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泓藝
摘 要:克萊爾·畢夏普《激進的美術館:或,當代美術館中的“當代”是什么》一書中引用大量實例,勾勒出當代美術館的歷史發展趨勢,進而提出“什么是‘當代性的問題。當代藝術和當代美術館之所以稱之為“當代”,正是因為具備了多元的時間屬性。當代美術館的當代性,不是后現代主義之后歷史的延續,也非單純的與之脫離,而是時間的疊加和相互投射。在美術館中,錯時和共時當代性的構建,使其日趨成為審視多時間當代性的最有價值場域。
關鍵詞:當代美術館;當代性;多元時間屬性;錯時性;共時性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6-0265-01
我們身處一個言必稱現代性或當代性的時代,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通,現代性當代性究竟是什么?現代性有兩種同源而出,卻彼此尖銳沖突又密切依存的類型。第一是社會現代性,即資產階級的現代性,是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引起的廣泛經濟和社會變遷的產物,提倡理性。①第二是審美現代性,又名文化現代性和文學現代性,波德萊爾認為:”現代性乃是一種建立在情勢上的東西,它十分短暫,具有過渡和偶然的性質。現代性是藝術的一半,另一半則是那些永恒的,不可改變的東西。”與當代藝術同作為現代化產物的當代美術館,其當代性的表征,建構在多元時間屬性的建構之上。
克萊爾·畢夏普《激進的美術館:或,當代美術館中的“當代”是什么》作為一本美術館學專業著作,運用大量實例勾勒出美術館的歷史發展趨勢和傾向,及已經遇到或即將遇見的諸多問題和挑戰。第一章引言中,以范·阿貝美術館,西班牙的索菲亞王后藝術中心和斯洛文尼亞的盧布爾雅那美為例,談到“然而今天,一個更激進的博物館模式正在形成:更多的實驗、更少的架構,并提供更多政治參與的歷史時刻。”②第二章提出疑問“現代藝術博物館是如何現代化的”,引用亦有博物館在現代中心觀歷史上具有轉型意義的紐約新美術館的實例,論述“半永久性收藏”模式的相關機制。
本書第三章作為承上啟下的章節,畢夏普拋出了當代藝術如何分期,什么是“當代性”的問題,并由此引出了格羅伊斯等對當代性的理論構建。在畢夏普看來,當代不是單純的停滯,或是“通過與時間性建立多元及斷裂的關系而表示與后現代主義的脫離”③,而是一種時間的多元且互相覆蓋,而“當代藝術”之所以是當代藝術,正是因為具備了這種時間屬性。
一、交織的時間:錯時感的構建和表征
曾有理論家將當代性定義為時間分離的問題,認為其是一種建立在時間斷裂上的狀態,而隨著歷史發展,顯然其構建和含義并非建立在單一狀態或價值之上,而是由多元時間屬性和狀態模式支撐,不能簡單地將當代性歸入停滯或與后現代主義的脫離。自90年代中期以來,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都處在這一時期的戰爭和政治動蕩的歷史語境中,通過“回望”呈現歷史的現代主義屬性。錯時性原指歷史研究中顛倒時序、以今釋古的錯亂,阿拉斯卻把它發展成為歷史研究中一種不可規避的正當性。既然與藝術作品相關的時間不是一種,而是三種,那么“錯時性”也就不外乎藝術作品本有的存在方式。④
奧賽博物館的建筑修建改造于1898年的火車站。大廳結構呈軸對稱,兩側是獨立的小展廳。火車站遺留下的空曠大廳,其狹長而巨大內部暗合了火車的外觀。每側的小道上,有一系列展廳。在它們之上,可以通向舊火車站拱頂區域的任一高度。⑤而保留下來的鐘表和高大寬敞的拱形頂棚,又在悄無聲息地提醒著觀者它曾經的歷史身份。巨大的鐘表,讓人想起大衛·芬奇的電影《返老還童》中指針倒走的鐘表。這樣一個舊建筑和新功能、近代展品并置的空間,給人讓時間倒流,新舊時空交錯之感,呈現出多元時間性質的錯時感。正是兩個時間屬性之間的距離感,激發了觀者的探求欲。就像電影中的時間和空間因為功能的可互換性而緊密相連似的,奧賽博物館中的時間關系幾乎具有了空間性質,就是說時間元素的順序性具有某種隨意性,這跟空間在展開過程中獲得時間特征是一個道理。⑥觀者可以隨意變換參觀方向,從一個小展廳到另一個小展廳,就像從一個時間段到另一個時間段。博物館中的時間失去了不間斷的連續性。
1992年,達米恩·史蒂文·赫斯特在紐約科恩畫廊把以前制作過的一些藥品柜改造擴展成了同墻面大小相當的玻璃藥柜,和其他裝置組成“藥房”。在房間的角落分別放置四個小臺,并置用以引誘飛蟲的蜂窩。赫斯特的藥柜裝置讓人聯想到馬塞爾·杜尚的同一題材的繪畫《藥房》。赫斯特以藥房暗諷了商業運作模式,并影射了藝術機制。他曾經說過,今天的博物館就像老藥房,等級分明地供奉著以往歷代大師們的杰作,卻忘記了以往的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他們的作品之所以成為杰作,是因為他們也曾經是“當代的”。⑦
火車是現代工業革命的重要成果和象征,奧賽火車站在它建成的時代是“當代的”。改造舊火車站建成的博物館,保留其當代性的顯著表征,因而和近代收藏品之間形成具有張力的“錯時當代性”。在博物館中,可以領略先前時代的“當代性”和近代的“當代性”,而兩者之間并不存在一定的時間順序。兩者交融,為了構建一種當代美術館的美學。
二、并存的時間:共時性的構建和表征
共時性指把歷史上一切時代的具備藝術審美價值的作品并置,使它們超出自身歷史時代、文化變遷的局限,古今凝聚為一體,在共時狀態下成為審美的對象。錯時性的時間屬性,于美術館更側重不同時間屬性之間的交織調和。共時性則更偏重展示不同時間屬性的共同存在之狀態。
2008年9月,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名為《蒸汽時代的藝術:歐洲、美國和鐵路,1830-1960》的展覽,作品涵蓋了從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浪漫主義作品到1960年代蒸汽火車退出歷史舞臺時的藝術作品。在第一個展廳內,展示了火車的出現,為舊式生活提供了新的場域,拓展了視覺領域。如火車站的出現提供了新的“充滿各色人等的空間”。⑧威廉·鮑威爾·弗里思的《火車站》中共描繪了超過50個人物,相互關聯照應。當代美術館和過去的火車站相似,思想先進或保守的人在現代工業革命的產物火車站中遇見,當今的觀者與先前作品在當代美術館中遇見,火車站和美術館是共時、多時間當代性體現的重要場域。奧賽博物館1998年2月舉辦的《莫奈、馬奈和圣拉扎爾火車站》展覽對描繪圣拉扎爾火車站作品的選取,本身具備一種共時性的視角。馬奈對圣拉扎爾火車站的描繪和莫奈對圣拉扎爾火車站的描繪,擺脫自身風格和時間結點的局限,將不同時刻下圣拉扎爾火車站的面貌串聯起來,呈現出共時性的審美觀照。畢夏普在第六章中引用的在盧布爾雅博物館關于“戰爭時間”的展示,同樣顯示了共時性在當代美術館展陳中的重要體現。整個展覽都圍繞著時間重疊性的相關主題來展開。⑨
錯時感和共時感的構建,均是為了建立一種當代美術館的“當代性”。這種“當代性”既不存在于“對后現代主義之后歷史的延續”,也不存在于“建立多與后現代主義的單純脫離”,而是構建于多元時間屬性的交織和并存之上。
注釋:
①馬泰·卡林斯內庫(美).現代性的五幅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和后現代主義[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
②③Claire Bishop.Radical Museology:or,Whats‘Contemporary i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M].K ln Walther K nig,2014.
④馬克·古梅內斯(法),王名南(譯).當代藝術之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⑤Orsay:Vistor Guide[M].artlys,2013.
⑥阿諾爾德·豪澤爾(德),黃燎宇.藝術社會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⑦邵亦楊.后現代之后:后前衛視覺藝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⑧上海博物館編.印象派全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⑨Claire Bishop.Radical Museology:or,Whats‘Contemporary?i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M].K ln Walther Knig,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