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敬
(河北省河間市人民醫院,河北 河間 062450)
子宮肌瘤是婦科臨床上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此類腫瘤主要是由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所致。臨床上對進行藥物治療無效的子宮肌瘤患者通常實施手術治療。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日益成熟,腹腔鏡下子宮全切除術成為臨床上治療子宮肌瘤的常用術式之一[1]。但是,腹腔鏡下子宮全切除術具有手術視野暴露困難、操作難度大、術中止血難等特點[2]。為了探討用腹腔鏡下子宮全切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及安全性,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某醫院收治的90例子宮肌瘤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經術前超聲檢查被確診為子宮肌瘤。這些患者均有婚育史,其均無再次生育的要求。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患有惡性宮體病變、宮頸病變和子宮內膜病變;2)進行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的結果出現異常、子宮肌瘤內的血流豐富、存在附件病變[3]。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進行藥物治療無法有效地改善其臨床癥狀;2)知曉本次研究的內容,并簽署了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L組和LS組。L組患者的年齡為43~68歲,其平均年齡為(52.2±3.5)歲;LS組患者的年齡為42~68歲,其平均年齡為(51.6±3.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L組患者進行開腹子宮全切除術。具體的手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連續硬膜外阻滯麻醉,讓其取仰臥位。在患者的下腹部做一個切口,逐層切開此處的皮膚組織,直達其腹腔。排開腸管及周圍的組織后,將術野充分地暴露出來。仔細地觀察患者子宮及其附件的情況,然后依次將其子宮的骶主韌帶、動靜脈、附件、圓韌帶等部位切除??p合陰道的殘端,并將子宮膀胱折返腹膜及后腹膜腔關閉。對LS組患者進行腹腔鏡下子宮全切除術。具體的手術方法是:指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對其進行連續硬膜外阻滯麻醉。為其建立CO2氣腹后,在其臍窩處做一個1cm的小切口。經此切口插入腹腔鏡,探查患者的盆腔。在患者的下腹部做2~3個0.5cm的小切口。在這兩個切口處插入手術器械。依次切斷患者的子宮圓韌帶、卵巢固有韌帶和輸卵管峽部,打開其闊韌帶并下推膀胱,切斷其子宮的動靜脈、骶骨韌帶和主韌帶。沿著陰道穹隆部切開患者的陰道,再經陰道取出子宮。在腹腔鏡下縫合患者陰道的斷端。清洗患者的盆腔,排出CO2,縫合其腹壁的小切口。
記錄兩組患者進行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LS組患者進行手術的平均時間為(101.5±33.2)min,L組患者進行手術的平均時間為(102.8±29.6)min。兩組患者進行手術的平均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LS組患者術中平均的出血量為(101.3±40.9)ml,L組患者術中平均的出血量為(168.5±70.2)ml。LS組患者術中平均的出血量少于L組患者(P<0.05)。
L組患者術中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67%,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7.78%。LS組患者術中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22%,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3.33%。LS組患者術中并發癥、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均低于L組患者,但二者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n(%)]
近年來,腹腔鏡下子宮全切除術被廣泛地應用于婦科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此手術多被用于治療宮頸癌、子宮息肉、子宮內膜癌、宮頸非典型性增生。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在對上述婦科疾病患者進行腹腔鏡下子宮全切除術時,即使患者盆腔粘連的程度較為嚴重,也能夠對其發生粘連的盆腔組織進行徹底的分離處理[4]。并且,此手術不會在患者腹部的皮膚上留下瘢痕,這符合女性對其形體美觀的要求。進行腹腔鏡下子宮全切除術的患者在手術當天即可下床活動和進食,其術后身體恢復的速度較快[5]。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子宮肌瘤患者進行腹腔鏡下子宮全切除術的效果較為理想,且安全性較高。
[1]徐艷紅.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全切術與經腹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比較[J].醫藥論壇雜志,2017,38(2):114-116.
[2]蔣玉惠,侯大喬,高英,等.基層醫院腹腔鏡下子宮全切除術86例臨床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16,32(10):1546-1548.
[3]陳芬,林錦蓮,鄧林花.腹腔鏡子宮全切與經腹全子宮切除對盆底功能的損害情況對比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9):116-117.
[4]劉玲,劉志杰.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兩種手術方式的對比[J].實用臨床醫學,2017,18(9):48-51.
[5]劉淑芳.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1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