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杰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北學校,江蘇 南通 226300)
中考估測題的命題新方向與應對策略
黃 杰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北學校,江蘇 南通 226300)
本文通過對典型中考估測題的比較,明晰了估測題的命題新趨勢.針對估測題的認識誤區,從數學統計的角度做出科學解釋,并提出以積累基礎物理量為目的,廣泛開展測量實驗活動的應對策略,同時對估測題關鍵信息獲取的方法做了歸納.
中考物理;估測題;命題
估測題一直是各地中考的必考題型,在實際命題時,命題者為了平衡能力梯度與試題難度,最終呈現的試題一般較為常見和容易,實際考查的是基礎物理量的識記和正確使用公式計算,然而這種命題現狀正在悄悄地發生改變.現以江蘇省南通市近三年中考的估測題為例,從試題情景設置、信息提供、選項編制等三方面加以比較,分析命題的變化趨勢,并以學生估測能力的發展為出發點,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
例1(2013年):某同學的質量約為50kg,他以正常速度從教學樓的一樓走上二樓.請估算在此過程中同學上樓的功率最接近于( ).
A.1W B.10W
C.100W D.1000W
例2(2014年):學校運動會上舉行“雙搖跳繩”比賽,“雙搖跳繩”是指每次在雙腳跳起后,繩連續繞身體兩周的跳繩方法(如圖1).比賽中,初三某同學1min內搖輕繩240圈,則他在整個跳繩過程中的功率約為( ).
A.120W B.400W
C.600W D.1000W

圖1
例3(2015年):重2N的文具盒,放在今年中考物理化學答題卡上,用相機正對它們拍攝的全景照片如圖2所示,請估測文具盒對答題卡的壓強最接近于( ).

圖2
A.100Pa B.200Pa
C.300Pa D.400Pa
2.1 情景設置更貼近生活實際
考察能力的物理試題都需要設置一個結合實際的情景,縱觀近三年的南通試題,從每天都會體驗多次的爬樓梯,到中考的跳繩項目,再到文具盒與擺在考場桌面的答題卡,試題所設置的場景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感到親切,符合“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2.2 利用圖像提供豐富的信息
2013年試題中的爬樓梯情景并沒有配圖,要求學生對常見基礎物理量有一定的積累,如爬一層樓的高度和時間或爬樓速度,結合公式進行簡單計算.2014年的試題提供了跳繩的示意圖,但配圖并沒有可直接利用的信息.至于雙搖跳一次上升的高度,學生可以利用平時積累的單搖跳的高度來推測.從日常訓練中的“單搖”到中考題中的“雙搖”,這個變化雖小,卻清晰地反映了命題者的意圖,即信息的獲取由簡單積累向估測的能力轉變.到了2015年,除了文具盒的重力外,其他信息都隱含在題目的配圖中,需要學生進一步測量與計算.試題的配圖從無到有,從為了展示場景到提供豐富的信息,這一變化帶來的能力要求絕不是通過大量做題和簡單識記就能達到的.
2.3 選項數據的數量級差別越來越小
選項的差別程度可以反映試題的難易程度,差別越小,難度越大,也越能區分學生的能力差異.比較南通的三年估測題,從四個選項都是不同數量級,到三個相同數量級加一個不同數量級的混編,再到四個選項都是同一數量級,數據的差別越來越小,能力要求卻越來越高.這種命題變化所反映的導向非常明確,那就是把簡單識記基礎物理量的“假估測”,轉變為如何準確獲取信息的“真估測”,把脫離實際的粗放估算轉變為實際場景中相對準確的計算.
3.1 科學看待物理量的估測值
針對物理量的估測題與估測結果,還存在一些片面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實際物理量的尺度千差萬別,所以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其實,常見物理量的估測值應該以數學中的統計視角來理解.比如中學生的質量約為50kg,這個值描述的是中學生質量大小的集中趨勢、一般水平,類似于統計概念中的平均數或中位數.所以,應正確看待估測題與估測結果,科學評價實際測量中的差異,一方面不能否定實際值與估測值之間的差異,另一方面應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估測值的數學含義.另一種觀點認為“估測”就不需要很準確.無論是精確測量還是估測,都是為實際生活和工作服務的,當然需要準確程度的保證,只不過在不同的實際情況中所需的準確程度不同而已,而一個嚴重偏離實際情況的估測值是沒有利用價值的.所以培養學生較為準確地估測物理量是有實際意義的.正因如此,估測題的選項數據差異越來越小,看似為難學生,實則是為了考查學生正確的估測觀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3.2 重視信息獲取的方法
基于學生已知的常見基礎物理量,中考估測題更重視關鍵信息的獲取方法.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勞厄說過:教育給予人們的無非是當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在估測能力方面,“剩下來的東西”應當是獲取重要信息的方法.
(1) 積累常見基礎物理量,比如中學生質量與身高、樓梯臺階與教室高度、爬樓的時間、步行的步距與速度等,這些物理量是進行估測計算的基礎,應注意日常的積累.
(2) 通過比較獲取新物理量,一是比較可直接觀察的兩個物理量,如根據中學生的身高,比較得到教室及門框的高度、旗桿高度、自行車輪的直徑、課桌的高度等;根據實測的瓷磚尺度得到教室的長寬距離等;按照正常步行速度,比較得到自行車的速度;通過2B鉛筆的長度,比較得到筆袋、課本的尺度信息等等.二是通過比較,推知不可直接觀測的物理量,如依據單搖跳的高度推知雙搖跳的高度;比較引體向上的距離與手臂的長度,推知身體上升的高度等.
(3) 根據比例尺測算物理量,將地圖中的比例尺知識遷移到物理量的測算中,得到物理量的實際尺度.比如2015年的考題,可在考場上粗測答題卡的實際寬度和圖示寬度,得到縮放比例,再測量圖示文具盒尺度,通過比例得到文具盒的實際尺度,算出實際受力面積.這種獲取信息的方法看似新穎,實則是大多學生都練過的,如下題.
如圖3所示,為某舉重運動員在0.5s內由支撐到起立,將杠鈴舉起過程中拍攝的兩張照片,杠鈴的質量為100kg.已知照片中杠鈴的實際直徑是40cm,根據照片可算出該運動員在上述過程中對杠鈴做功的平均功率約為_________W.

圖3
3.3 積極開展實驗測量活動
對物理量估測考查的是能力,雖然不能依靠死記硬背來解決問題,但是基礎物理量的積累也是必要的.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試題訓練積累得到的物理量信息,由于缺少情感的投入和過程的體驗,是很容易遺忘的.所以對常見物理量的積累,需要依靠豐富多彩的物理實驗活動來體驗,通過體驗最終內化.學生生活中越是常見的物品,越要關注相關物理量的大小.一方面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多安排典型實驗測量,結合測量結果,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估測其他相關物理量的大小,也可以將場景用實拍圖片的方式引入課堂,激發學生興趣.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家庭自主測量,利用生活中的工具和素材來做一些家庭測量小實驗.比如利用卷尺測量長度,利用手機的秒表功能測量時間,利用智能手環測量脈搏與心率,利用手機天氣預報記錄當地氣溫,利用體重秤測量質量,根據家用電器銘牌或參數記錄額定電流與功率等.
估測題在中考試題中能保持長盛不衰,而且還在不斷變化和發展,一方面這種題型雖是估測,卻體現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另一方面又能考查學生獲取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要正確認識估測題的意義,準確把握命題的變化趨勢,注重信息獲取的過程和方法,開展學生自主實驗測量,就能突破學生估測能力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