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華
說到中國歷史上杰出的君主,一般都離不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和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但按照《大宋真天子,一代仁君趙匡胤》這本書里的說法,任何一個王朝,任何一個帝王,都只不過是替歷史當班,他們都是中國歷史的值日生。讀《大宋真天子》這本書,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宋太祖是一個優秀的值日生,一個喜歡設計制度,并且把制度落實得很好、富有開拓精神的優等生。
宋太祖登基伊始就通過中央政府收回最終審判權的形式加強了對全國司法的管理。在提高行政效率方面,宋太祖也作出了自己的嘗試。減少行政指令的疏失,使上下通情,創造了“輪對”制度:以五天為周期,朝廷百官都要直接向皇帝單獨面奏相關事宜。直陳朝廷得失,上奏天下急務,如實匯報地方百姓生活困苦情況、冤假錯案情況。所上奏折一定要直書其事,不必東征西引,左拉右扯。如果真有緊急情況,事關重大,可以打破五天一個周期規則,隨時可以直接向皇帝匯報。宋太祖確立的這種制度,后來成了宋朝各代皇帝聽政的慣例,直到宋朝末年,這種制度一直都在延續,從來沒有間斷。
宋太祖開創了文官政治制度。宋太祖從登基開始,相繼把軍隊調動權和使用權,地方州府的用人權、行政權、財政權和案件審斷權,全部收歸了朝廷。晚唐以來藩鎮跋扈、節度使任意妄為的狼藉局面,至此宣告全部結束。宋太祖只用了短短四年多一點的時間。以此為契機,宋太祖還一鼓作氣,開創了中國文官政治制度的先河,當時上至宰相,下至知州、通判、轉運使、提刑等官員,逐漸都由文人士大夫擔任。文官政治是大宋朝貢獻給后世中國、東亞社會乃至人類文明的“偉大作品”。這部“作品”至今還在發揮相當有效的功用。無論是今天的中國、日本、韓國還是新加坡,文官政治都還是行之有效的政治和行政運作的基本模式。從管理國家的角度來看,文官政治的確是最符合國家管理目標的體系建制,它避免了很多任意妄為現象的反復發生。五代十國的教訓對于每一個學過中國歷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同時放眼現在的世界,非洲的許多國家政局不穩,亞洲泰國、緬甸的軍政權把持朝政,都是“現實版”的教訓。

宋太祖重視讀書人。現在流行“穿越”,很多知識分子想穿越到“宋朝”去的可能占到大多數。不說別的,宋太祖留下“任宰相當用讀書人”和“不得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人”的鐵律就是留給讀書人的“丹書鐵券”。我們都知道,科舉制度是從隋朝開始,在唐朝發揚光大的。但是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到了唐朝科舉事業已經大功告成,實際上離“公開、公平、公正”還差距很大。從考試內容上看,唐朝的科舉對考生治理國家的能力和理解經典的能力重視不足,主要強調詩賦的寫作水平,不容易得到真正的有用之才;從考生的來源來看,唐代的舉子也叫舉人,就是被推選參加由禮部主持的中央一級科舉考試的候選人,其中的絕大多數,都還是通過“公薦”的方式產生的。所謂的“公薦”,其實都是由社會名流和達官顯貴們來書寫,普通人沒有資格,貧寒子弟要想脫穎而出,難度極大。面對這種弊端,宋太祖果斷改革了科舉考試,他在乾德元年(963年)9月,下詔給禮部主持科舉的官員:“從今以后,禁絕公薦。違者嚴懲不貸。”這可不是一道簡單的行政命令,太祖一聲令下,革除了從隋朝開始僅四百年的科舉弊端,真正實現了我們通常所說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另外,為了確保考試過程的公正性,宋太祖還開創了意在杜絕徇私舞弊的“別頭試”(主考官的子弟、親戚參加考試另立考場,另派考官),將有著復試意味的“殿試”制度化,使得宋朝成為知識分子真正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