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錫華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一三醫院,浙江 寧波 315040)
踝關節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作為人體的負重關節,踝關節在發生骨折后往往會損傷周圍的韌帶,從而易導致患者出現踝關節脫位、下脛腓骨聯合分離等情況。臨床研究表明,踝關節骨折患者一旦發生下脛腓骨聯合分離,就會破壞其踝關節的正常解剖結構,致使其踝關節的穩定性下降,從而可嚴重影響其踝關節的功能[1]。另外,下脛腓骨聯合分離也會增加踝關節骨折患者的手術難度。在本研究中,筆者主要探討對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骨聯合分離的患者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間解放軍第一一三醫院收治的68例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骨聯合分離的患者。其中,排除患有踝關節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排除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及病歷資料缺失的患者。將這68例患者隨機分為短肌腱移位術組(D組,n=34)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Q組,n=34)。在D組患者中,有女性患者14例(占41.18%),男性患者20例(占58.82%);其最小年齡為19歲,最大年齡為73歲,平均年齡為(45.6±3.2)歲;其中,有左踝關節骨折患者16例(占47.06%),右踝關節骨折患者18例(占52.94%);有因扭傷導致骨折的患者20例(占58.82%),因砸傷導致骨折的患者9例(占26.47%),因發生交通事故導致骨折的患者5例(占14.71%)。在Q組患者中,有女性患者13例(占38.24%),男性患者21例(占61.76%);其最小年齡為20歲,最大年齡為72歲,平均年齡為(45.4±3.3)歲;其中,有左踝關節骨折患者15例(占44.12%),右踝關節骨折患者19例(占55.88%);有因扭傷導致骨折的患者19例(占55.88%),因砸傷導致骨折的患者9例(占26.47%),因發生交通事故導致骨折的患者6例(占17.65%)。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Q組患者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協助其取仰臥位。在患者患側腳踝的內踝處做一個弧形切口,在其跟腱的外側做一個小切口。清除患者骨折端的淤血和受損的軟組織,對其骨折端進行復位。復位成功后,用皮質骨螺釘分別對其內踝骨和外踝骨進行固定。在對其內踝骨進行固定時應注意觀察其骨折的斷面是否有軟組織,若有軟組織,應先將軟組織清除后再進行固定。然后用皮質骨螺釘對其分離的脛骨和腓骨進行固定[2]。最后用生理鹽水沖洗患者的術區,縫合其手術切口。對D組患者進行短肌腱移位術和閉合復位外固定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協助其取仰臥位。在患者腓骨短肌腱的近端截取其外側的半肌腱,在其腓骨的前后緣之間設立骨隧道。在絲線的輔助下,對其腓骨的短肌腱進行編織處理,然后對其短肌腱周圍的軟組織進行縫合,重建其脛腓韌帶。之后在X線機的透視下對患者的骨折端進行手法復位。復位成功后,用石膏對其骨折端進行固定。
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經治療,患者踝關節的背伸和拓屈功能明顯恢復,對其踝關節進行X線檢查顯示其踝穴的結構恢復正常。有效:經治療,患者踝關節的背伸和拓屈功能有所改善,對其踝關節進行X線檢查顯示其踝穴的結構存在輕度的外移。無效:經治療,患者踝關節的背伸和拓屈功能未得到改善,對其踝關節進行X線檢查顯示其踝穴的結構存在中重度的外移。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和骨折愈合的時間[3]。
用SPSS22.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Q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D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Q組患者骨折愈合的時間短于D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的比較(±s )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的比較(±s )
注:*與D組相比,P<0.05;#與D組相比,P>0.05。
分組 例數 手術持續的時間(min) 骨折愈合的時間(d)D 組 34 78.88±4.20 80.30±5.77 Q 組 34 79.77±4.44# 61.22±5.22*
踝關節骨折是骨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下脛腓骨聯合分離是踝關節骨折患者常見的癥狀之一[4]。臨床研究表明,踝關節骨折患者一旦發生下脛腓骨聯合分離,就會破壞其踝關節的正常解剖結構,導致其踝關節的穩定性下降,從而可嚴重影響其踝關節的功能。因此,臨床上應及時對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骨聯合分離的患者進行治療,以改善其踝關節的功能。在本研究中,筆者對34例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骨聯合分離的患者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治療的總有效率高達94.12%。這與曹豹林等[5]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骨聯合分離的患者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能顯著改善其踝關節的功能,縮短其骨折愈合的時間。
[1]孫寶慧.手術治療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損傷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10):59-60.
[2]李文朝.手術治療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損傷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3):96-97.
[3]張曉文,郭肖峰,馬茍平,等.下脛腓聯合螺釘治療下脛腓韌帶聯合損傷的臨床觀察[J].2009,22(11):827-829.
[4]李文朝.手術治療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損傷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3):96-97.
[5]曹豹林,薛鵬飛.手術治療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損傷的治療效果[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6,32(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