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天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當我看到樊建國的國畫條屏時想起了唐代畫家張璪的這句話,意思是說藝術創作來源于對大自然的師法,但自然美并不能夠自動地成為藝術的美,必須遵循藝術家內心的情思和構造。
樊建國的畫貴雅秀麗,有著自然的真實感,多短線條輔以皴擦,連環畫和《芥子園畫譜》味道極其濃重。
由此,便讓我想起少年時學畫的經歷。那時候農村經濟比較貧乏,根本見不到繪畫技法之類的書,但連環畫卻很多,由于我有些喜歡繪畫,便對著連環畫描摹,畫出的圖常得到親人和朋友們的贊譽,幼小的心靈也就自生歡喜心。看了樊建國的簡介,才知道他跟我一樣,曾癡迷于連環畫,對圖描摹。可能他的癡迷度比我強,描摹得極多,且得法,以至于現在從他的畫中都能看出連環畫的影子——清秀而真實,又有著故事的意境。實質上,連環畫曾影響過一代畫家,改革開放前后的七八十年代,連環畫的普及和在鄉村的文化傳播,使得當時啟蒙學畫的人幾乎無法逃避,美麗的圖畫和文字內容吸引著幼小的心靈。臨摹最好的方法就是將連環畫當成學習技法的藍本,連環畫中山水、人物、動物、靜物均有,比較全面,且技法多樣,臨摹可以達成訓練的目的。
《芥子園畫譜》是國畫啟蒙學習的最好藍本,曾影響過中國無數的大畫家,譬如齊白石、潘天壽、黃賓虹、傅抱石等,都是以臨摹它來走上畫壇,成為名家。可以說這本畫譜是中國較早集中展現繪畫技法的匯編本,作者并非一人,而是沈心友、王概、王蓍、王臬四人,后來又由清末畫家巢勛增編第四集人物畫譜,他們臨摹古人之畫,都能臨摹得惟妙惟肖,如同真跡。

《云中勝景圖》樊建國/作

《一川秀色挽清流》樊建國/作
我觀樊建國的條屏,《一川秀色挽清流》《玄中勝景圖》《層巒疊翠藏古寺》都深受《芥子園畫譜》影響,清秀貴雅,山石、樹木似乎都可以找到畫譜的影子。可見樊建國先生對《芥子園畫譜》是下過苦功的,以致影響他一生的畫作。以他本人的說法,他說學習《芥子園畫譜》從未間斷,孜孜不倦,樂此不疲。由此,也就難怪他的畫作中透著極強的畫譜氣息,讓人熟悉而又感陌生,熟悉的是畫作的清秀貴雅,陌生的是自然真實,讓人有種身臨其境、步入畫中之感。天地萬物起于自然,“外師造化”,心悟而得高境。
實質上,樊建國國畫的真實與他深厚的西畫功底分不開。因為他曾于太原理工大學美術學院深造,受教于吳德文、譚興渠、陸賢能、梁志濤等先生,遍習各種技法,油畫更是突出,作品《今昔之感》曾參展山西省首屆油畫人物展,《遠方的夢》參展山西省中部雙年展,可見他的油畫功底之深。在現代繪畫中,油畫尤其重在寫實,刻畫越細膩越真實。真實的細節刻畫幾乎代表了西畫的審美特征,換句話說,就是西畫重形似,中國畫則重神似,力求在似與不似之間表達超脫物象的神韻,讓人在意境上領略繪畫者的高超技法及胸中塊壘。畫油畫必以素描為底子。當代畫家幾乎沒有不畫素描的,在畫素描的同時,掌握物體明暗向背、體積容量、焦點透視等表現方法。樊建國以扎實的素描和油畫功底應用于國畫創作上,可說是一種創新,是一種表達胸中塊壘的手段。在他的畫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遠近虛實、陰陽向背、體積等的油畫表現技法,甚至還有光源來向的感覺。山石陰面暗且皴紋多,樹干樹葉也因皴擦點染借助水彩渲染技法而不同。西畫實而真,國畫虛而神似,他把中西技法結合起來了,故畫面感給人的是更多的寫實;貴雅卻是中國畫虛的表現,即詩意的神似表達。中國書畫,神似第一,樊建國領悟不淺,而且具有極高的繪畫天分。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傳·胡曾》中說:“曾天分高爽,意度不凡,視人間富貴,亦悠悠。”樊的天分正應了這句話,意度不凡,把畫的貴雅真實,兼收并蓄,而顯富貴清慶,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他把中西合璧了,利用油畫的寫實和中國畫的意境表達結合了起來,從
《層巒迭翠藏古寺》
樊建國/作而成就了畫作的誕生。
總的來說,樊建國的國畫山水就是寫實,多以短促的線條加以暈染而成。但是,這個寫實的精彩是與他吃苦耐勞大量寫生分不開的,畫油畫的一項基礎訓練就是寫生,包括素描、水彩等西方繪畫技法都離不開寫生,現在的大中專美術院校也把寫生作為訓練學生掌握造型的一種重要授課方法,讓學生在寫生中得到更多體會,進而掌握造型能力。樊建國一邊創作,一邊又擔任學校的美術老師,從事美術教學。2006年,他還創辦了琢玉畫室,這樣,他單獨或是帶領弟子們寫生的時間就更多了。師從自然,賦草木以生命,賦山水以情懷,從自然中汲取靈感,獲得源源不盡的藝術之魂,創作出形神兼備又典雅華貴的作品。
接下來,就得談談他畫作的透視。從《一川秀色挽清流》《玄中勝景圖》《層巒迭翠藏古寺》三條屏中,我看到他的畫作更接近于西畫的焦點透視,這也許是由于他畫油畫的影響,導致在畫作中不自主地應用焦點透視畫技法,也正因為此技法才使他的畫作更多感受到光源來向,顯得春光明媚、秋高氣爽、典雅富貴、景秀山明。無論是中國畫技法,還是西方畫技法,有用就是好技法,中西合璧,“洋為中用”,把兩種技法糅合,融會貫通,表達中國傳統文化也是一種極好的創造。

樊建國簡介:
樊建國,山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油畫學會會員,1960年3月出生于山西省文水縣北徐村,自幼酷愛繪畫,從早期臨摹連環畫開始,到后來臨習《芥子園畫譜》,從未間斷,可謂孜孜不倦、樂此不疲。
1987年考入現太原理工大學美術學院深造,受教于吳德文先生、譚興渠先生、陸賢能先生、梁志濤先生。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大大提高了對于美學藝術的認識,積累了豐富多樣的繪畫技法,無論在國畫還是西畫上都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高。畢業后一直從事美術教學,并于2006年創辦琢玉畫室,為全國各大高等院校輸送了眾多優秀學子,使他們能夠在大學的藝術殿堂里深造學習,提高藝術水平,服務社會。十余年來筆耕不輟,教中學,學中教,深入研究繪畫理論,探索繪畫技巧,在國畫、油畫等各方面都小有成就。
教學之余,不忘創作。多幅作品入選全省乃至全國的美術展覽,作品國畫《瑞雪》參加全國師生書畫展并獲獎,油畫《今昔之感》參展山西省首屆油畫人物展,國畫《童心》、油畫《遠方的夢》參展山西省中部雙年展。
個人畫風,崇尚寫實,注重形式美的表現,通過嚴謹的造形,努力捕捉人物、花鳥之神態,使作品達到形神兼備、雅俗共賞。風景山水畫,力求通過寫生,觀察大自然絢麗多彩的美麗景色,賦草木以生命,賦山水以情懷,使觀者賞心悅目,同時又不失藝術品的典雅華貴。作品一經推出,便受到廣大觀者的認可和喜愛,有近百幅作品遠銷北京、上海、廣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并被全國各地收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