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華
(江蘇省響水縣人民醫院,江蘇 響水 224600)
胃腸息肉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此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患者胃腸粘膜上的局限性增生組織凸起到腔內所致。研究發現,胃腸息肉的發生與遺傳因素、飲食習慣、慢性炎癥反應的刺激有關。胃腸息肉若過大,可使患者發生胃腸道出血,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1-2]。目前,臨床上對胃腸息肉患者主要在內鏡下進行介入治療。但是,此治療方法易使患者發生胃腸道出血、感染等并發癥。因此,對胃腸息肉患者在內鏡下進行介入治療期間,應對其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3]。為了探討對在內鏡下進行介入治療的胃腸息肉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期間江蘇省響水縣人民醫院收治的40例胃腸息肉患者。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n=20)和觀察組(n=20)。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其年齡為33~68歲,平均年齡為(45.69±3.52)歲。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0例;其年齡為34~68歲,平均年齡為(45.89±3.8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環境護理、生命體征監測等常規護理,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具體的護理方法是:1)在進行治療前,患者會因對胃腸息肉和內鏡下介入治療缺乏了解而出現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出現的不良情緒對其進行心理疏導。護理人員為患者詳細講解與胃腸息肉相關的知識、在內鏡下進行介入治療的具體方法。讓患者了解內鏡技術的先進性和切除胃腸息肉的重要性。為了增加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護理人員可為其列舉治療成功的病例。同時,協助患者完成治療前的肝功能檢查、凝血酶原時間檢測及血常規檢查。遵醫囑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對其生命體征進行有效的監測,告知其在治療前要禁食6~8 h,遵醫囑讓其口服硫酸鎂或飲用大量的清水進行灌腸。2)在內鏡下對患者進行介入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密切配合主治醫生的操作,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尤其要注意觀察老年患者或心腎功能不全患者的生命體征。密切關注患者的反應,適當地安撫其情緒。3)進行治療后,患者胃腸息肉的直徑若為0.5~1.0cm,要告知其至少臥床休息6 h,在1周之內不可過度活動,盡量保持情緒的穩定,不可進行易增加腹壓的活動。患者胃腸息肉的直徑若大于1.0cm,且治療時凝固的范圍較大,護理人員應指導其臥床休息至少3~4 d,在2周之內不可進行體力勞動。患者若切除了上消化道息肉,應告知其在治療后至少禁食24 h。在治療后的3~4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食用流質食物或半流質食物,告知其不要食用含有粗纖維的食物及肉類,在1周之內不可飲酒或食用刺激性的食物。護理人員定時為患者測量體溫。患者若出現發熱,且體溫不超過38.5℃,可對其進行物理降溫。患者的體溫若超過38.5℃,應遵醫囑為其使用退燒藥進行治療。患者若出現局限性腹痛、輕度反跳痛等癥狀,說明其發生了局限性腹膜炎,護理人員應告知其禁食,同時遵醫囑對其進行補液,并為其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患者若出現血壓升高的癥狀,可遵醫囑給予其降壓藥進行治療,以免其發生消化道出血。患者若出現腹痛、排血便及嘔血的癥狀,應及時將此情況告知主治醫師。在此期間,護理人員應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意識的變化情況。指導患者可用番瀉葉泡水喝,以保持大便的通暢。或遵醫囑按壓患者的中皖穴、天樞穴、足三里穴、豐隆穴。上述穴位每次按壓1 min,每日按壓3~4次。患者若發生腹脹、腹痛的癥狀,可遵醫囑在其足三里穴、中皖穴上進行針刺,每次留針15 min,每日針刺1次。4)在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應告知其要遵醫囑服藥,不能擅自停藥或換藥,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少食多餐,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定期返院進行復查。
1)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2)使用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該調查表的總分為100分。得分<60分表示患者對護理不滿意,得分為60~80分表示患者對護理基本滿意,得分>80分表示患者對護理非常滿意。總滿意率=(總例數-不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總滿意率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胃腸息肉是消化內科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目前,臨床上對胃腸息肉患者通常在內鏡下進行介入治療。為了降低在內鏡下進行介入治療的胃腸息肉患者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臨床上通常輔以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4-5]。
對在內鏡下進行介入手術治療的胃腸息肉患者實施護理前,應先根據其病情為其制作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計劃[6]。在內鏡下進行介入治療的胃腸息肉患者常因對治療方法及所患疾病缺乏了解而產生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為其講解與疾病及治療方法相關的知識,以增加其對疾病及治療方法的了解,進而提高其對治療的信心。同時,護理人員應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患者的生命體征若出現異常,護理人員應及時通知主治醫生進行處理。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在內鏡下進行介入治療的胃腸息肉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較為理想。
[1]顧一平,楊明,雍梅.綜合護理干預在鼻內鏡治療鼻竇炎及鼻息肉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臨床研究,2015,28(12):1692-1694.
[2]江玲艷,鄭穎鋒.綜合護理干預對鼻內鏡下治療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效果評價[J].黑龍江醫藥,2015,10(2):446-448.
[3]陳婷.綜合護理干預對鼻內鏡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療效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1):228-229.
[4]王春燕.綜合性護理干預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的胃息肉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醫藥前沿,2017,7(33):34-36.
[5]閔莉珍.協作式無縫隙全期護理在胃息肉內鏡下黏膜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25):2089-2090.
[6]朱遂美.護理干預對內鏡下高頻電切除腸息肉手術中的配合和護理方法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藥,2016,35(6):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