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千卉
摘 要: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事關人人。生態文明建設,更成為我國一次重大戰略部署。如何有效開展這項事關人類長遠發展的浩大工程,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字: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中圖分類號:X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6-0281-01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一次重大戰略部署。近些年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成為了全人類的共識。那些曾經因野蠻開發而千瘡萬孔的生態系統,也反作用于人類社會。人們開始反思,開始行動,開始尋找一個平衡:如何在開發中,仍能有效地保護好生態;如何在破壞后,還能有效地與修復與補償。
一、類型
破壞生態系統的開發建設活動類型多樣,大多數都是自然資源的開發活動。通常說,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包括礦產、旅游、水、土地、生物、能源、海洋、氣候等八種類型,相對應的,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是這八種類型。此外,將自然環境當做開發場所,也有2種生態破壞的類型:一種是治水工程,也就是排澇防洪的工程;一種是交通運輸工程。當然,上述的這十種類型的開發建設類型,還可以進一步地分化成許多的小類型。所以在對生態系統進行保護與恢復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具體類型的不同,進行具體地分析,制定因地制宜的方案措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細化的小類有一些重疊之處,故要在這些地方進行恰當的處理,令保護與修復措施更合理、更簡化。
二、措施
開發中,難免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甚至破壞,如此,設計師們就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與手段,來避免或減緩或恢復或補償工程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所謂避免措施,是指在開發建設之前和過程之中,采取措施去保護生態環境的原貌,最大限度地減少破壞,特別是不可逆負面影響的發生,例如在工程選址時盡量繞開敏感性的保護區域。所謂減緩措施,指的是在施工過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減少和緩和影響的措施,例如建設攔渣設施、修建動物通道。所謂恢復措施,指的是采取措施恢復那些受破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所謂補償措施,指的是對那些不可逆的生態系統遭破壞情況,采取一定的方式來補償因開發不當而損失的生態功能,例如水源和棲息地的補償。
三、問題
雖然保護我們的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無論何地、無論何種膚色,我們擁有著一樣堅定的信念。但是在通往夢想的路上,卻是曲折坎坷的。眼下而言,仍存在不少的問題:第一,用于保護生態的資金太少,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絕大部門資金都用于發展經濟,很多對環境保護的支持都只停留在口頭上。當然,這與部分國家是實際分離不開,常年戰火紛爭,根本就無暇顧及其他;第二,一些對環境保護投入力度比較大的國家,也常常缺乏長遠眼光,只圖當下的政績,缺乏對生態系統長期性的投資;第三,在世界各地,仍有許多人出于私利,不斷對生態進行不可逆轉的破壞,而又因利益集團的支持,當地政府常常對其無能無力,聽之任之。第四,因為資金的短缺,許多國家和地區不能積極融入新的環境商業機會。第五,因為關鍵性服務的市場不健全,生態的資本價值被嚴重低估,從而導致了集體性的不夠重視。
四、趨勢
要跳出這些困局,各國間的環保界正在進行著艱苦卓絕的努力,這些年來呈現出以下幾種趨勢:一是正在努力建立聯盟。因為現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共識已經達成,所以建立聯盟是大勢所趨,也是必然之舉。同時,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也讓這種聯盟的結成有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從前那種各自為政的局面正在漸漸打開,每個國家通過聯盟系統可以分享自己的果實也可以汲取其他國家的有益經驗,同時聯合開展保護行動,也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二是努力建立可持續性的財政機制。這些年來,世界各國的環保人士集聚在一起,開動腦筋,群力群策,創造了一系列的可持續性的融資機制。這些機制在生態環保項目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提供了強有力的財力支持,確保了工程的正常運轉;三是努力完善保護生態的市場機制。在地球上,許多國家的自然保護區都是有名無實的,這是因為沒有資金的保證,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當地財政緊張的情況下,只能不斷延遲保護與修復工程。這時,只有建立基于市場而制定的生態保護融資機制,才能讓生態保護真正落地,取得實效;四是尋求社會公眾廣泛參與。世界很多的環保組織,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都會積極調動當地的社會大眾積極參與進來,并給予一定的激勵資金。最終也證明,那些社會公眾參與度高的項目,往往能取得最大的社會效益,項目的進展也是很順利;五是推行能源新政。當前,許多環保問題的產生,都與能源問題密切相關。只有在源頭上把問題解決了,環保問題才不會層出不窮。推行能源新政,推行可持續的發展,即從源頭上改變能源的消費結構與模式,才能最終改變生態惡化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楊玉清.對我國林業生態的保護及經濟發展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2(06).
[2]何勇田,熊先哲.試論濕地生態系統的特點[J].農業環境保護,1994(06).
[3]劉強,葉思源.濕地創建和恢復設計的理論與實踐[J].海洋地質動態,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