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小林+趙湘萍
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人類已經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知識體系的更新速度在不斷的加快,新的紀念館的功能也在不斷的提升,革命類紀念館的教育功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就是對革命類紀念館的教育功能進行分析,為相關的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革命類紀念館;教育;功能分析
時代在不斷的發展,社會在不斷的進步,革命類紀念館的功能在不斷的受到人們的重視,使每一個人勿忘傳統,尊重歷史,而如何強化類紀念館的教育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新的環境下,革命類紀念館如何以深刻生動、形式多樣的方式來不斷地發揮著革命類紀念館的作用成為了眾多學者研究的重點,在教育的發展中是極為重要的。
一、深化認識,更新理念,生化展覽的內容
(一)深刻的挖掘展覽的內涵
時代在不斷的進步,人們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斷的上升,人們對于事物的審美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這樣一些革命類紀念館如果繼續使用上個世紀的一些陳列手段,人物依然是千篇一律,而在內容上有著一定的相似性,這樣就會給觀眾造成一種視覺疲勞,而且紀念館展覽的內容也需要與參觀者產生共鳴,否則就難以達到革命類紀念館的教育功能。因此革命類紀念館要在保證革命特色的基礎上,對于展覽的內容不斷的升華,從新的理念出發,將一些現代化的元素融入其中,在紀念館陳列的過程中,還要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來進行深層次性的挖掘,對于一些展覽的閃光點也要進行強化,要推陳出新,使前來參觀的人們愿意看、愿意聽、愛看、愛聽,這樣才能夠發揮革命類紀念館的教育作用。
(二)對于人物個性要進行重點升華
革命類紀念館要在內容上對其進行升華,對于一些典型的人物和發生的事件要進行深刻的刻畫,尤其是對于一些比較著名的、有著一定突出特征的人物一定要進行重點提煉。例如,中共七大后,黨中央、毛主席派林楓率領干部團1200余人北進,一路翻山越嶺,繞過敵偽,日夜兼行,歷盡艱辛,這樣經過一個月的長途行軍,我軍比國民黨軍隊早四十多天進入沈陽,為開創東北根據地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為取得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再例如楊靖宇犧牲被敵人圍剿的時候,被重兵包圍在了山上,在食物緊缺,沒有后援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著戰斗,五天五夜之后,楊靖宇光榮犧牲,這種精神就應該被稱贊,像是這種比較鮮活的形象就應該強化其在人們心中的印象,使當代的人們學習這種英勇無畏的精神。革命紀念館在改革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一些個性化的手段來將一些感人的形象呈現給廣大人民群眾,這樣就可以加深人們的印象,能夠在深刻的印象中來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教育。
二、更新陳列理念,改變展覽的形式
(一)將內容與形式進行完美的結合
革命紀念館陳列的內容決定著展覽的形式,也是整個展覽的靈魂,為了更好的在內容和形式上來展現出展覽的內容,紀念館在陳列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的領略陳列的特點,這樣就要使用多種表現形式來增加整個展覽的可看性,提高觀眾的參與度。例如東北的革命紀念館,在前廳的左側使用的是萬里長城來展現我國的抗戰歷史,在右側使用的是白山黑水來充分的展示出我國東北地區的抗戰歷史,在上面有著兩個火炬,這兩個火炬表示的會永遠的革命烈士永遠的活在我們的心中。在革命紀念館的正前方,是無名烈士像,這代表了我國東北戰場上為了抗戰的勝利所犧牲的戰士,全景展現了在黑白山水間的革命烈士為我國的革命事業所做出的貢獻,抗戰的勝利是用無數的革命鮮血換來的。林楓故居利用正房通過140余幅圖片和60余件文物對林楓生平事跡進行了講述,與此同時利用廂房復原了林楓家里的狀況,通過情景復原,再現了民國時期的景象,前來參觀的人們就能夠瞬間的被帶入到相應的情境中,這些陳列充分體現出那一時代的特征,就能夠為前來參觀人們的理解打下基礎。
(二)文物的展現形式也是陳列的關鍵
革命類紀念館中也會涉及到一些歷史文物的陳列,有些歷史文物充分的展現出了當時的歷史特征,與其它的教育媒介有著顯著的差別,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對于能夠反映歷史特征的文物藏品是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的,這與古代歷史文物也有著顯著的差別,可以與需要紀念的事件與人物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因此在紀念館展示這些文物,紀念館的陳列就可以從文物的組合以及版面入手,對于相應的事物資料進行深入的挖掘,充分的展現出時代的內涵與主體,對于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要重點的進行研究,還要將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和相關的感悟結合在一起,使這些文物成為一種特定環境中的文物,這樣就能夠充分的展現出了其震撼力和真實感,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懷。
三、以多樣的宣傳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紀念館教育職能的有效實現,離不開講解。好的講解可以吸引參觀者的注意力,將陳列中的閃光點有效突出,甚至可以彌補陳列中的不足。通過展覽,將復雜的信息以一種可以激發個人興趣的內在形態呈現在人們面前,對觀眾進行“陶冶”教育,使觀眾處于一種與教育要求相一致的、真實的活動情境中,因勢利導、逐步滲透,從而使他們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調動參觀者的積極性,使其真正參與到展覽中來。
(一)高素質、專業化的宣教人員隊伍建設
好的講解員要具有積極的工作態度,豐富、熟練的業務知識和宣講技巧,并且能根據觀眾的年齡、興趣、需求和文化層次結構等的不同,做到因人施講。為此要對講解員進行業務、知識培訓,提高其基本素質,讓講解員首先了解展覽的內容、感受英雄的精神、體會烈士的思想,力爭走進他們的內心,努力實現講解員到“宣教工作者”的轉變,使講解轉變為心靈的表述,把講解員的潛能充分調動起來,積極地把陳列轉達講述給觀眾。
(二)因人施講的講解技巧
觀眾的年齡、職業、文化層次不同,其關注點自然不同。講解內容應和了觀眾的關注點,才能引起觀眾的興趣,走進觀眾的心里。陳列展覽需要有多種側重面的講解詞,面對博物館、紀念館同行專業人員、學生、干部、外地游客、外賓等各種不同的人群,千篇一律的講解詞和同一種講解方法顯然是不適宜的。這就需要講解員熟練掌握展覽的內容,運用不同風格、不同側重點的講解及各種語氣、方法的講解技巧,把握不同類型觀眾的心理特點,以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
(三)多種多樣的宣教形式
口述講解僅為宣教工作一種傳統的講解方式,已遠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例如從20世紀七八年代烈士館巡展小分隊四十年的流動展覽歷史,足跡遍及全國十幾個省市,曾深入工廠車間、農村田野、邊防哨所等地巡回展覽,成為我省革命類紀念館的一面旗幟,成為陣地宣傳教育必不可少的補充形式,這對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F在講、唱、跳、演相結合的宣教形式和通過微信服務平臺、多媒體網絡應用、互聯網+數字化博物館等多樣的宣教手段越來越活躍,已走進很多紀念館。在《紅旗?熱血?黑土》展覽中,以抗聯歌曲合唱團在展廳為觀眾現場演唱的形式,創造性地在展覽中融入了抗聯歌曲演唱的特殊宣教手段;“九一八”的專題專場演出,“八一”的歷史影片播放,以及通過手機進入數字博物館等,配合宣講將觀眾引入特定的歷史情景中,讓人們感受其崢嶸歲月,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以更加貼近人心的方式與觀眾進行溝通,達到紀念館教育功能的完美體現。
四、結論
通過對我們優秀、豐富的文化遺產進行開發、整理、保護和利用,以博物館、紀念館為陣地,更好地發揮其教育功能、為社會服務,使我們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一代一代不斷地傳承下去,使民族精神廣泛傳播,為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持,這是我們當代文博工作者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職責。
參考文獻:
[1]周歡.論革命類紀念館的教育功能《湖南師范大學》,2015
[2]曹靜.論革命類紀念館教育功能的實現吉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