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在張書雁眼中,鄉村是從一個又一個的菜市場開始的。四年前他關掉了運營14年的品牌策劃公司,開始行走鄉村,從當地的小菜場里尋找有特色的手工藝品和農產品。在走過200個村莊,拜訪了500多位鄉村手藝人之后,他用自然造物這個分享平臺,致力于手藝的再現、再造、再生,將傳統之美呈現給世人。
張書雁在杭州開的這家策劃公司一年可以賺幾千萬,但對他來說,賺錢只是個數字而已。其實他并不喜歡城市的生活,發展太快了,快得讓人喘不過氣。抽空他經常回溫州老家小居一陣,或者給自己一趟有氧呼吸的旅行。
小孩出生后,他想給孩子一些健康的食物來吃,卻發現城市里已經找不到健康干凈的食物了。在一個被食品安全裹脅的城市里,一有時間,他就帶著孩子和妻子,開著車離城而去。相比于景區的人山人海,他們尋到了另一個舒展身心的地方———偏遠的村落,在那里張書雁覺得菜有菜味、人有人味。
那些遺落在鄉野的手藝人,依然保持著原始的手作方式,為人們提供著淳樸而天然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張書雁記得小時候,爺爺和父親請一些篾匠、鐵匠或者是木匠到家里干活時,他們非常尊敬這些藝人,稱他們為師傅,至少下午三點鐘肯定給他們準備點心,這份東西在今天的城市里是斷然沒有的。到了這個劇變的時代,手藝人質樸、勤勞、誠信的生活方式走向沒落。張書雁覺得,他們對勞動的認識和氣質,也許這才是人本來應該有的活法兒。于是,他決定為這些手藝人尋回尊嚴,用一種更加符合當代人需求的方式,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并且給予農人和手藝人足夠的尊重和幫助,讓他們的價值得到體現。

農村的東西往往被認為是土貨,得不到市場的青睞,乏人問津。張書雁覺得農村的這些特色,只要經過設計再創造,就可以幫助它們打開市場。這個隱秘的愿望隨著時間悄悄地在他心底里潛滋暗長。2013年,他決定成立自然公社,免費為手藝人傳播、拍片、設計,把手藝人最土的東西做得最時尚。
當時,張書雁已經拿到了國外移民的申請,他決定放棄了,同時關閉了公司,剛開始他的員工以及家人都反對,為什么關了公司?張書雁說,因為我無法腳踏兩只船。
接下來的一年里,張書雁帶著攝像機跑了幾百個村莊,探尋菜場邊上一些當地特色的手工藝品和農產品,因為菜場是集聚很多小商小販的地方。同時招募和他志同道合的全國各大分社成員,把這些散落在村莊里的傳統文化和技藝記錄下來,慢慢集合起來就會形成一個數據庫。有了這些記錄以后,未來后輩也能看得到,也許過幾年你想拍都拍不到了,這些藝人們已經五六十歲、七八十歲了,所以目前叫搶救性記錄。第二階段是再造。農民打一把鋤頭才五十塊錢,張書雁讓他打成一個可以被使用甚至觀賞的器物五百塊錢,借助設計師的力量把各地區的原生態農產品、傳統文化、傳統手藝再設計再包裝,那農民獲得的回報以及自身的價值會倍增。第三階段是再生。把自然造物的作品融入淘寶、微信等渠道進行傳播和售賣,鏈接起城市和鄉村。
自然公社發展速度非常快,在張書雁的感召下,現在已經有三萬多的會員,他們中有藝術家、攝影師和設計師,也有教師、網店店主和資深媒體人,有些人的年薪甚至達到五六十萬,但是他們卻情愿放棄高薪來自然公社和張書雁一同創業、一同尋找。
浙江麗水市松陽縣的沿坑嶺頭村,生長著182株樹齡在三百年的野生柿子樹,當地人稱作“金棗柿”。這個將近400人的小山村里,幾乎每戶人家都會做一些柿干增加收入。每年的十月底,各家各戶都會采摘柿子風干,凌晨三點多就得起床,挑著兩擔沉甸甸的柿干,走上五個多小時到城里挨家挨戶兜售,有時候還得在城里住一個晚上才能賣完。
最早發現這個村莊的是麗水職業技術學院的美術老師李躍亮,小小的沿坑嶺頭村鑲嵌在海拔700多米的高山之腰,古樸而靜默。紅灰相間的屋瓦,泥木結構的老房,雜草叢生的籬笆,漸漸老去的山民……這片鄉土,仿佛已被時光遺忘。一個夏天,他來到這兒寫生,忘乎所以地用畫筆記錄著沿坑嶺頭村的風景。
但沒想到的是,此時的村莊已走在消失的邊緣。2013年夏,整整一個多月時間,村委會主任葉慶春一門心思忙著一件事:聽取村民意見,聯系縣鄉有關部門,目的是推進整村搬遷。對此,縣里已基本同意,只待確定搬遷地址,沿坑嶺頭“原地拆、異地建”即將開始。

李躍亮著急了,立即找到了張書雁,讓自然公社的團隊來拯救古村。張書雁發現“金棗柿”后,帶回城市給朋友品嘗,獲得了一致的好評。于是他心中有了主意,自然公社專門為金棗柿成立了一個16人的團隊,他們走訪農戶,用20天時間對金棗柿進行溯源、創意和推廣,公社的成員通過紀錄片的方式,非常詳盡地介紹了金棗柿的生長環境、制作過程以及當地的人文風俗,將金棗柿以善果之名推向市場。僅僅25天,幾千盒善果就銷售一空。
菜市場上賣6塊錢一斤的野生柿子干,在經過加工和包裝設計之后成為68塊錢的禮品裝。雅致的禮盒里包含了最初的味道,而收益也直接改善了農戶的生活。
后面的故事是讓張書雁也沒有想到的,李躍亮在自然公社思路的啟發下,利用當地風景的優勢,組織畫家來寫生,沿坑嶺頭村變成了藝術家的寫生基地。來的人多了,就要有住的地方,而后家家戶戶發展民宿旅游。高山上,夜晚路燈亮起,無線網絡全覆蓋。秋天時,村民們摘下紅彤彤的柿子,懸掛在屋檐下,把造型獨特的南瓜,放置在客房的窗臺。主動打掃房前屋后,不留衛生死角。就連與客人說話,語氣語調都開始變化了。兩年來,沿坑嶺頭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張書雁又建議村莊挖掘鄉土文化和遺存。62歲的葉關漢,因為會做手工牛皮鼓,成了他重點包裝推介的對象。現在,老人接到的訂單數量翻了幾倍。
2014年,沿坑嶺頭村獲評“中國傳統古村落”。村里開了一次村民大會,大家共同商議,決定了三件重要的事情:一、全村老房子一幢不拆,嚴格保護;二、動員更多人回鄉創業;三、做村莊規劃,想方設法讓村子更漂亮。
張書雁的發現之旅仍在繼續,蒼南的古桑柚、侗族的草木染手帕、黟縣的青竹刀都是過去一年里發掘再創造的成果,他把這些成果包裝成一個“粗茶淡飯”的禮盒。彩色水印拓在肌理分明的涇縣宣紙之上,打開后一件件翻看,時間仿佛就這樣慢了下來。
“梁上茶”是浙南古村里農民自己喝的茶,有存了十幾年的,放置在梁上,想喝時就拿下來倒出來一些。并不是那么精致的茶葉,經過沉淀有了歲月的味道;“山里的時光”是一包高山農家紅薯干,金黃的,甜蜜的,口感像極了小時候奶奶塞到嘴里的吃食……
張書雁和團隊還設計了一個“木拓如意盒”,盒中自有一番妙趣。“靛藍方巾”的技術來自黔東南的植物染,甚至連縫邊的技術都來自非遺“蕭山花邊”的傳人。輕撫方巾,柔軟厚實,樸素純粹。還有題為《造物志》的一本冊子,封面立言“莫忘初心,真我之堅持”,一篇篇文章記錄了自然造物公社這幾年來踏訪的古村、尋訪的傳人、交往的摯友,更有這一路的同行者和心跡斑斑。最后一張年畫則讓人忍俊不禁。八仙外形憨態可掬,感覺是自然造物工作室集體完成,每個人把自己這一年來的辛勞化作年畫中神仙們的開懷一笑。
張書雁似乎不喜歡把自然公社挖掘生產出來的產品叫“商品”,而是將之視為“藝術”,“藝術在古代只是一種生活方式,自然公社只是想傳播一些生活方式而已。”上線僅三年的自然造物,2016年營業額做到了幾百萬元,2017年張書雁給公社定的目標是兩千萬元。
除了改變很多個村莊的生活,張書雁依然沒忘初衷,他自費拍攝了《守藝人生》系列微電影,向造物者致敬,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同時在多所高校發展社團會員,發起了“我愛我家鄉”薪火踐行計劃,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回到自己的家鄉,尋找家鄉美好的人、事、物,跟著手藝人一起創作、傳承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