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昇
(南京師范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名師論壇·
從“物理核心素養”的視角思考物理復習教學問題
——以“力與運動”章后小結為例
劉炳昇
(南京師范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名師簡介:劉炳昇,南京師范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課程與教學論博士生導師,任《物理之友》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初中物理教科書(蘇科版)主編、中學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研制組核心成員.主要從事物理教學論和中學物理實驗的研究工作,榮獲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國家教委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等.曾任中國教育學會物理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世界銀行貸款“理科實踐教學和低成本實驗”研討班中方主持人.
本文試圖領會“物理核心素養”的內涵,以初中“力與運動”章后小結課為例,探討以“核心素養觀”引領的物理復習教學問題,著重在物理思想、科學方法、科學價值觀的引領.就該章復習,提出了以下建議:突出一章的物理思想,以線帶面,重組知識結構;圍繞學生的前科學概念,讓學生領悟科學方法的魅力;拓寬視野,促進科學價值觀的升華.
物理核心素養;物理思想;前科學概念;人文精神.
2016年11月21—23日,江蘇省基礎教育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物理)在揚州舉行,其中課堂教學的課題有兩個:“力與運動”章后小結和“壓強與浮力”章后小結.命題的指導思想是:在章后的復習課中要體現“核心素養”觀念的引領.課題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創造空間,有助于評價老師較深層次知識與能力的積淀.筆者聽了參賽選手的一些課,想以“力與運動”的章后小結為例,談談自己的想法.
近期以來,物理教育界的學者和老師都在討論一個話題,即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從現實看,在中學物理教學中不少老師都很重視物理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物理問題的思維訓練也是比較多的.由于考試的壓力、所謂的教學效率的需要,使教學偏重于文字上解讀概念、規律和解題,物理課程的教育功能不能全面地發揮出來,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的挑戰是不利的.在深化課程改革中,提出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必要的.筆者認為首先是觀念意識上的引領,應當深刻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愛因斯坦指出:“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學習,學生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社會倫理、準則)有所理解并產生強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物理學的發展,既創造了物理學的理論成果、系統的科學方法,又創造了科學思想與人文精神融合的成果.物理文化是“與生俱來”的、非常珍貴的教育資源.在物理教學中,學習知識是重要的,但不能只關注作為科學結論的理論知識,而使作為創造的探究過程、豐富的科學人文教育的資源被白白地浪費掉.我們應當從更高的層面上設計物理課程和教學,讓科學思想、科學觀念、科學的美成為物理課程的重要目標和內容,發揮物理的人文教育功能.
在“物理核心素養”觀念引領下,章后復習課不同于現實“應試教育”指導下的復習課.需要重點考慮如下問題:(1) 如何指引學生學習梳理物理知識,形成有序的知識結構?(2) 如何從回顧探究的過程中,領悟科學方法?(3) 評價學生是否撼動了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是否領會知識的得來過程?在解釋或解決實際現象和問題中是如何思考問題的?(4) 如何滲透人文精神,關注物理文化的熏陶?下面就“力與運動”章后復習提幾點建議.
不少老師在復習該章時,按教材順序,逐節、逐點回憶所學知識,逐個討論或再現所做實驗,并進行應用概念規律的習題訓練,還帶領學生梳理本章知識結構.例如,一開始復習“二力平衡”,首先討論運動狀態、平衡和不平衡狀態,再回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提出了5個問題,不僅涉及實驗的現象、說明的原理,而且涉及實驗的設計、與其他方案的比較,然后用選擇題和填充題來評價學生對二力平衡知識的理解.筆者總的感覺是知識點多、注意點細、記憶量大、結構松散、聯系不緊密,關鍵是缺少一條貫穿全章的思維主線,即少了靈魂.
該章的主題是力與運動的關系,它是人類認識史上的重大課題.為什么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統治了數千年之久?因為他有經驗和證據的支持.這種經驗與人們經常看到的現象大多是一致的.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不自覺地支持他的觀點.他的觀點之所以錯,是因為沒有揭示事物的本質.伽利略、牛頓等物理學家經過艱苦卓絕的探究,才揭示出亞里士多德的錯誤,改變了人們對自然世界中這一重大問題的認識,也提出了一種看待自然界的新方式.
復習“力與運動”這一章,不能不提及物理學史上這一智力苦斗的輝煌歷程,以探討力與物體運動的關系為主線也許是一個好的復習策略.
重組的結構如圖1所示,它與教材提供的順序結構不同.教材為什么把“二力平衡”放在第一節?那是因為二力平衡是現實中常見的平衡,可以直接通過實驗得出規律,在此基礎上探究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認識力與運動的關系,這對學生而言,是困難較小的一種結構安排.在復習階段,以物理學史中的這一場爭論所提出的問題為主線展開.如果沒有力,物體不能運動,那么力就是物體運動的原因;如果不是這樣,沒有力物體照樣運動,那么,“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一結論就不成立.由此引出了“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的實驗,通過實驗與推理,認識了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一定律既揭示了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狀態,也回答了“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提煉出“力是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最后,用力與運動的關系來解釋現實中存在的平衡力與非平衡力作用(以二力為例)下物體運動狀態的問題.這樣的復習思路,突出了本章的核心思想,簡潔、內在的邏輯性更強.

圖1
一章需要復習的內容很多,很難做到面面俱到,抓住核心思想,就容易突出重點.學過這一章,看似學生解決了力與運動關系的問題,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力與運動的關系等內容也都能背出來,但潛在的前科學概念還是相當頑固的.復習中,應當圍繞學生思維中的前科學概念,激發認知沖突,努力撼動前概念的基礎.例如,在引入環節,讓學生搶答(可讓全體學生用手勢搶答):一列火車沿直線勻速行駛,車廂里的人豎直向上跳起,問該人落下時在起跳點的前方、后方還是原地?然后讓學生說明理由.不少學生仍回答“在起跳點的后方”,即使答案正確,但在說明理由時,仍有學生回答:“起跳后,在水平方向不再受力,但仍保持原有與車相同的向前的速度,所以落回原點”,教師追問:“起跳前,地板對人的作用是怎樣的?”學生回答:“有向前推動的作用”.這樣引入,就使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不自覺地暴露出來.
考慮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水平,教材沒有用伽利略提出的理想斜面實驗,而是用“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的實驗.應當問學生: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怎樣做實驗?實驗能否得出牛頓第一定律?在從學生實驗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中,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是應當重視的.為什么小車前進的距離越來越大,直至永遠運動下去,就能得出做勻速直線運動呢?在對慣性是“原來運動的物體具有保持原有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的理解中,學生的想象也是困難的.為幫助學生思維上實現“從路程到速度”的轉換,可以將學生做過的實驗,用頻閃照相的形式表達出來(如圖2).

圖2
物理老師都清楚,基本概念是很重要的,它是某種物理事物本質的抽象.如果理解上有偏差,在物理規律、原理的得出及其應用環節就會出問題.因此,辨析概念常被重視,但常常停留在文字上的辨析.概念是人們思維和認識水平的反映,是隨科學探究的深入而發展的.例如“力”和“運動狀態”,在亞里士多德的年代,有靜止和運動的概念,但沒有力的科學概念,他認為輕物上升和重物下落都是由物體的本性決定的,是“自然”運動,還有一種“強迫”運動,要使物體運動或維持運動必須有外界的作用.伽利略在研究時,已經認識到速度、加速、減速等的意義,認識到水平面上摩擦是物體減速的原因,如果沒有摩擦,速度將保持不變.他推廣到如果物體不受外界的影響,它將繼續保持運動.伽利略、牛頓認為:亞里士多德用物體從靜止到運動的經驗,得出沒有外界作用(力)物體就不會運動的結論,實質上是沒有力物體就不會由靜止變為運動;同樣,亞里士多德用運動物體“不受力”的經驗得出沒有力物體就不能維持運動的結論,實質上是阻力使物體由減速直至靜止下來.在此基礎上,牛頓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如力、運動狀態、運動狀態的改變、慣性等,用“運動狀態改變”概括了力作用的各種情況,總結出了牛頓運動定律.正是這些概念的建立,使規律和理論的描述更簡潔、體系的邏輯性更強.在教學中,我們應當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概念是怎樣來的,這樣才能更好理解概念的物理意義.我們可以用表格呈現亞里士多德和牛頓關于力、運動的概念(如表1),請學生比較兩者有何區別.

表1
課堂上給學生一些問題和練習,應將重點放在對物理意義的理解上,關注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要更多地讓“解題”轉變為“解釋”,讓“選擇題”轉變為“簡答題”,讓“你知道了什么”轉變為“你是怎樣知道的”.要多一些“原生態的問題”,不應人為復雜化,力求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例如,在聽課中,有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車廂里掛著一只小球,汽車停止后,小球來回擺動,在擺動過程中,哪點小球所受的二力平衡?這個題目考查學生對運動狀態的理解,許多學生選擇在最低點重力和拉力平衡.這個題目就比較好,使學生的錯誤觀點暴露出來了.另一個問題是:運動的車廂內懸掛一只小球,小球偏向左側擺動,問車廂受力情況如何?這一問題的情景較復雜,考查的目標沒有針對本章的基本概念和規律,學生不具備分析小球受力的知識和能力,超越了學生的認知水平.
在復習課總結階段,應當突出如下兩方面的收獲:
(1) 通過本章的學習,增進了我們對自然界物體運動的認識,宇宙萬物都在運動中,運動是物體的常態,靜止只是相對狀態,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力是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正因為有力的作用,自然界物體的運動才會多姿多彩,可展示賽車、過山車、擺鐘、火箭發射、太陽系、擴散現象等運動圖片或視頻,表明:大到宇宙天體,小至微觀粒子,一切物體都在運動中.
(2) 在本章學習中,我們了解了一種重要的科學方法,那就是“理想實驗”的方法.理想實驗不是真實的實驗,是一種頭腦中的實驗,是通過推理和想象來進行的.在我們進行的“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實驗中,摩擦力小到一定程度,我們已經無法實驗,靠頭腦想象:摩擦力越來越小,行程越來越長,最終摩擦消失,物體將永遠運動下去.實際上,當支持板延展到相當長時,它的另一端已經高于水平面,如圖3所示,支持板就相當于一個斜面,即便摩擦可以消除,由于重力的作用,物體也不可能永遠運動下去.但是,我們想象:不僅摩擦力消失,而且重力也不存在,即物體不受力的作用,它將永遠地運動下去.

圖3
理想實驗的方法對物理學的發展有開創性的意義,在科學探究中具有廣泛的遷移作用.例如,牛頓就曾設計了一個理想實驗,論證了地球與月球間的引力作用,并為現代人造衛星成功運行奠定了理論基礎.難怪“阿波羅”8號宇宙飛船從月球返回地球的途中,當地面控制中心問及“誰在駕駛”的時候,指令長回答說:“我想現在是牛頓在駕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些“理想實驗”中想象的現象已經可以呈現出來,例如,用氣墊導軌,輕推滑塊就可以看到滑塊近似做勻速直線運動;用超導軌道幾乎可以實現無摩擦的運動;在“天宮實驗室”中,也可以看到精彩的失重現象.但是科學探究永無止境,許多未發現的規律,人們還不能完全用觀察和實驗來得出,理想實驗體現了人類心智的結晶,仍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筆者在上面提出的一些案例,并非要大家模仿,只是為了說明讓課堂設計更能體現培養學生素養的觀念.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在每章的章后創設了一個新的欄目“小結與評價”,內含兩部分:知識梳理、反思與評價.前者重在幫助學生梳理一章的知識,使學生的知識有一定的系統結構,并學習梳理知識的方法;后者提出了幾個問題,意在使學生認識知識由來,理解重要知識內涵,提升其科學方法,拓展其科學視野,這為老師們提供了復習的新思路.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老師們可以把它們作為一種教學資源,結合實際進行再創造.
[1] [美]阿特·霍布森.物理學:基本概念及其與方方面面的聯系[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 劉炳昇.物理教育的靈魂——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的融合[J].物理教學,2007,(10).
[3] 劉炳昇等.義務教育教科書 物理(八年級下冊)[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