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遷
摘 要:近年來眾多以新銳攝影為主題的影展和影賽的開展,使新銳攝影成為一個令人關注的文化現象,而學界對新銳攝影價值的研究較少,本文著力于從新銳攝影的技法、題材、表現形式三個方面來探討新銳攝影的價值。
關鍵詞:新銳攝影價值;傳統;題材;形式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6-0108-01
一、新銳攝影之價值在于對傳統的回溯
1.對攝影傳統技法的重溫。火棉膠法(collodion process)由英國人弗里德里克·司各特·阿切爾(Frederick Scott Archer)于1851年發明,這種在玻璃板上抹上化學材料的顯影技法在1880年干版法出現后便漸漸淡出了歷史,而攝影師駱丹選擇以這種技法來拍攝他的獲獎作品《素歌》。他這樣介紹他的拍攝動機:“我用一百多年前的攝影工藝為當代人拍攝照片,希望用這種幾乎與他們原始的耕種方式同樣原始的攝影術去留下那些神奇的靈光。”①這組作品讓人聯想起美國偉大的民俗攝影家愛德華·柯蒂斯(Edward Curtis)在20世紀初拍攝的《印第安人系列》。在駱丹的鏡頭下,這些身居偏遠之地的少數族裔充滿詩性的美感。
2.對中國傳統文化養分的汲取。曾入圍“TOP20·2013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的攝影師儲楚拍攝的《物非物—白蘭花》將鏡頭瞄準自家的兩盆小盆栽白蘭花,這些花有時耷拉著、焦枯著,有時舒展著、綻放著,無論哪一種形態都展示著生命的神奇。儲楚在作品中融入了作者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思考,她的《物非物》系列試圖用攝影的方式闡述莊子《齊物論》里“萬物齊一”的觀念,她認為物體具有“物性”,同時也具有“非物性”,“人的活動無不關聯著‘物,所以‘物是能夠喚醒全部關于生命的體驗的”②。這些僅指甲般大小的白蘭花在儲楚的微距鏡頭下也散發出了強烈的生命的神圣和力量。
二、新銳攝影之價值在于對題材的開拓
1.女兵題材的罕見挖掘。入圍“TOP20·2011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的李宇寧將鏡頭對準了女兵這一群體,他的作品《微光》獲得了廣泛好評。在李宇寧的鏡頭下,這些女兵不再是官方宣傳中整齊劃一、絕對服從的形象。他深入這些女兵的生活,展現了軍人作為“人”的一面。李宇寧的這組作品打破了主流媒體一直以來塑造的軍人形象,冒著可能被辭退甚至受處分的風險將軍營里這些不為人知的或溫暖或冰冷的畫面傳遞出來,豐富了攝影藝術的內容,開拓了一個新的拍攝題材。
2.縱觀三屆“TOP20·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有許多關于動物的作品脫穎而出。史旸的《反擊》,通過拍攝展覽館的動物標本,將他們和生活中的場景相疊加,在巧妙的角度和不相稱的大小比例下,這些屈居展館一隅的動物尸體似乎預謀著對人類社會展開了一場憤怒的反擊。
三、新銳攝影之價值在于攝影形式的突破
顧錚在《世界攝影史》一書中曾描述過當代攝影的現狀:“近年來隨著數字攝影的勃興,更使攝影從照相(take)演變為造相(make),再演變為無中生有的虛相(fake)。影像的成像方式正以與原來傳統攝影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完成。”③這種論斷在新銳攝影身上得到充分的詮釋。
1.攝影作品的二次制作。吳丹丹的作品《穿針引線——激情讓生活更穩定》離人們傳統認知上的攝影相距甚遠,她直接從雜志上剪下各種汽車的照片,然后用將各色的線在照片上刺繡,這些線有時覆蓋了汽車里的人,有時是汽車的一部分,有時又成為汽車的跑道。當汽車里的人被刺繡覆蓋變成彩色的線,人顯得可有可無的。而當刺繡變成道路,汽車似乎又成了三維的、真實的存在。這組作品既讓人產生對“人與影像”關系的思考,又產生對“人與消費”的質疑。
2.電腦影像的大膽嘗試。孫略的作品《停頓的虛像》則大膽地沖擊了攝影的邊界,這組作品完全是由電腦生成。孫略曾就讀于清華大學的精密儀器系,有著理工科背景的他通過嫻熟的計算機數碼制像技術展現了數字世界所特有的結構、秩序與情感。而他認為這組作品并不是冰冷和空泛的,在制像的過程中,最終的呈現效果常常是不可控的,充滿著驚喜抑或失望。姑且不論這樣的作品是否屬于攝影作品,這些瑰麗而又新奇的圖像,極大地沖擊著觀眾的視覺感官,同時引發了人們對于“物質”、“存在”等一系列哲學問題的思考。
3.“截屏”與拍照的辯證思考。顧暢的作品《我來自朋友圈》比孫略的“造影”走得更遠——直接取自智能手機對微信朋友圈的屏幕截圖。這種“截屏”過程與相機拍攝的相似之處在于其一,他們都是經過畫框(屏幕)對內容的取舍的;其二,最終獲得的都是一張數字信息記錄的數碼照片;其三,和紀實攝影相似,都是對社會對現實的反映。
無論如何,多元而又創新的影像嘗試不斷豐富了攝影的視覺呈現方式和內容,也敦促許多以純粹攝影為理念的攝影師進一步提升作品的表現力。
注釋:
①浙江省攝影家協會.可能:TOP20中國當代攝影新銳訪談錄[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3:258.
②海杰.表態:與十四位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家對話[M].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3:17.
③顧錚.世界攝影史[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