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麗
(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骨外科,安徽 合肥 230000)
接受手術治療的骨科疾病患者因術后疼痛常會出現恐懼、焦慮和治療依從性降低等情況,從而可影響其治療的效果[1]。有研究指出,對接受手術治療的骨科疾病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可顯著緩解其術后疼痛的癥狀。為了進一步分析對接受手術治療的骨科疾病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對其術后疼痛癥狀的影響,筆者對在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72例骨科疾病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從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期間在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骨科疾病患者中隨機選取7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36例患者中有男22例,女14例;其年齡在20歲至85歲之間,平均年齡(33.7±8.6)歲;其病程在2天至10個月之間,平均病程(22.3±5.7)天。觀察組36例患者中有男20例,女16例;其年齡在22歲至83歲之間,平均年齡(32.9±8.3)歲;其病程在4天至10個月之間,平均病程(22.6±5.3)天。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圍手術期內,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對其進行并發癥護理、疼痛護理和健康宣教等。對觀察組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如下: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向其講解術后可能會出現的并發癥和應對的方法。在手術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在患者身體的受壓部位墊置軟墊,以保護其身體受壓部位的皮膚。在手術結束患者清醒后,護理人員指導其進行踝關節外翻、旋轉、跖趾關節旋轉、內翻等訓練,并協助其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踝關節和膝關節的主動伸屈訓練,以促進其下肢靜脈血液的循環[2]。護理人員對患者的骶尾部、足跟部等受壓部位進行按摩,以防止其發生受壓部位疼痛。在術后的第1天,患者疼痛的癥狀較為嚴重。護理人員使用冷敷、為其調整體位、抬高患肢和撫觸等方法對其進行護理,以緩解其疼痛的癥狀。對于疼痛癥狀較為劇烈的患者,護理人員遵醫囑使用阿片類止痛藥和非甾體抗炎藥對其進行治療,并為其播放舒緩、優美的音樂,刺激其大腦分泌內啡肽,以緩解其疼痛的癥狀[3]。
將患者疼痛癥狀的嚴重程度分為無痛、輕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無痛:患者的VAS評分為0分。輕度疼痛:患者的VAS評分為1~3分。中度疼痛:患者的VAS評分為4~6分。重度疼痛:患者的VAS評分為7~10分。總疼痛率=(輕度疼痛例數+中度疼痛例數+重度疼痛例數)/總例數×100%。
對本文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中疼痛癥狀分級為輕度疼痛的患者有11例(占30.6%),為中度疼痛的患者有8例(占22.2%),為無痛的患者有17例(占47.2%)。觀察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總疼痛率為52.8%(19/36)。對照組患者中疼痛癥狀分級為輕度疼痛的患者有16例(占44.5%),為中度疼痛的患者有12例(占33.3%),為重度疼痛的患者有4例(占11.1%),為無痛的患者有4例(占11.1%)。對照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總疼痛率為88.9%(32/36)。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總疼痛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癥狀分級的對比
接受手術治療的骨科疾病患者因術后疼痛常會出現恐懼、焦慮和治療依從性降低等情況,從而可影響其治療的效果。相關的研究資料表明,對接受手術治療的骨科疾病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可顯著緩解其術后疼痛的癥狀,促進其康復。在本次研究中,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采用有針對性護理模式對36例接受手術治療的骨科疾病患者進行護理,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總疼痛率為52.8%(19/36),對照組患者的總疼痛率為88.9%(32/36),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相關的研究結果一致[4]。綜上所述,對接受手術治療的骨科疾病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可顯著緩解其術后疼痛的癥狀。
[1]于鳳.急癥創傷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個體化護理效果評價[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5(7):71-72.
[2]胡煥嬋,楊煥珍,梁健芳,等.疼痛護理干預在緩解骨科患者術后疼痛中的應用效果[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4):96-97.
[3]李曉玲,張梅,劉彩蘭.綜合護理干預對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2(5):49-51.
[4]朱玉琴.創傷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影響因素評估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