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立
(邳州市中醫院肛腸科,江蘇 邳州 221300)
混合痔是肛腸科的常見病,主要發生于肛門同一方位的齒線附近[1]。混合痔患者在發病初期常有便血、肛門部有腫物、有瘙癢感及分泌物增多等癥狀。在臨床上,混合痔的手術療法主要為外痔剝離縫合內痔結扎術。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采用外痔剝離縫合內痔結扎術治療混合痔的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8月至2017年9月邳州市中醫院肛腸科收治的82例混合痔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1例)與對照組(41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9例;其年齡為19~69歲,平均年齡為(36.12±4.08)歲;其病程為6個月至30年,平均病程為(3.18±1.03)年。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其年齡為23~71歲,平均年齡為(37.05±4.13)歲;其病程為9個月至28年,平均病程為(3.26±1.05)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P>0.05。
為對照組患者采用混合痔外剝內扎術進行治療,治療方案是:在術前為患者灌腸。使患者取截石位,對其進行局部消毒、腰部麻醉或局部麻醉,在充分擴肛后,用醫用皮鉗將外痔提起,用止血鉗將外痔靜脈叢剝離至齒線上約0.5cm 處(內痔痔核的基底部)。提起內痔,用止血鉗鉗夾痔核的基底部,在止血鉗的下方用4號可吸收線進行結扎,剪除痔核,然后縫合外痔的切口。為觀察組患者采用外痔剝離縫合內痔結扎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案是:在術前為患者灌腸。觀察患者內痔與外痔的位置及分界處。使患者取側臥位,對其進行局部消毒、腰部麻醉或局部麻醉,用彎血管鉗鉗夾住其外痔的頂部,提起外痔后在其邊緣做一個V形切口,鈍性分離外痔靜脈叢至齒線上約0.5cm 處。用止血鉗夾住痔核,用7號絲線在鉗下進行貫穿8字縫合,切除痔核并保留痔核的殘端,對痔核的殘端進行修剪,使其邊緣整齊。用止血鉗鉗夾內痔的基底部,在止血鉗的下方以4號絲線進行貫穿縫合,剪除內痔。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創面愈合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等。根據《痔臨床診治指南》[2]中相關的判定標準將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分析[n(%)]
觀察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創面愈合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2。
表2 對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及住院時間的分析(±s )

表2 對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及住院時間的分析(±s )
組別 手術的時間(min)術中的出血量(ml)創面愈合的時間(d)住院的時間(d)10.15±1.52 15.47±2.30 14.049 0.000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15.43±2.18 30.44±2.30 34.483 0.000 21.36±2.63 60.15±5.83 44.154 0.000 12.60±1.24 17.58±2.04 15.187 0.000
混合痔是一種嚴重的痔瘡。以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傳統的混合痔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尹英斌[3]在研究中指出,在應用傳統的混合痔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時對痔塊的處理不夠完善,每次最多只能處理4個痔塊,需對患者實施多次手術,而且在術后易引發肛門狹窄、肛門水腫等并發癥。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創面愈合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可見,為混合痔患者采用外痔剝離縫合內痔結扎術進行治療可減輕其受到的手術創傷,縮短其手術時間、術后創面愈合的時間及其住院的時間,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
[1]邢占敏, 陳超凡. 外痔剝離切除加內痔下分段褥式縫合結扎術治療環狀混合痔的臨床觀察[J]. 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7, 38(9):96-98.
[2]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 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06, 9(5):461-463.
[3]尹英斌, 謝華. 微創痔瘡套扎術合外痔剝離術治療混合痔的臨床觀察[J]. 江西醫藥, 2016, 51(11):120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