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華
中國歷史悠久,孕育的文化源遠流長,意蘊深厚;中國地大物博,版圖廣闊,各地域又有不同特色文化,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風俗傳統。人們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慢慢積累起來了各個不同方面的文化,比如制度文化、禮儀文化、習俗文化、飲食文化,等等。在文化的凝聚和傳播過程中,誕生了各種思想門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如此延展擴充,三教九流、諸子百家次第登上歷史舞臺,文化元典粲然大觀。其間,時間流轉,乾坤轉換,代有才人,一些流派及其典籍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另一些流派及其典籍則逐漸凋零乃至滅失。不論是流傳下來的還是湮滅的,不過是其生命的呈現形態有差異而已,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名實之辨罷了。流傳下來的也不再是其原初的樣式,湮滅的大多也只是以因子的形式融入文化大流,不再保留原來的獨立姿態。因而,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文化是中國諸種文化流派的合體,其源流已經難以辨識了。而近幾年,國學開始復興,學國學、說國學一時風靡。隨之而來的國學消費行為在以國學通俗化、生活化等新穎形式傳播的同時,也造成國學庸俗化、錯亂化的不良后果。于是,如何在大力傳播國學的基礎上,保持國學的嚴肅性、嚴謹性和精確性,便作為一個問題,被列入了國學發展路徑規劃。為此,濟南出版社《文化中國》編輯委員會諸位專家和編輯在總結該叢書前期出版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充分研討,認為國學文化圖書的策劃、出版必須要有責任意識和國家情懷,要發展國學而不是消費國學。在其諸多出路中,最扎實和有效的就是回到元典,研究元典。
那么中國的文化源頭在哪里?什么樣的著作才能稱為元典?一般說來,三代是中國國家、文化的時間源頭,三皇五帝、倉頡共工、夏啟建國、湯伐桀、周代商等等諸種傳說或者歷史曾以口口相傳、街談巷議等形式浸淫于中國人的非正式記憶中。但按史家所謂“信史”的標準,這些傳說、史實和記述方式是可以爭論和駁議的。(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里即指《封神演義》:“其根柢,則方士之見而已”。)應該說,從文史雙絕、史論合一的選取角度出發,從凝聚共識、古今融貫的研究目的著眼,春秋到三國這段時期無疑是中國歷史漸趨清晰,思想文化奠基成形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各種思想、各種文化、各種流派都嶄露頭角并獲得初步發展,后世的諸多思想文化多可以在這一時期找到其蹤跡和源頭。因此,要選找元典,需要聚焦于這一時期。考慮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流一直是外儒內法、法儒交融,從這方面著手,選取儒法的思想的初始表達的著作無疑是一個中庸的做法。而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一直主張文以載道(周敦頤《通書·文辭》說:“文所以載道也。”),史可明智,為往圣繼絕學,那么,“借助文學表現,實虛互會,兼容文史兩端于一身”的儒法經典正符合這一要求。《論語·雍也》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這類中國文化的經典著作借助生花妙筆,融通儒法,言的是事功,偏法;表的是忠義,偏儒。它們中杰出者,可以《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和《三國志》為代表,其中《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要》),被歷代史家和文人推崇備至,注疏、演義不斷。這五部著作可謂中國早期知識分子追求精神獨立、思想自由的心聲,是反映文化中國早期品格、智慧以及心路歷程的元典。所以,濟南出版社的《文化中國:永恒的話題》第五輯將它們作為研究本體而形成《春秋絕唱——〈左傳〉縱覽新說》《縱橫捭闔——〈戰國策〉縱覽新說》《星漢燦爛——〈史記〉縱覽新說》《盛世遺響——〈漢書〉縱覽新說》《鼎足威揚——〈三國志〉縱覽新說》。編者特意在每一分冊加上一個副標題——縱覽新說。縱覽即要求作者寫作前要認真通讀,寫作中要縱橫捭闔,寫作末要綜合評說。所謂新說即要求作者發他人所未發之言,闡他人所未思之想,有他人所未獲之得。從這套圖書出版的成果看,初步達到了這一設想。它們在謀篇布局上有整體感,有大局觀;以作者闡述的主題為主軸予以精研深掘,頗具力度。這是這一叢書區別于同類著作的一個最大亮點,形成了很高的辨別度,當會構建起自己的一批獨特讀者群。
平和地看,這五部元典在思想上都具有很濃重的儒家色彩;相對而言,只是《戰國策》雜家色彩要濃一點。當然,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自漢以來,獨尊儒術,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都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不過,這五部元典中,亦不乏儒家思想之外其他各家的痕跡或影響。可以這樣說,五部元典,儒家思想是靈魂,法家做法是軀干,其余百家如兵家、縱橫家、道家、墨家皆為血肉。歷朝歷代,都有文人學者對中國的文化進行整理和提煉,同樣有不是文人學者的各路實干家去繼承和發揚,走的都是融合百家的路子。中國文化是一個諸家思想的大熔爐,這五部元典就是這個思想文化大熔爐的最佳表達文本。各分冊的作者認識到早期中國思想文化流派的實際情況,抓住了這些元典的內核,條分縷析,絲絲入扣,體現了很好的思想捕捉能力。其思想表達比較充分,解讀較有深度,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
在表述上,所選的這五部元典都可歸入“史傳文學”之列。它們敘事詳贍,情節曲折完整,人物形象的描摹亦細膩生動。它們既然屬于元典解讀,也自然是引用與解讀互見,文白互見。它們既是思想的融合,也是表達的融合。作者皆是文史研究專家,從事文史研究和寫作經年累月,筆觸老辣鋒銳,表情達意、敘事說理都能文辭簡約而筆意繁復。因而,這套叢書的可讀性非常強,既可供專家學者研讀,也可讓普通讀者瀏覽。
作者單位:濟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