,兩種作曲技法應該相互補充、相互豐富、相互影響,不應完全對立、割裂,二者的結合不僅完全有必要,同時也應該是我們的追求,這是時代發展對音樂創作更高的要求。
一個國家、民族的音樂文化繁榮發展,離不開這個國家的一代代音樂家不斷的思索和不斷的探求。作為當下國家、社會飛速發展中的作曲家更應該具有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要學會站在前人一切有益的實踐成果的肩膀上,消化、吸收、總結,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實事求是,不以偏概全,把握好音樂與情感的辯證關系,真正建立起音樂與社會、大眾的紐帶。要大膽、創新,走出屬于我們自己的道路,沿著這條道路,我們國家的音樂事業一定會有蓬勃發展的未來,一定會有燦爛光輝的明天。
五、結語
綜上所述,優秀經典音樂作品的形成,離不開創作者的靈感與積累,以及大膽創新與傳統元素的有機融合,這就要求不斷提升專業的理論知識,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觀念。在音樂創作過程中,應堅持作品的地域性和鮮明的個性,堅持理性創作與感性創作二者的結合,還應敢于創新與傳承傳統,創作出在技術技巧上有所區別,而又符合大眾審美的音樂,才能在人類文化的長河中做出真正有價值的歷史貢獻。
參考文獻:
[1]襲祥飛.關于音樂創作的探討[J].魅力中國,2010(05).
[2]張曉燕.音樂創作方向探討[J].黃河之聲,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