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進忠
(融安縣人民醫院,廣西 柳州 545400)
心力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的危急重癥。陳進翠等[1]的研究表明,當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發生變化時,其血流動力學指標最早發生變化,故臨床醫師可通過監測其血流動力學指標對其病情做出及時準確的判斷。PICCO(經脈搏指示連續心輸出量)是指根據人體肺溫度稀釋技術及動脈脈搏曲線面積分析技術所計算出的連續心輸出量。李玉玲等[2]的研究表明,根據PICCO的監測結果判斷心力衰竭患者體內的液體容量,并對其進行容量管理,可為其后續的容量復蘇(液體治療)提供參考。為了進一步探討PICCO監測在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筆者對在融安縣人民醫院ICU的32例心力衰竭患者在PICCO監測的指導下進行容量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在融安縣人民醫院ICU的64例心力衰竭患者。將這64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的32例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12例;其年齡為20~70歲,平均年齡為(57.9±10.4)歲。在觀察組的32例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11例;其年齡為20~75歲,平均年齡為(59.6±8.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可進行比較。
為兩組患者均留置上腔靜脈導管,并對其進行容量復蘇。對對照組患者在經上腔靜脈置管監測的指導下進行容量管理。具體的方法是:1)通過上腔靜脈導管采集患者的血液標本。然后,對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進行監測。2)使用心臟超聲儀對患者的LVEF(左室射血分數)、LVES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D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和ES(左室短軸縮短率)等心功能指標進行監測。3)記錄患者每天的液體出入量。對觀察組患者在PICCCO監測的指導下進行容量管理。具體的方法是:1)在患者鎖骨下的上腔靜脈留置中心靜脈導管,并在其股動脈留置動脈壓力導管。將患者的中心靜脈導管和動脈壓力導管與PICCO容量監測儀相連接。經患者的中心靜脈導管快速推注15mL的冰凍生理鹽水,觀察并記錄其PICCO的波形、CO(心輸出量)、CI(心臟指數)、ITBVI(血管容量)、EVLWI(血管外肺水含量指數)等血流動力學指標。2)使用心臟超聲儀對患者的LVEF、LVESd和LVEDd等心功能指標進行監測。3)根據患者的監測結果,控制其液體的輸注量。必要時可為患者使用利尿劑進行治療,以維持其體內液體的負平衡。
觀察兩組患者容量管理的效果、血漿腦鈉肽的水平及其心功能的各項指標。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8.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CO和CI均更低,其ITBVI和和EVLWI均更高,其日均液體出入量更多(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容量管理效果的比較(±s )

表1 兩組患者容量管理效果的比較(±s )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指標 觀察組 對照組CO(L/min) 3.51±0.42* 4.71±0.40 CI(L/min) 3.40±0.38* 4.71±0.51 ITBVI(L/m2) 1.02±0.11* 0.70±0.10 EVLWI(mL/kg) 7.91±0.81* 5.52±0.36日均液體出入量(mL) -805.5±31.7* -1368.5±95.8
進行容量復蘇前,對照組患者血漿腦鈉肽的平均水平為(4998.5±95.3)pg/mL,觀察組患者血漿腦鈉肽的平均水平為(5012.6±91.4)pg/mL,二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進行容量復蘇后,對照組患者血漿腦鈉肽的平均水平為(3365.2±78.5)pg/mL,觀察組患者血漿腦鈉肽的平均水平為(1496.3±65.8)pg/mL。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血漿腦鈉肽的水平更低(P<0.05)。
進行容量復蘇前,兩組患者的LVEF值、LVEDd值和LVESd值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進行容量復蘇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LVEF值更高,其LVEDd值和LVESd值均更低(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各項指標的比較(±s )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各項指標的比較(±s )
注:*與進行容量復蘇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LVEF(%) LVEDd(mm)LVESd(mm)觀察組 進行容量復蘇前進行容量復蘇后58.65±2.75 52.19±1.38*59.63±2.84 45.13±1.02*#對照組 進行容量復蘇前進行容量復蘇后33.07±1.35 48.51±1.67*#49.25±2.24 37.56±1.52*#33.42±1.36 39.12±1.57*49.30±2.36 42.08±1.42*
心力衰竭是一種多器官功能衰竭性疾病。容量復蘇是指通過改善患者的血液動力學狀態來維持其器官的血液灌注和組織功能循環的一種治療方法[3]。容量復蘇是臨床上對危急重癥患者進行治療的關鍵手段。因此,為了提高對患者進行容量復蘇的效果,應加強對其進行容量管理,以免患者因容量過少而發生組織灌溉不足、重要器官功能紊亂的情況,或因容量過多而使患者出現心肺衰竭、腦水腫等癥狀。林彩霞等[4]的研究表明,PICCO監測技術可準確、及時、連續性反映出危急重癥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狀態,為其進行容量復蘇及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提供量化指標,避免出現為其盲目補液的情況。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CO和CI均更低,其ITBVI和EVLWI均更高,其日均液體出入量更多;其血漿腦鈉肽的水平更低;其LVEF更高,其LVESd和LVEDd均更低。這說明,在PICCO監測的指導下對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容量管理的效果顯著,可準確可靠地為其進行容量復蘇及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提供量化指標,有利于改善其心肺功能。在PICCO監測的指導下對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容量管理具有以下優勢:1)可清除患者體內過多的水分,緩解其肺間質水腫的狀態,減少其心臟的前負荷,改善其心功能。2)可減少患者肺泡氧通過肺泡彌散入肺毛細血管內的距離,增強其體內的氧分壓及氧和作用。PICCO監測的操作方法簡單方便,可為容量管理提供準確的參考數據,避免盲目進行補液及利尿治療。
綜上所述,在PICCO監測的指導下對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容量管理的效果顯著,有利于改善其心肺功能。
[1]陳進翠,方敏,方志成.PICCO指導下強化液體管理治療急性左心衰的臨床研究[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3,22(3):269-272.
[2]李玉玲,申晨,劉桂蘭,等.PICCO監測急性心衰患者的臨床應用和護理[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6,34(3):223-224.
[3]蔡云,王雄雄,呂志剛,等.PICCO 監測對指導危急重癥患者容量管理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 11-13.
[4]林彩霞,毛雅琴,梁皎.應用PICCO對多發傷患者的臨床監測及護理[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0,10(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