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磊
(昆明市中醫醫院麻醉科,云南 昆明 650600)
對進行膝關節周圍手術的患者實施麻醉效果的好與壞,直接影響手術的效果與康復的效果[1]。因此,選擇合適的麻醉方法是確保接受膝關節周圍手術的患者順利實施手術的重要前提。為了進一步探討對進行膝關節周圍手術的患者實施麻醉的有效方法,筆者對在昆明市中醫醫院進行膝關節周圍手術的40例患者分別實施腰硬聯合麻醉與連續股神經阻滯和腰硬聯合麻醉,其中實施連續股神經阻滯和腰硬聯合麻醉的26例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的研究對象為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在昆明市中醫醫院進行膝關節周圍手術的50例患者。在這50例患者中,進行TKA(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有22例,進行ACL(前十字韌帶重建術)的患者有14例,進行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內固定術的患者有14例。將這5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24例)和實驗組(26例)。在對照組的24例患者中,有男性13例,女性11例;其年齡為26~79歲,平均年齡為( 56.78 ± 1.36) 歲。在實驗組的26例患者中,有男性14例,女性12例;其年齡為27~82歲,平均年齡為( 57.59 ± 1.79) 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發生膝關節周圍骨折的患者或發生韌帶斷裂的患者、患有KOA(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患者。2)患者均具有進行膝關節周圍手術的指征。3)患者自愿接受手術治療,并簽署了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4)未合并有他部位骨折的患者。5)未合并有嚴重的內科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膝關節周圍手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腰硬聯合麻醉,對實驗組患者進行連續股神經阻滯和腰硬聯合麻醉。具體的方法是:1)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讓其取仰臥位,并為其建立靜脈通路,同時監測其生命體征。2)在患者的L3~L4椎間隙進行腰硬聯合麻醉。3)在超聲的引導下,在患者腹股溝韌帶下方的2cm處,用16 G的靜脈注射套管針對患者進行平面內股神經穿刺,從后方接近患者的股神經,注入負荷量為15mL濃度為0.2% 的羅哌卡因。在距離股神經周圍的1~2cm處為患者置入硬膜外導管,再經硬膜外導管為其注入10 m L濃度為0.2% 的羅哌卡因。使用透明膜對導管進行固定。4)在縫合手術切口時,為實驗組患者經硬膜外導管注入2mL濃度為 0.1% 的嗎啡,為對照組患者經硬膜外導管注入2ml的生理鹽水。
1)觀察兩組患者在術后的8 h、12 h、24 h 及48 h在靜態下其VAS(視覺模擬疼痛評分)評分和在動態下其VAS評分。2)觀察兩組患者術畢至恢復自主呼吸的時間、在監護室停留的時間和術畢至出手術室的時間。3)觀察并記錄在不同的時間點患者患肢股四頭肌的肌力。肌力分級判定標準見下表。

肌力分級 0級 1級 2級 3級 4級 5級臨床表現 完全癱瘓 可收縮 不能抗重力可抗重力但不可抗阻力可抗弱阻力 正常
4)觀察兩組患者在不同的時間點其膝關節活動度恢復的情況。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8.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在靜態下其VAS評分更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靜態下其VAS評分的比較(分,±s )

表1 兩組患者在靜態下其VAS評分的比較(分,±s )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組別 n 靜態下VAS評分8 h 12 h 24 h 48 h對照組 24 8.32±1.29 6.39±0.26 5.63±0.36 5.11±0.25實驗組 26 2.21±0.17△ 1.49±1.25△ 1.22±1.09△ 1.07±1.20△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在動態下其VAS評分更低(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在動態下其VAS評分的比較(分,±s )

表2 兩組患者在動態下其VAS評分的比較(分,±s )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組別 n 動態下VAS評分8 h 12 h 24 h 48 h對照組 24 9.44±0.56 8.61±0.47 7.93±0.46 7.91±0.62實驗組 26 4.97±0.57△ 4.01±0.48△ 3.58±0.62△ 3.38±0.56△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術畢至恢復自主呼吸的時間、在監護室停留的時間和術畢至出手術室的時間均更短 (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畢至恢復自主呼吸的時間、在監護室停留的時間和術畢至出手術室的時間的比較(min,±s )

表3 兩組患者術畢至恢復自主呼吸的時間、在監護室停留的時間和術畢至出手術室的時間的比較(min,±s )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組別 n 術畢至恢復自主呼吸的時間在監護室停留的時間術畢至出手術室的時間對照組 24 14.53±4.12 22.45±6.32 24.64±6.34實驗組 26 5.44±1.50△ 11.70±3.30△ 14.15±4.60△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在不同的時間點其肌力恢復的程度均更高(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在不同的時間點其術后肌力恢復程度的比較(級,±s )

表4 兩組患者在不同的時間點其術后肌力恢復程度的比較(級,±s )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組別 n 24 h 48 h 72 h對照組 24 2.82±0.24 3.35±0.57 3.59±0.53實驗組 26 4.33±0.29△ 4.75±0.68△ 4.88±0.54△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不同的時間點其膝關節的活動度均更高(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在不同的時間點其膝關節活動度的比較(°,±s )

表5 兩組患者在不同的時間點其膝關節活動度的比較(°,±s )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組別 n 術后2 d 術后3 d 術后4 d對照組 24 10.30±4.90 15.20±4.20 18.40±4.40實驗組 26 30.51±5.60△ 40.10±4.68△ 55.9±5.70△
有研究表明,對進行膝關節周圍手術的患者進行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可有效地防止其術后發生關節粘連,有利于其關節功能的康復[2]。進行膝關節周圍手術的患者發生術后疼痛的輕重與其在手術中組織創傷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多數患者由于手術切口疼痛不愿進行術后早期功能鍛煉。而對進行膝關節周圍手術的患者實施麻醉的效果將直接影響其術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的效果。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在超聲的引導下對患者實施CFNB麻醉,可實時觀察其目標神經、周圍組織的生理解剖關系、進行手術的路線及局部麻醉藥擴散的狀態,有利于控制其整個麻醉過程,減輕其痛苦,縮短其實施麻醉的操作時間,提高其麻醉鎮痛阻滯的成功率,降低麻醉藥的藥物毒性。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在靜態下其VAS評分和在動態下其VAS評分均更低,其術畢至恢復自主呼吸的時間、在監護室停留的時間和術畢至出手術室的時間均更短,在不同的時間點其肌力恢復程度和膝關節的活動度均更高。這說明,對進行膝關節周圍手術的患者實施連續股神經阻滯和腰硬聯合麻醉的效果顯著,可明顯減輕其術后的疼痛感,縮短其治療的時間,促進術后其肌力和膝關節活動度的恢復。
[1]Uesugi K E N,Kitano N,Kikuchi T,et al.Comparison of per ipheral nerve block with periarticular injection analgesia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randomized,controlled study[J].Knee,2014,21(4):848-852.
[2]侯蕾娜,宋鳳香,朱晗月,等.連續股神經阻滯超前鎮痛對老年患者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后早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5,36(6):488-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