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緒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個體需要而產生的主觀態度的內心體驗。情緒既可表現為積極的作用,也可表現為消極的作用,它對一個人的心理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情緒管理是影響大學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因素,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生理發展基本成熟、心理發展逐漸成熟的重要時期,然而因為負性情緒導致的逃學、酗酒、打架、人際關系淡漠、自殺、自傷事件屢見不鮮,十余年前的馬加爵事件更是觸目驚心,媒體上也經常見到關于大學生的負面報道。“是什么使他(她)變成了這樣?”的問題總縈繞人們腦際,沉痛、無奈之余,不禁要思考:我們該怎么辦?作為教師不能聽之任之,必須探索和思考應對之策。本著這個宗旨,本文將以馬加爵事件為案例,從負性情緒的概念、危害、成因、管理的步驟與方法四個方面對大學生負性情緒管理進行探析。
關鍵詞:負性情緒 危害 成因 管理步驟與方法
情緒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個體需要而產生的主觀態度的內心體驗。情緒既可表現為積極的作用,也可表現為消極的作用,它對一個人的心理成長和發展有重要作用,情緒管理是影響大學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成功100% = 20% 智商 + 80% 情商而情商的重點內容就是了解、識別、管理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對負性情緒即消極情緒的管理。因而,對一個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學習、掌握負性情緒管理的知識與技巧,就顯得尤為迫切。
一、大學生常見的負性情緒
(一)情緒的概念及分類
1.情緒: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個體需要而產生的主觀態度的內心體驗,反映的是外界客觀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的關系。
2.情緒的分類:按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一般地:
(1)從生物進化角度分為基本情緒、復合情緒。基本情緒指人與動物共有的、不學而會的情緒,亦稱原始情緒,包括快樂、憤怒、悲哀、恐懼四種;復合情緒是由基本情緒的不同組合派生出來的,有焦慮、敵意、愛、恨等。
(2)按情緒的狀態分為心境、激情、應激。心境是一種持久而彌漫性的情緒體驗,通常叫心情;激情是一種強烈的、爆發式的、持續時間較短的情緒狀態,具有明顯的生理反應和行為表現;應激是大出現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險情景時出現的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
(3)按情緒的作用分為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正性情緒即積極情緒,讓人產生愉快的體驗,對人們的良好行為起促進和增力作用;負性情緒即消極情緒,讓人產生不愉快的體驗,對人們的良好行為起削弱和減力作用。
(二)大學生常見的負性情緒
負性情緒(negative affect,NA),也稱消極情緒,是具有負性效價(效價 ,valence ,是指與特定生理或心理狀態相聯系的正性或負性負荷)的情緒。它是反映個體主觀緊張體驗與不愉快投入的一般性情緒維度,包含了一系列令人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如憤怒、恥辱、厭惡、內疚與恐懼等。
大學生常見的負性情緒有:
1.憤怒:是指所追求的目的受到阻礙、愿望無法實現、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產生的一種緊張而不愉快的激烈情緒體驗。憤怒時緊張感增加,有時不能自我控制,甚至出現攻擊行為。
2.恐懼:是企圖擺脫和逃避某種危險情景而又無力應付時產生的情緒體驗。所以,恐懼的產生不僅僅由于危險情景的存在,還與個人排除危險的能力和應付危險的手段有關。大學生的恐懼多見于社交場所。
3.焦慮:指一種個體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某種威脅性情境或某種不良后果而產生的緊張不安情緒,由害怕、緊張、擔憂等幾種情緒混合而成的負性情緒體驗。
4.自卑:是自我意識中帶有自我否定傾向的情緒體驗,是對“現實自我”的認識和評價過分低估,認為即使努力也無法達到自己的目標,同時伴有諸如害羞、不安、內疚、憂郁、失望等的特殊情緒體驗。
5.嫉妒:是指他人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超過自己而產生的一種由焦慮、羞恥、怨恨、敵意等組成的復雜的不良心理體驗。
6.抑郁:指以心境低落為主的負性情緒狀態,表現為悶悶不樂、對日常生活興趣喪失、精力明顯減退、食欲不振、悲觀、絕望、思維遲鈍、失眠等。
7.冷漠:指對他人冷淡漠然、對外界刺激缺乏相應的情感反應的一種負性情緒,表現為對他人懷有戒備心理甚至敵對情緒,不與他人交流思想情感,凡事漠不關心。
8.敵意:由憤怒、厭惡、輕蔑組成的復合情緒,易產生過激行為和言語,導致人際關系破裂。具有強烈的破壞性和毀滅性。
二、負性情緒的危害
1.危害個體的身體健康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體76%的疾病都屬于情緒性疾病。由此可見,不良情緒會引起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紊亂,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心身疾病。如:緊張會導致頭疼頻繁發作、性格過分敏感容易導致哮喘病、不良心態容易引起厭食癥、情緒多變會導致消化性潰瘍、情緒不穩容易引起情緒性腹瀉、性格內向容易患有高血壓病、憂郁可能導致急性心肌梗死、不良性格會讓人經常做噩夢、性格過于急躁容易引發失眠。
2.危害人際關系
負性情緒會直接導致人際關系不良,難以融入團體。一般來說,冷漠、自卑、嫉妒、抑郁等負性情緒本身具有閉鎖性特征,難以接納別人也難以被別人所接納。而一個常滿懷憤怒、敵意的人更是讓人退避三舍。因此,負性情緒較多的人往往缺乏朋友,孤獨寂寞。如前面所提到的馬加爵,據說他在大學四年中只有邵瑞杰一個好朋友。
3.降低學習效率
負性情緒對學習效率的影響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干擾學習過程,影響才智發揮。心理學研究證明,積極情緒是推動學習的動力,消極情緒則影響才智的發揮。心理良好,樂觀開朗,大腦就容易處于激活和興奮狀態,就能夠創造性地學習。反之,則會思維受阻,智力水平下降。同時,情緒還會影響學習態度。情緒高漲,富于熱情,會促使人去探索研究;反之,就會不肯努力,放棄學習。
二是導致判斷力下降,形成認知偏差。帶著不良情緒看事物,如同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必然產生偏見和錯覺,被假象、表象所迷惑,從而影響個人成長和成材。情緒的變化,使人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也往往大相徑庭;當然,對事物的態度、對知識的理解、對教育的反應也不一樣。如推理、辨別等將受到抑制,使認識范圍縮小,不能正確評價自己行動的意義及后果,自制力降低;引起正常行為的瓦解,從而使學習效率降低。
國外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幾個大學生個別地進入實驗室,該室有四個門,其中三個門是鎖住的,只有一個門可以打開,實際上只要按順序將各門試一下,便能很快找到出路。但當實驗者用冷水、電擊、強光、大聲等強烈刺激同時加之于受試者,使之趨于緊張狀態時,好幾個被試者呈現慌亂現象,不知道按順序找出路,四面亂跑,已經試過是被鎖住的門,會重復地去嘗試,顯然是給弄糊涂了。
像這一類因情緒激動而失去理智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如有的學生平時成績不錯,而考試時,由于過分緊張,成績反而降低。有些運動員在重大比賽中,也常常因心情緊張而臨場發揮不好。
4.影響人生成敗
人在遇到強烈刺激時常會導致激情狀態。如過度興奮、狂喜、手舞足蹈,范進中舉便是一例;也有因暴怒、仇恨拍案而起,面紅耳赤,發生過激行為,馬家爵便是在激情下連殺4位同窗,給被害同學及自己的家庭帶來了無法彌補的痛苦,給社會帶來了不應有的損失,同時也毀滅了自己的人生。
三、負性情緒產生的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和辛格在20世紀60年代由一系列情緒實驗的結果推論出與前人迥然不同的情緒認知理論——三因素論(即刺激情境、生理變化、情緒經驗)。這個理論的基本觀點是:認知的參與以及認知對環境和生理喚醒的評價過程是情緒產生的機制。各種情緒狀態的特征是交感神經系統以一定形式的普遍喚醒,人們通過環境的暗示和認知加工對這些狀態進行一定的解釋和分類,認知對刺激引起的一定的生理喚醒的引導與解釋導致情緒的產生。
由此,我們可以把情緒產生的原因歸納為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
(一)外部原因
1.環境因素
人是環境的產物,人的生存離不開環境。大學生雖然生活在大學校園,但校園是一個特殊的亞社會環境,相對復雜的人際關系、情感問題、學業的壓力、就業的壓力、理想與現實的差異、媒體及網絡的負面影響等因素無時不擾動著大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加之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還不穩定,缺乏整體把握,易對事物作出消極否定的認知評價,從而導致負性情緒的產生。
2.家庭因素
家長的個性品質、學識修養、教育方式;對社會的態度;對子女的要求和期望;家庭結構的穩固程度及經濟狀況等對大學生的心態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尤其是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認知評價方式及情感取向有重大影響,如從小被父母過分溺愛、呵護,生活能力差,學習落后,人際關系不良,或者父母與子女關系冷漠、溝通不暢或者缺失等,也是導致大學生情緒不良和心理異常不容忽視的因素。如馬加爵事件后,有記者采訪其父親,其父竟回憶不起哪怕一次與兒子開心玩耍或長時間交談的經歷。
(二)內部原因
個體因素是大學生情緒異常的內因。個體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低下以及主觀對外部環境的歪曲反映是導致情緒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研究者因此認為,外界情境或生理變化,雖然也是產生情緒的因素,但人對自己狀態的認知(情緒經驗),對情緒反應起著決定作用,或者說是主要因素。表現為以下兩方面:
1.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受阻
情緒正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個體需要而產生的主觀態度的內心體驗,客觀事物滿足的個體需要,個體就會產生愉快的體驗即正性情緒;反之,就會產生不愉快的體驗負性情緒。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我們知道,人都有“生存、安全、愛與歸屬(亦社交)、尊重、自我實現”五個層次的需要。任一層次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或受到阻礙都會使人產生負性情緒。
2.不合理信念及認知偏差
客觀事物對人的作用必須通過人的認知過程,而且由于人的認識的每一次活動又不是單獨地被孤立的一件件事物決定的,人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制約著當前的認識,并與人的態度或愿望結合起來。因此,人們對作用于他們的事物的判斷與評估,才是情緒的直接原因;同一事件對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時間、條件下出現,可能被作出不同的評估或預想,從而產生認知的偏差。認知偏差又會導致不合理信念的產生。
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三類: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糟糕透頂。不合理的信念使人對挫折與精神困擾產生自暴自棄、自怨自艾的反應。
四、負性情緒管理的步驟與方法
現實生活中,各種內外因素導致的負性情緒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對心理發展尚未完全成熟、人生經驗較少但思維活躍、情感豐富的大學生來說,內外因素的刺激更容易產生負性情緒。
負性情緒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認識它、不面對它、不管理它!而是任由它漫延、泛濫,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及人生成敗,甚至危害家庭和社會。因而,在了解負性情緒的成因與危害后,必須學習負性情緒管理的步驟與方法。
(一)步驟
1.體察自己的情緒。也就是時時提醒自己,尤其是在感覺不愉快時,自問“我現在的情緒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有什么樣的影響?是不是需要調整一下?”學著體察自己的情緒,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
2.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負性的情緒可能來自于自身的原因,也可能來自周圍人員的一些不合適的行為。如果是因為他人的原因,我們就可以主動通過一些婉轉的或者適當的方法,向造成這種情緒的人進行表達和溝通,由此從源頭上消除它。
3.合理發泄情緒。合理發泄情緒是指在適當的場合,用適當的方式,來排解心中的負性情緒。發泄可以防止負性情緒對人體的危害,當一個人情緒低落時,往往不愛動,越不動注意力就越不易轉移,情緒就越低落,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可以通過跑步、打球等體育活動或者哭泣、找好友傾述、聽音樂等方式改變我們的負性情緒。
4.學會控制情緒。調節情緒最好的方法是學會自我調控。控制情緒就是要做到“喜怒有常”和“喜怒有度”。“喜不能得意忘形;怒不可暴跳如雷;哀不能悲痛欲絕;懼不能驚慌失措”,做到"喜怒有度"。否則,自己的身心健康就會受到情緒的影響。
(二)管理負性情緒的具體方法
大學生心理發育日趨成熟,思維和認知水平已有相當的高度。對于負性情緒的管理,只要他們知道有效的方法并愿意行動,就一定能做好。
有效而常用的方法有:
1.注意轉移法
①回避法——改變注意焦點,轉移或分散注意力;②改變環境,離開產生負性情緒的現場,做自己平時最感興趣的事;③轉視法——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同一事物,發現其積極意義。
2.合理發泄法(宣泄法)
①在適當的場合哭一場;②向好友或很需要的人傾訴;③進行劇烈的運動;④放聲歌唱或大聲喊叫等。需要注意的是:發泄的方法不同于放縱自己的感情,不同于任性和胡鬧。如果不分時間、場合、地點而隨意發泄,既不會調控好負性的情緒,還會造成不良的后果。
3.理智控制法
①自嘲法——自我解嘲,自我安慰。如酸葡萄、甜檸檬心理;②心理換位法——與對方交換一個位置,站到對方的角度想問題;③升華法——把情緒引向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有利的方向。
4.認知調節
認知調節的方法主要有“艾利斯合理情緒療法:矯正不合理信念”和“貝克認知療法:矯正認知偏差”。
導致人們產生負性情緒的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有“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糟糕透頂”三類。我們要找出導致負性情緒產生的不合理信念,與之辯駁,并用新的合理的信念來替代它們,從而降低或消除我們的負性情緒。
5.學習積極的自我暗示(吸引力法則)
用積極的思想、語言不斷提示自己,克服悲觀、沮喪和恐懼心情,使精神振奮。如當你生病時,可對自己暗示“我相信醫生,相信我有抵抗力,疾病是暫時的,我會很快好起來”等。正確的態度、樂觀的情緒、堅強的意志會使藥物發揮較好的療效,也將調動體內的潛力,很快恢復健康。依據身心一體的觀念,暗示能治病,也能致病,消極的自我暗示,可以因影響正常心理功能而致病。積極的自我暗示,就是要自我鼓勵、自我安慰,使心理狀態得到自我調整、自我平衡。
6.心理咨詢
當負性情緒持續時間較長(一般來說超過兩周)。而以上方法都不能緩解時,就應當考慮尋求心理輔導人員或專業心理咨詢人員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英溫迪·德萊登、杰克·弋登著 何灣嵐譯.情緒健康指南[M].中信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2]孟昭蘭.情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p.5
[3]劉宏艷 胡治國 彭聃齡 積極與消極情緒關系的理論及研究 心理科學進展 2008,16(2)
[4]彭聃齡 普通心理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P.364-339
[5]中華文本庫:情緒的分類
[6]百度文庫:高校學生不良情緒心理及危害——楊國欣[7][8]
作者簡介:何代春,女,云南旅游職業學院,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