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越++焦焰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對環境信息的關注,尤其是對環境會計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在政府的引導監管下也逐步規范,但情況仍不樂觀。文章從政府和企業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博弈的角度,分別設立收益函數,建立博弈模型,以求得納什均衡解,進而對均衡解進行分析,并針對政府如何進行有效監督提出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 政府監管; 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博弈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4-0104-03
一、引言
伴隨21世紀我國經濟發展轉型逐漸步入新常態,環境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方的高度關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綠色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環境會計也在社會矚目下,逐步納入企業會計核算體系中,并發揮著環境相關信息傳遞和評價的作用。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企業對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卻不夠規范,錯報、漏報和隱瞞等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在提倡綠色發展的背景下,政府作為社會的“監管人”必須發揮引導和監管作用,通過引導促使企業有效地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然而,由于企業和政府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上存在沖突,一方面政府始終在政策上支持、行動上引導企業進行自覺有效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另一方面企業出于自身考慮很難做到真實披露。從博弈的視角來看,政府和企業這兩個主體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面,客觀上存在博弈關系。如何正確認識并利用這種博弈關系,使政府和企業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上建立合理的博弈機制,是目前環境會計學界較為關注的課題。
二、博弈的相關概述
博弈論,也稱為對策論,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1]。博弈論主要研究在一定條件和規則下,行為人各自選擇行動策略,在執行策略時各主體相互影響、依存和較量的問題。博弈論通過分析個體的行為,再加以預測未來行為,研究主體的最優行動策略。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博弈的情景,例如下棋、打牌等競技娛樂活動,比賽雙方都有自己的目標和利益,為實現自身效益最優,雙方必須在考慮對手所有可能策略的基礎上來選擇自己的方案。博弈論就是研究競爭主體間能否存在“雙方均不后悔”的最優方案,以及找到這個行為方案的數學理論和運行方法。
經濟博弈是研究經濟主體間利益競爭的博弈問題。現代社會中,各經濟主體的依存斗爭性完全符合博弈的條件,而博弈論也逐漸成為研究經濟主體策略選擇的有效工具[2]。博弈論中所及的基本要素,大體上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一)參與人
參與人,即局中人,在博弈中通過分析對方行動來進行決策,并同時會影響其他個體利益的決策結果的獨立承擔者。參與人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團體(如政府、企業等)。在博弈中一般假設個體是“經濟人”,只追求自身經濟效益最大化,對策略選擇一般都從自身利益角度來考慮。
(二)行動
行動是參與人在某個時點的決策變量。一局博弈中每個參與者所有可能采取的行動策略,可以組成一個行動集合,并根據各自的現實情況,在集合中選擇下一步方案。
(三)收益函數
收益函數是指參與人在執行行動集合中某一策略后獲得的效益。每個參與者的收益函數不僅表現了自身的收益,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他參與人的策略。
三、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博弈模型及其求解
(一)模型假設
在實際經濟活動中,政府監督部門與企業是否有效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之間的“監督”博弈,最有可能出現的是混合戰略均衡,即監管部門和企業會以一定概率分別選取某種策略,所組成的策略集合會使雙方達到均衡[2]。基于政府與企業的博弈關系,建立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來模擬現實情況,并對納什均衡解進行分析。通常在建模前,首先應作出四個基本假設。
假設1:在模型中企業和政府監管部門都為“完全理性經濟人”,策略選擇都秉持利益最大化原則。
假設2:為更細致地模擬現實情況,設政府監管部門的收益函數由三部分構成:(1)監管成本即投入費用C,具體包括人工費用C1、制度制定成本C2和信息搜集成本C3等(由于求解不對成本部分作具體分析,所以在下文中均統一歸為C)。在政府實施監管之前發生的所有支出,都應計入成本費用中。(2)社會對政府監管能力的認可程度,即社會效益。企業在合理合法的情況下,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時政府收益應為O,屬于政府本職工作,所以不會帶來額外收益;若企業對環境會計信息進行錯報或隱瞞,則政府會受到公眾的指責,對當地政府的形象及官員的業績造成的損失等設為I,此時政府收益為-C-I2或-I1,顯然I1大于I2,政府無力監管對自身形象毀損更大。(3)政府對違反制度規定、未合法有效進行會計信息披露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的罰金為F。
假設3:企業有效地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時預期收益為i1;而企業錯誤披露信息且政府又未能盡職盡責監管時,企業的預期收益為i2(一般情況下i2>i1);在政府實施嚴格監管情況下,發現企業錯誤披露時,考慮污染罰金或企業由于不合理披露及其所帶來環境污染造成當地居民的指責和上報等聲譽損失h,則企業的預期收益為i2-F-h。長遠角度看,隨著社會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聲譽成本(非物質形態的成本)會大幅增加,對企業的影響長遠深刻[3]。
假設4:企業、政府雙方策略信息嚴格保密,嚴防對方采取政策而對自己不利。
(二)收益矩陣
針對政府監督部門與企業在能否有效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上的利益博弈,為實現雙方滿意度最高的策略,建立了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通過假設來模擬現實情況,制成表1的博弈矩陣,并列出雙方在有效披露和披露無效情形下,采取不同策略所獲得的具體收益。然后根據最終的均衡求解來探討雙方的利益變動,從而為政府有效地實施監管提出建議。
(三)模型求解與分析
通過對表1博弈矩陣進行分析,可以得出:
1.當F 2.當i2-F-h>i1時,企業有效披露時的收益始終小于披露無效時的收益,則企業的最佳策略是忽略社會責任,進行無效披露。 3.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當F 現實生活中,政府和企業都無法及時準確地判斷對方所采取的策略,通常情況下會采取混合策略來達到一種混合策略均衡。因此,無論哪一方轉變策略都不會給自己帶來更多利益[5]。以下對混合策略的納什均衡進行分析:設x和y分別表示政府監管部門監管概率和企業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概率,設企業在披露和不披露策略下期望收益為U■和U■。政府實施監管和不嚴格監管策略下期望收益為U■和U■。在達到混合納什均衡時,給定x,企業選擇有效披露(y=1)和披露無效(y=0)的期望收益應相等,即:U■(λ,1)=i1x+i2(1-x),U■=(i2-F-h)x+(i2-h)(1-x) 可得x*=(i2-i1-h)/F 同樣給定y,政府選擇嚴格監管(x=1)和監管失職(x=0)的期望收益應相等,即: U■(1,y)=(-C)y+(1-y)(-C-I2+F) U■(0,y)=(-I1)(1-y) 可得y*=1-C/(I1-I2+F) x=x*=(i2-i1-h)/F=y=y*=1-C/(I1-I2+F) 式中I1為政府監管失職的期望收益;I2為政府嚴格監管的期望收益;C為政府監管成本;F為罰金;i1為企業有效披露時的期望收益;i2為企業不合理披露時的期望收益;h為企業不合理披露時的聲譽成本。 上式是納什均衡解即相關者的最佳策略組合,即給定一方的策略,此策略即可獲得最大化效益。若政府部門以x*的概率進行有效監管,企業以y*的概率進行信息披露,從x*=(i2-i1-h)/F來看,政府履行責任的概率與i1、i2、h和F相關。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當i2-i1-h越小,政府履行責任概率越高,而此時F+O(i2-i1-h)=i2-i1-h,若i2-i1-h趨于0,即在政府嚴格監管下企業有效披露和企業披露無效的預期收益之差等于0,企業在利益驅使下會選擇逃避披露,而政府監管機率也會趨于0。 2.若i2-i1-h相當大,為保持等式平衡,即必須設置較高的罰金F來對企業進行規范,此時政府也會加大嚴格監管力度。 3.從y*=1-C/(I1-I2+F)來看,當監管力度不同引起的預期收益差距越大,罰金越高,則企業自覺披露概率越高;反之,則企業會有較大概率選擇逃避披露。 4.從政府的監管成本C帶來的影響來看,若C越低,則政府監管積極性會上升,預期收益也會提高;反之,則政府實施監管困難,造成失職行為。 (二)建議 綜上所述,通過對上述博弈模型納什均衡解的分析可以得出,企業未進行有效披露收益i2越低、企業社會聲譽成本損失h越高,監管下罰款F越高,或企業進行有效披露時收益i1越高,政府監管成本C越低,企業越傾向于有效披露信息。若企業未有效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而政府又監管失職時的預期收益與企業有效披露時的預期收益相當時,企業就沒有理由不進行有效披露。 在分析政府與企業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博弈的基礎上,提出如下建議:(1)政府對罰金的定位應高于大多數企業有效披露和無效披露信息之差的均值,從而起到強制威懾力的作用;(2)政府監管部門應加大技術創新,利用互聯網不斷改進監管方法,以實現監管成本最小化,運用“制度+科技”手段提升監督水平,搭建智能監督平臺;(3)政府完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同時,還應幫助企業樹立正確的競爭觀,自覺自愿履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殷子和,殷錚,張一.經濟博弈概述[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21-72. [2] 黃濤.博弈論教程——理論與應用[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4:113-138. [3] 劉鴻飛.企業社會責任的成本、社會責任聲譽和社會責任效益三者的模型初探[J].時代金融,2015(23):290-296. [4] 朱·弗登博格,讓·梯若爾.博弈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0-26. [5] 劉冬冬.我國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知識經濟,2012(10):89-91. [6] 杜興強.公司治理演進與會計信息披露監管——博弈分析與歷史證據[J]財經研究,2004(9):74-84. [7] 劉海英.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研究綜述與展望[J].財會月刊,2011(2):67-69. [8] 張本越,宮赫陽.日本MFCA的新進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會計之友,2014(12):27-31. [9] 姚一杰,張本越.美國環境會計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14):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