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旻蔚
摘 要:農民階級有可能是對于人類發展進程影響最大的階級之一。在當前我國不斷推進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國的農民正在向市民化予以轉變,對此所進行的研究就有可能我國社會學研究界在全球社會學舞臺上獨樹一幟的突出標志。所以,很有必要對社會學視角下我國農民市民化研究中的部分問題加以探究。本文探討了農民工與市民之間的關系,剖析了市民化進程中的農民社會角色定位,并提出了社會學視角下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社會學;農民工;市民化
所謂農民工市民化,從狹義來看主要是指農民工在身份上得到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合法權利之過程,從廣義來看則是指在我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大背景之下,進城務工的農民群眾在身份與地位、社會權利以及價值觀等方面逐步往市民化加以轉化,以求真正實現我國城市文明的再社會化。在當前我國的城市化大潮之中,農民工群體發揮出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于城市社會結構之建構也具有極為重要之影響。如今,農民工群體已經逐步愈來愈成為城市建設的核心力量。如今的農民工群體越來越希望能夠融入到城市社會發展之要求,真正實現農民工往市民所進行的轉變。所以說,深入分析農民工群體在市民化進程中遭遇的問題并提出解決之道,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一、農民工與市民之間的關系
對于農民群體所進行的討論,其歷史有可能和農民自身的歷史那么長。農民可以界定成直接在農業領域從事生產勞動的普通勞動者,這只是從職業來分析農民所具有的含義,又極大地縮小了當前我國農民的內涵以及外延。所以,我們覺得如今的農民工可認為其是追求利益人員和維持生計人員的一種統一體。就內涵而言,其和城市居民相互對稱,是一種具有歷史感的社會身份,而和農民群眾相對而存在著的則是廣大市民。市民以平等的契約為前提,能夠真正自主化地享受各項權利與履行各類義務,從而引領當前我國社會的發展趨向。所以說,一直到這時,市民才真正地顯示出其價值。筆者覺得在市民這一詞匯的現代意義產生以后,農民這一詞匯的真正含義才正式顯現出來。農民和市民這兩大概念能夠彼此界定對方,這樣一來就能夠展現出對方所具有的特點以及自身所存在的具體價值。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產生了非常多的農民工市民化的含義:我國城市人口的增長率始終處于居高不下的狀況下,我國的城市化率已經從1979年17.9%快速提升至當前的超過40%。農民工群體一直生存在城鄉間,從而產生了以邊緣人群為主要構成成分的結構,而失地農民則成為了被丟棄至社會結構外部的群體。
二、市民化進程中的農民社會角色定位
在改革開放之前,農民群眾不但戶籍都在農村,且均居住于農村,工作則是在農業領域之中。如今的農民群體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只是戶籍依然在農村,其生活于城市但工作卻在非農領域之中。依據一般意義上的理解,農民主要是指以土地為主要資源的生產農產品的一些勞動者。依據該定義,我們一億多人口已經脫離了土地的農民,就不再歸屬于農民群體,其中的一部分就被稱之為農民工,就其稱呼就能證明該群體所處的邊緣性特點。他們既屬于農民但又非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可以說是具備了農民身份的市民群體。這一身份以及角色上所具有的模糊性通常會導致農民群體失去對于個人角色和角色規范所具有的認同感,以至于經常會產生角色上的沖突。農民工市民化并不只是身份上所進行的轉換,其身份之轉變并非是農民工市民化的主要目標,而只能算是一個開端。農民工和市民之間的距離更多地是體現于行政上的控制而造成的對于人類文明分享的貧富不均以及對社會資源占有上的不平等。一直以來,現代人在就業、醫療以及文教、公共服務等諸多方面得到的經驗往往只用來于服務城市中的市民而難以顧及到鄉村。所以,導致鄉村和城市間形成越來越大的差距。農民工和市民之間的不平等表現在就業機會、權利保障、福利待遇以及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不平等。
三、社會學視角下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幾點對策
一是積極改革住房制度以破除農民工在城市安居的經濟因素制約。鑒于我國城市單位制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居民的住房也逐步往商品化方向加以轉變,但是這并不表示政府部門就要從住房市場之中完全地退出,切實解決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難問題依然是我國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因為我國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升,一定要讓一部分農民工群體優先在城市當中住下來,讓其能夠做到居者有其屋。所以,各地方政府應當在城市規劃當中盡可能地拓展廉租房供給的范圍,從而為農民工群體之中的低收入者租用廉租房創設出條件,或是在本地城鄉結合位置建設經濟適用房,讓符合一定條件的農民工人群能夠購置和入住。
二是推進教育與社保制度變革以打破實現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因素制約。當前,一旦農民工人群決定在城市中定居,那么數年之后,其子女的教育問題就會成為擺在面前的現實難題。雖然早在2006年,國務院就印發了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意見,其中明文要求城市的公辦學校在對待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上,應當和本地學生在收費與管理等各個方面加以平等對待,不能另行收取所謂的借讀費或者別的費用。然而,在我國各地的實踐之中,大量地方政府為切實保護本地戶籍人口的權益,在當地教育資源比較有限的狀況之下并未認真加以落實,導致農民工子女的上學難問題未能得到破解。同時,我國農民工群體還缺乏足夠的風險保障,一旦其遭遇工傷、失業,就會面臨許多風險。為了能夠展現出政府部門的人文關懷并且維護城市秩序的和諧穩定,各地政府應當結合本地實際出臺相關政策,形成政府、用人單位以及個人共同出資建立起來的社保體系。
三是立足社區活動提升農民工的社區意識以及歸屬感。雖然現代媒體信息對于當代農民工群體具有十分深刻而強烈影響,但是其初次社會化的過程還是在農村中完成的,傳統意義上的政策當中的戶籍屬地管理原則已內化為其思想當中的潛意識,加之流入地所在政府如果還是固守傳統的以城市市民為主要管理對象的管理方式,除了對外來農民工人群收取相應數量的暫住費之外,并無主動為其提供積極有效的服務,也就更談不上讓農民工全面融合到城市之中了。有鑒于此,對于農民工群體而言,希望務工所在地政府能夠為其提供相應的服務可以說是一種美好的期望。對于絕大部分農民工而言,其所認同的主要是城市所在區域的一種歸屬感,而并不是城市市民所具有的群體性歸屬感,因此,提升農民工群體的社區意識顯得極為重要,必須不斷強化城鄉人群之間的互動以消除城鄉之間的對立情緒。社會學家布勞覺得,異質群體間的彼此交往,即便是并不親密的交往,也能推動人與人相互間的理解與信任。當前,我國的農民工只能和市民之間進行一般性的相處。假如其能夠具備比較強烈的主動交際意識,體現出個人所具有的良好品質,一旦市民對其認同感有了進一步地提升,城鄉人群之間就能成功地進行互動。強化社區管理主要是切實防止城市化過程之中新市民失范的主要渠道。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之中,諸多地方對于已經轉換為城市社區的村莊依然沿用固有的管理方法與體制,這對讓原本的自然村轉換成為城市中的新社區以及防范新市民的越軌行為是極其不利的。所以,要以改革傳統管理形式為基礎,不斷提升城市化新市民所具有的文化含義,為其發展提供妥善的外部環境并且為其轉變為合格市民而創設出有利的條件。要切實改變傳統意義上的管理形式,致力于建設城市社區管理機制,不斷提升社區管理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同時,要辦好社區的各項公益活動,持續拓展新社區所具有的服務功能,讓農民工人群能夠在社區中投入到各類富有實際意義的文娛活動之中。如此一來,農民工們的生活方式以及行為習慣均會不斷地產生變化,其社會失范氛圍也會有所改變,各類越軌行為自然也會不斷地降低直至消亡。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民工群體已發展為我國勞動力供給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之中的主力軍,對改善我國城市的社會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雖然農民工群體對我們的城市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受到了城鄉二元分立下的戶籍制和因為戶籍制度而產生的其他制度上的問題。農民工階層具備了和別的階層迥然不同的特點,更加注重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切實消除其在身份上與心理中的各類矛盾,讓其真正地實現市民化,這是建設社會注意和諧社會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張繼焦. 城市的適應[M]. 上海:商務印書館,2004.
[2]俞弘強. 中國政府與農民關系研究述評[J]. 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5).
[3]吳紅宇,謝國強. 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利益訴求及角色變遷[J]南方人口,2006(2).
[4]符 平. 青年農民工的城市適應:實踐社會學研究的發現[J]. 社會,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