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益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追求利益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動因。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的加快,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利益格局也發生深刻改變。利益主體不斷增多,利益訴求也更加多元化。新常態下的利益調整成為改革中的"硬骨頭"。農民工作為"弱勢群體",是中國特有的城鄉二元體制的產物,在利益格局中處于弱勢地位,要更加關注低收入人群,堅持公平正義和共享發展理念,確保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
關鍵詞:利益分配;農民工;公平正義;共享發展
一、我國利益格局變遷
利益格局指的是不同社會成員之間以及社會成員與社會之間在利益分配和占有的過程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模式化的關系形態。利益格局的調整依附于體制的變革。
1計劃經濟時代的利益格局
我國自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計劃經濟體制。在城市以國有企業為主體,實行全民所有制和部分集體所有制,在農村從公社所有制逐漸轉向集體所有制。在此背景之下存在農民和工人兩大階級。此時利益格局存在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政治利益為核心,經濟上推行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第二,國家掌握全部利益資源,國家不允許個體以主體參與到工業的經營當中;第三,社會各階層的根本利益高度一致,社會成員的個人利益完全服從于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第四,城市內部、農村內部的各階層的利益分配差距小,而城鄉之間的差距大,在社會保障、衛生教育等方面,城市都要優于農村。
這一階段,國家根據單位的不同和行政級別不同直接分配社會資源,并確定不同的集團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實質上形成了“國家—單位”的利益格局。這種格局在建國初有其客觀性,但“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扼殺了人民的積極性,逐漸使國家經濟發展趨于停滯。
2改革開放以來的利益格局
為了改變傳統利益格局下的局面,必須實行改革,來維護國家的穩定、推動國家的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發展,雄辯地證明了改革開放是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但改革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每一次改革都會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來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最大利益。
在農村,首先實現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改革。這一改革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使農民階層發生了分化,并形成相應的利益群體。一是仍然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利益群體;二是在鄉鎮企業從事非農業生產的利益群體;三是常駐城市務工,但在農村依然擁有土地的利益群體;四是在農村從事農產品以及其他服務的經營的利益群體,也就是個體商戶。
在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階層之間的界限,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使城市格局有了多層次性。一是直接從事一線生產與服務的體力勞動者,也即“藍領”;二是從事復雜腦力勞動的技術人員,包括文化、教育、醫療等領域,也即“白領”;三是企業的經營和管理階層,也即“金領”;四是社會管理階層的利益群體,包括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
在這種利益格局之下,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普遍提高了城鄉居民收入,使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但也存在諸多問題,我國的分配置的的改革相對落后,初次分配依然是主要的分配渠道,再分配對收入的調節作用依然有限,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差距都在不斷加大。壟斷行業和國有企業占據較多的社會資源,國民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中國的基尼系數在2014年達到0.469,超過國際公認的紅線,影響了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農民工在利益格局中地位
農民工是指有農村戶口,但離開戶籍所在地,主要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員。我國農村勞動力數量眾多,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的階段,越來越多的富余勞動力將逐漸轉移出來,大量農名在城鄉之間流動就業的現象將長期存在,而農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系列不公平問題也隨之產生并加重。農民工在目前的利益格局中依然處于劣勢地位。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農民工自身職業素質存在不足以外,更多的是現行的利益格局之下體制機制的弊端,以及社會認知氛圍。馬克思指出:“每一種共同的利益,都立即脫離社會而作為一個最高的普遍的利益來與社會相對立,都從社會成員自己行動的范圍中劃分出來而成為政府活動的對象。”大量農民工的出現是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種正常現象,決不能鄙視這種現象,歧視農民工,我們應該認識到農民工和其他社會主體擁有平等的權利。
因此,作為利益協調者的政府,要加快利益格局的調整,逐步解決收入差距過大等問題,既要把社會財富這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尤其要解決好弱勢群體的利益分配問題,并且給之更多的人文關懷。
三、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路徑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也提出共享發展理念,是破解這一難題的良藥。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1加快體制改革,促進農民工市民化
當前,農民工是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城市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城市應該拆除藩籬,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接納新市民。首先,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確保農民工在自由遷徙的前提下,享有應有的福利待遇,而農民工可以用技術、納稅、繳納社保等作為落戶條件,逐步轉變為市民。其次,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特別是健全農民工的醫療保險制度與養老保險制度,規范農民工與企業的勞資合同。再次,逐步分離學籍和戶籍,保證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權利。最后,要用制度規范農民工住房問題,把農民工納入國家住房保障政策體系,完善農民工住房租賃市場。2015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許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落戶,使他們形成在就業地買房或長期租房的預期和需求。
2創新就業服務體系,保障農民工就業創業
就業乃民生之本。既要調動農民工的主動性,又要發揮政府與市場的引導作用。首先,健全農民工就業信息服務系統,多渠道地為農民工提供就業信息。其次,大力發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開展多門類、多形式的培訓,增強外出農民工的適應能力、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其次,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在“三期疊加”的經濟新常態之下,就業形勢相對嚴峻,要因勢利導,引導農民工從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出發,選準創業門路,并且要創新金融服務,為農民工提供給創業資本。
3給農民工以更多的人文關懷
當前農民工由于難以融入城市,存在許多心理問題。城鎮化的核心就在于人的城鎮化,因此,應高度重視農民工的人文關懷。首先,要營造更好的社會輿論與社會氛圍,形成關心農民工生活、關心農民工心理的良好氛圍。其次,要暢通農民工利益訴求渠道,保障農民工參與社會事務的民主權利。再次,要規范非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機制。近年來網絡成為“思想文化信息集散地”和“社會輿論放大器”,深刻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要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確保農民工正確使用權利。
參考文獻:
[1]劉 芳.近年來關于城市農民工問題的研究綜述[J].西北師大學報,2005:42(01).
[2]黃延廷.保障農民工權益的基本前提:根本轉變對農民工的態度[J].學理論,2010.
[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解浩(1990-),男,河北廊坊人,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