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璐
摘 要:在大學校園里,輔導員是學生大學生涯接觸最密切的人,也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高職院校輔導員扮演的是政治上的引導者、思想上的教育者、行政上的管理者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傳播者等多重角色。
關鍵詞:高職院;校輔導員;角色定位
高校輔導員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線的組織者和教育者,對學生在校期間德育體全面發展的有著特殊作用。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的特點,對高校輔導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從三個方面轉變觀念,創新工作方法,進而做好本職工作。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
高職院校招生考試制度較為靈活,所以導致生源多樣,要么文化基礎較好,但是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起點弱;要么是文化基礎薄弱,專業技能素質較好。因此,高職院校面對的是生源素質結構復雜、水平參差不齊的群體。
他們同普通高校學生一樣具備健全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積極向上的態度,但自身肯定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自控能力差,惰性大。有的班級凝聚力不強,總體學習氛圍差;學生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現象較多。而有的學生上課要么睡覺,要么玩手機,做與課堂不相干的事。甚至有的學生,從來不把學校的校紀校規放在心中,對老師也不尊重。
近年來單獨招生班級增加,大部分學生文化基礎薄弱,為了應付而讀書,沒有學習主動性。加上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不好,更加沒有學習的壓力和動力。多數學生對待專業課僅僅為了應付一門功課考試不掛科,很少為自己的前途著想。
二、如何當好高職院校輔導員
輔導員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線的組織者和教育者,伴隨大學生活的各個階段,與學生接觸多,交流多,輔導員表現出來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對大學生具有強烈的示范性,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輔導員優良的道德品質、優雅的言行舉止會對學生產生正面的、積極的影響;反之,則會對他們產生負面的、消極的影響。所以輔導員要端正品德言行,遵守法律法規,強化社會責任感,以自身最佳的師德境界、師德規范和師德行為,以強大的人格力量,積極地影響和教育學生,帶著感情去做學生工作,才能更好地做好學生管理工作。
面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輔導員更應該有針對性的進行工作。首先應具有奉獻意識,做好師德表率。奉獻是人類所尊崇的高尚品質。“為人師表,樂于奉獻”是每一位為師者所應具有的觀念意識,更應是每一位高職院校輔導員的真實寫照。作為一名輔導員,思想上要有愛崗敬業,專心致力于教育事業,時刻保持為教育事業奉獻終身的理念;行為上要為人師表,不怕苦,不怕累,具有奉獻精神。要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做學生的道德表率。其次在工作方法上,應轉變觀念,創新工作方法,現在信息化時代,不在局限于單一的交流模式,也應從QQ,微薄,微信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關注。學生剛進校園時,踏入陌生的環境,短時間不能適應新環境,他們會感到孤獨、寂寞,這時候宿舍成了他們心靈的依靠,利用宿舍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忽視。一方面作為輔導員應該深入學生宿舍,加強與同學們的交流,通過學生干部,寢室長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發現苗頭和動向時,多主動溝通,幫助他們及時解決問題。建立一種信任與相互尊重,平衡師生與朋友關系,達到更好地教育引導。
大學生正處在一個思想極易波動的關鍵時期,面對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容易迷失人生的方向,產生過激的行為。而談心是發現問題,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的主要途徑,它通過和學生進行語言和情感的交流達到思想上的共鳴。談心還必須把握好尺度,否則會是得其反。我們就必須充實自我,研究他們的想法,在談心時候能夠做到有理有據;我們要將心比心,做好一個傾聽者,盡量為學生解決困難。在細節問題上進行合情合理的剖析引導,要循循善誘,不斷啟發學生的思想,對學生做好正確的思想疏導。
三、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新形勢下的教育對教育工作者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方面,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要做好高職院校的輔導員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1)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追求新知識。輔導員涉及的學生專業分布廣,不僅需要廣博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多學科的專業知識,掌握的知識越豐富,知識結構越合理,就越能觀察和發現新問題,越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時要及時掌握現代化教育教學技術和手段,并把它們運用到自己的學生管理工作中。
(2)輔導員要同學生創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在新的時期、新的形勢下,高職院校輔導員既面臨著挑戰,又面臨著新的機遇。只有培養創新意識和不斷提高創新能力,輔導員才能與時代共同進步,才能有新的突破。輔導員必須熟悉工作環境,了解不同的工作對象,接觸新的事物,拓展自身的知識領域,勤于思考,運用創造性的思維獲取新知,使自己的思想觀念跟上時代的步伐,把握新時代大學生的新特點,跳出思維定勢的條條框框,認真研究分析大學生富有時代特征的新的想法、新的行為、新的習慣、新的興趣,在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上進行改革創新。
總的來說,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必須轉變單純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堅持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理念,要具有傳承精神,從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角度考慮問題,工作方式更具針對性、更個體化,更好地滿足高職學生的合理需求,創造更好的條件,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好堅實的后盾。
參考文獻
[1] 李家鵬. 論促進高校青年教師成長的策略 [J]. 江蘇高教,2008,[1].
[2] 袁本新,王麗榮,等.人本德育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3]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Z],200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