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慶
(山東省鄄城縣第二人民醫院骨外科,山東 鄄城 274600)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科疾病。老年人是該病的高發群體。臨床研究表明,該病的發生主要與患者患有骨質疏松癥有關[1-2]。該病患者可出現患肢疼痛、腫脹及活動受限等癥狀[3]。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療法治療該病。但不少患者在術后易出現肢體縮短、切口感染、髖關節內翻等并發癥,從而可嚴重影響其康復。因此,臨床上應選擇一種安全、有效的術式治療該病,以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本文主要研究對嚴重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效果及安全性。
將92例嚴重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納入本研究。這92例患者均為山東省鄄城縣第二人民醫院骨外科在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間收治的患者。其中,排除有股骨轉子間骨折史、不具有進行手術治療的指征、病歷資料不全及患有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將這92例患者隨機分為髓內釘內固定術組(S組,n=46)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組(R組,n=46)。在S組患者中,女性患者有19例(占41.30%),男性患者有27例(占58.70%);其年齡為65~83歲,平均年齡為(72.25±2.09)歲;其中,因從高空墜落導致骨折的患者有2例(占4.35%),因發生交通事故導致骨折的患者有10例(占21.74%),因摔倒導致骨折的患者有34例(占73.91%)。在R組患者中,女性患者有20例(占43.78%),男性患者有26例(占56.52%);其年齡為62~81歲,平均年齡為(71.78±2.11)歲;其中,因從高空墜落導致骨折的患者有4例(占8.70%),因發生交通事故導致骨折的患者有11例(占23.91%),因摔倒導致骨折的患者有31例(占67.39%)。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S組患者進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內固定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在X線機的透視下對其骨折部位進行手法復位。復位成功后,在其股骨大轉子上方的外側做一個縱向切口,分離其臀中肌。在患者股骨大轉子的頂端或偏外側的位置鉆入導針,對其進行擴髓處理。將主釘沿著導針的方向插入患者的髓腔中,調整進針的角度和深度。借助體外瞄準器將螺旋刀片打入其骨折部位的近端,鎖定螺旋刀片。在患者骨折部位的遠端置入鎖定螺釘,將主釘鎖定。對R組患者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在其患肢髖關節的后外側做一個切口,逐層切開其臀外肌與髖關節囊,直至能夠看見其大小轉子的骨折線與股骨頸。取出患者的股骨頭,對其患肢股骨近端的髓腔進行修整,對其大小轉子的碎骨塊進行復位和固定。將骨水泥填入其髓腔內,插入人工假體,使假體的頸托與其股骨頸相接觸。對人工假體的活動性和穩定性進行檢查,待檢查的結果令人滿意后,逐層縫合其手術切口。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包括術中的出血量、手術持續的時間和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及術后發生并發癥(如髖關節內翻、肢體縮短、切口感染等)的情況。術后3個月,用自制的《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評價兩組患者髖關節的功能。此量表的分值為0~1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髖關節的功能越佳。
用SPSS21.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R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短于S組患者(P<0.05)。S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于R組患者,其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短于R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s )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s )
組別 術中的出血量(ml)手術持續的時間(min)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d)S 組(n=46) 418.12±85.06 97.85±19.60 4.20±1.14 R 組(n=46) 498.56±98.42 80.35±15.20 12.64±2.45 t值 4.1940 4.7853 21.1835 P值 <0.05 <0.05 <0.05
R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S組患者(P<0.05)。詳見表 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情況
術后3個月,R組患者髖關節功能的平均評分為(9.25±1.23)分,S組患者髖關節功能的平均評分為(7.63±1.08)分,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該病。但不少患者在術后易出現骨不連、釘頭切出、髖關節內翻等并發癥,從而可嚴重影響其術后恢復[4-6]。因此,臨床上應選擇一種更為安全、有效的術式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以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在本研究中,筆者對46例嚴重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僅為2.17%。對該病患者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術中通過用骨水泥對其假體的空隙進行填充,能增加其人工假體的穩定性,從而可降低其骨不連、髖關節內翻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其髖關節的功能[7-8]。
綜上所述,對嚴重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縮短其手術持續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其髖關節的功能。
[1]陳述祥,劉彥,陳麗君.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不同治療方法的評價[J].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學版),2014,35(2):177-181.
[2]劉強.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2014,34(1):92-95.
[3]葉凱山,王栓科.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15,18(2):191-193.
[4]郝偉,王新,周路綱,等.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不同治療方法對比研究[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4,31(6):1362-1364.
[5]陳興華,劉濤,黃珍谷.長、短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股骨轉子間骨折的對比[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4):595-600.
[6]林楊景,李杰,林炎水,等.InterTAN、PFNA和DHS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比較[J].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學版),2014,35(3):294-298.
[7]左進步,余磊,梁宏偉,等.釘板固定、髓內固定及人工股骨頭置換修復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選擇與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17):2711-2718.
[8]姚紹平,孫先潤,李維朝,等.不穩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人工股骨頭置換和股骨近端髓內釘內固定療效分析[J].創傷外科雜志,2015,17(2):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