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摘要:目的 分析丙硫氧嘧啶和甲琉咪唑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對肝功能產生的影響。方法 抽取2014年4月~2016年6月本院內分泌科診治的96例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例進行分組觀察組48例,對照組48例,觀察組采用甲琉咪唑醫治,對照組采用丙硫氧嘧啶醫治,比較觀察組、對照組的醫療效用和肝功能影響程度。結果 觀察組用藥后,肝功能損傷率12.50%,明顯低于對照組27.08%;觀察組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采用甲琉咪陛治療,不僅效果優勝丙硫氧嘧啶,且對肝功能的損傷較小,但肝損傷時間出現早。
關鍵詞:丙硫氧嘧啶;甲琉咪唑;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狀腺功能亢進是因為甲狀腺激素分泌異常增多,導致的甲狀腺毒癥,其發病機制和原因復雜,目前主要是彌漫性毒甲狀腺腫、甲狀腺自主高功能腺瘤、多結節性毒性甲狀腺腫等[1]。甲狀腺功能亢進的臨床治療方式很多,例如藥物、物理(碘放射治療)、手術等,丙硫氧嘧啶、甲琉咪唑是治療甲亢縣的重要藥物,優勢明顯,但不良反應也比較突出[2]。為仔細分析丙硫氧嘧啶和甲流嘧啶在治療甲亢時,對肝臟產生的不良反應,對本院96例甲亢患者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6月在本院內分泌科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患者96例,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48例。其中觀察組男19例,女29例,年齡17~62歲,平均年齡(39.5±3.6)歲,病程1.5~24年,平均病程(10.7±2.7)年;對照組男17例,女31例,年齡18~63歲,平均年齡(40.8±3.4)歲,病程1.8~25年,平均病程(12.7±3.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觀察組給予0.3 g/d甲琉咪唑(北京北衛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1021720),口服至患者甲狀腺功能及各項生理指標回歸正常值,患者癥狀體征明確好轉,以小劑量繼續改善癥狀(0.05~0.1 g/d)。對照組采用3 g/d丙硫氧嘧啶(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 31021082),口服至患者甲狀腺等各項指標恢復正常水平,患者癥狀體征明確好轉,以小劑量繼續改善癥狀(0.5~1 g/d)。
1.3觀察指標 對觀察組、對照組患者肝臟損傷率、損傷時間、TBIL(血清總膽紅素)、AST(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LT(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P(血清堿性磷酸酶)分類統計。判斷標準:患者治療前無肝臟疾病、用藥前肝功各項指標正常、用藥后肝功各項指標明顯異常。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損傷率、損傷對比 觀察組肝損傷6例(12.50%),對照組肝損傷13例(27.08%),兩組比較,P<0.05;對照組肝損傷時間顯著晚于觀察組,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用藥后肝功指標對比 用藥后,觀察組ALT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指標TBIL、AST、ALP組間對比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甲狀腺功能亢進是內分泌科最常見疾病,根據國內外醫學報道,此病女性發病率較男性發病率高,就本次研究96例案例,其中就有60例女性患者。甲亢的發病因素較多,主要是因為甲狀腺功能失調,導致腺體分泌過多的甲狀腺激素,當甲狀腺激素進入機體各個器官組織,參與體循環、微循環,過剩的甲狀腺激素超過機體自我代謝能力,就會對各個器官組織產生影響,從而興奮了神經、消化系統和機體代謝功能,引起一連串的異常反應[3]。因為患者年齡、病程、病情不同,個體差異明顯,甲狀腺肝功能亢進所表現出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也有所差別,現階段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方式為主,通過藥物進入機體,發揮作用,控制甲狀腺分泌腺體[4]。丙硫氧嘧啶與甲琉咪唑是臨床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的首選藥物,這兩種藥物一般都是通過抑制對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活性,控制甲狀腺激素分泌,而達到改善和治療甲亢的目的。兩種藥物臨床效用價值皆高,但丙硫氧嘧啶與甲琉咪唑隨著臨床使用頻率的增加,不良反應也很明顯[5]。不良反應中肝臟損傷最為重要,大量研究表明,抗甲狀腺藥物導致的肝損傷通常情況下與機體應激反應有關。在機體中,起首要作用是“免疫介導的肝細胞”,而肝細胞的損傷和變態反應,與代謝功能的提高加大了肝臟需氧量,但是,肝臟的原有血流量卻無法自行提高,從而引起了肝臟細胞缺氧、缺血、逐漸壞死等變化過程,由此,加重患者肝損傷程度[6]。
本研究結果表明,服用甲琉咪唑患者發生肝損傷6例,肝損傷率是12.50%,遠低于對照組服用丙硫氧嘧啶的患者肝損傷率27.08%,兩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丙硫氧嘧啶肝損傷率較大的原因是其進人體內后,形成了對肝細胞有損壞的活性代謝物,進而加強對肝臟損傷,引起ALT顯著升高[7]。針對于觀察組,在服用甲琉咪唑后出現肝損傷的時間比服用丙硫氧嘧啶的患者肝損傷時間出現的早,如表2,觀察組出現肝損傷時間是(19.3±7.4),對照組(40.1±7.9)。
綜上所述,甲亢患者在服用丙硫氧嘧啶與甲琉咪唑后,都會出現肝臟損傷的情況,丙硫氧嘧啶對肝損傷的程度更大,說明其效果不如甲琉咪唑,但甲琉咪唑出現肝損傷的時間比丙硫氧嘧啶較早,因此,在臨床用藥時,醫務人員需要加強對患者肝功能的監測,注意保護肝臟功能。
參考文獻:
[1]魏安華,周道年,李娟.甲巰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療甲亢安全性的回顧性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5,35(15):1417-1419.
[2]楊月蓮,張小新,謝睿彬,等.抗甲亢藥物誘發粒細胞缺乏癥8例臨床分析并文獻復習[J].廣西醫學,2012,34(3):384-384.
[3]段雪萍,何祥.甲巰咪唑致白細胞減少45例臨床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4(2):250-251.
[4]陶娌娜,曲曉宇,張四喜,等.甲巰咪唑致重度粒細胞缺乏1例[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16,13(4):258-260.
[5]何世偉,文志強.丙硫氧嘧啶致急性肝衰竭一例并文獻復習[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4,37(13):77-78.
[6]陳璐璐.應加強對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所致粒細胞缺乏癥的認識[J]. 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3,19(1):7-9.
[7]錢玉蘭,高杰.我院甲巰咪唑和丙硫氧嘧啶致不良反應60例分析[J].中國藥房,2016,27(20):2783-2786.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