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娜
(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血液科,江蘇 常州 213000)
癌因性疲乏是指由腫瘤或抗腫瘤治療引起的疲勞感及精力衰竭感。據統計,接受化療、放療及手術治療的晚期癌癥患者其癌因性疲乏的發生率分別為76%~96%、74%~100%、52%~90%。非霍奇金淋巴瘤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淋巴造血系統惡性腫瘤。張亞平等[1]研究指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治療期間很容易出現癌因性疲乏的癥狀,其生存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為了分析對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對其癌因性疲乏癥狀的影響,筆者對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接受治療的9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選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接受治療的9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的納入標準:1)經病理檢查被確診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2)存在癌因性疲乏的癥狀。3)本人及其家屬均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數表法對這些患者進行分組,將接受常規護理的46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將接受綜合護理的46例患者設為試驗組。試驗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8例;其年齡為15~70歲,平均年齡(32.5±7.5)歲。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其年齡為15~69歲,平均年齡(32.4±7.3)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性別構成比、年齡等)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對其進行對癥護理和健康宣教等。對試驗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護理方法主要包括:1)進行認知行為干預。護理人員采用圖片展示、播放影像資料等方式向患者介紹有關癌因性疲乏的知識,以提高其對癌因性疲乏的認識程度,改變其錯誤的認知。告知患者保持身心放松,定時指導其進行肌肉放松訓練。2)進行飲食指導。臨床研究發現,加強營養攝入能夠減輕癌癥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癥狀。因此,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囑咐其多食用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的食物。3)進行運動指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以增加其心輸出量,提高其肌肉的力量。4)進行疼痛護理。有研究指出,癌因性疲乏的發生與患者的癌痛癥狀密切相關。如未能及時對存在癌痛癥狀的患者進行止痛治療,可加重其癌因性疲乏的癥狀。針對這一情況,護理人員遵醫囑按照癌癥三階梯止痛法對存在癌痛癥狀的患者進行治療,以緩解其因疼痛而出現的癌因性疲乏。5)進行睡眠護理。護理人員努力為患者營造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合理安排對其進行治療和護理操作的時間,盡量避免打擾其休息。督促患者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并指導其采用睡前泡腳、喝牛奶等方式改善睡眠質量。
基本消失:經護理,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癥狀基本消失。明顯緩解:經護理,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癥狀明顯改善。有所緩解:經護理,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癥狀有所改善。未緩解:經護理,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癥狀未改善。
應用統計軟件SPSS17.0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處理。患者癌因性疲乏癥狀的總緩解率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試驗組患者中癌因性疲乏癥狀的改善情況為基本消失的患者有14例(占30.43%),為明顯緩解的患者有21例(占45.65%),為有所緩解的患者有11例(占23.91%)。試驗組患者癌因性疲乏癥狀的總緩解率為100.00%(46/46)。對照組患者中癌因性疲乏癥狀的改善情況為基本消失的患者有9例(占19.57%),為明顯緩解的患者有15例(占32.61%),為有所緩解的患者有11例(占23.91%),為未緩解的患者有11例(占23.91%)。對照組患者癌因性疲乏癥狀的總緩解率為76.09%(35/46)。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癌因性疲乏癥狀的總緩解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9.016,P<0.05)。詳見表1。

表1 對照組患者和試驗組患者癌因性疲乏癥狀改善情況的對比
癌因性疲乏是指由腫瘤或抗腫瘤治療引起的疲勞感及精力衰竭感。相關的文獻指出,對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可有效地緩解其癌因性疲乏的癥狀。為了進一步探討對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對其癌因性疲乏癥狀的影響,筆者對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接診的9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癌因性疲乏癥狀的總緩解率更高(x2=9.016,P<0.05)。
綜上所述,對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進行綜合護理能夠緩解其癌因性疲乏的癥狀,改善其生活質量。
[1]張亞平,常青 . 化療間歇期隨訪路徑表對淋巴瘤患者院外生活質量的影響[J]. 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2):1063-1065.
[2]周小艷 . 淋巴瘤化療患者醫院感染病原菌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6):1293-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