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英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江蘇 高淳 211300)
多數呼吸衰竭患者需要在ICU接受機械通氣治療。但是,對此病患者進行長時間的機械通氣治療易使其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有研究證實,對在ICU接受治療的呼吸衰竭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的效果理想,可有效地改善其呼吸功能,縮短其在ICU接受治療的時間,有利于改善其預后[1]。為了進一步探討早期康復訓練在促進ICU呼吸衰竭患者康復中的應用價值,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ICU收治的75例呼吸衰竭患者。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n=35)和觀察組(n=40)。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8例;其年齡為48~75歲,平均年齡為(61.5±6.7)歲。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其年齡為45~70歲,平均年齡為(60.8±7.2)歲。本次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這些患者的家屬均簽署了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進行常規護理的方法是:護理人員遵醫囑對患者進行吸氧,及時為其吸痰,以確保其呼吸道的通暢,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為患者撤呼吸機后,鼓勵其下床活動[2]。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早期的康復訓練。在本組患者進入ICU的24 h之內,主治醫生和專科護士共同評估患者的情況,患者若符合以下標準可對其進行早期的康復訓練:1)對語言刺激有反應;2)FiO2(吸入氧濃度)≤0.6,PEEP(呼氣末正壓通氣)的水平≤10cmH2O;3)在入住ICU期間未使用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和多巴胺類升壓藥進行治療,且沒有發生直立性低血壓。護理人員每隔24 h對患者的呼吸功能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對患者進行早期的康復訓練。具體的訓練方法是:1)當患者處于鎮靜的狀態時,護理人員可對其進行被動的關節活動度的訓練。在進行此項訓練時,護理人員應緩慢、輕柔地活動患者身體的各個關節,并對其進行固定區域的肌肉等長收縮訓練,對其身體局部進行按摩[3]。10 min/次,2次/日。2)待患者清醒后,護理人員可逐漸將其床頭抬高至65°。指導患者在病床上使用足蹬式下肢活動鍛煉器進行下肢功能訓練,10~20 min/次,1次/日。對患者進行主動或被動的關節活動訓練,10 min/次,4次/d。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在其腳后跟下墊上一個軟枕,使其腳后跟與床面的角度為20°~30°。幫助患者進行雙側足踝的被動訓練,對其踝關節進行被動拉伸、內外翻等訓練[4]。15~20次/min,每個動作重復20次。3)當患者可取坐位時,護理人員指導其進行簡單的下肢活動訓練。根據患者呼吸功能的改善情況指導其在床上進行抬腿練習,即指導患者將下肢完全伸直并抬高,使其下肢與床面成15°,然后保持這一姿勢不動,直到患者無力維持。讓患者將腿放在床上休息片刻,繼續進行下一次的直腿抬高訓練。4)待患者的身體狀況有所恢復后,指導其下床進行側抬腿及后抬腿練習,20次/組,3~4組/d,組間休息30 s。協助患者保持站立的姿勢,每天至少練習3次。5)當患者可獨立行走或可借助工具進行行走時,護理人員告知其保證每天至少行走30 min,3次/d[5]。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上述訓練時要告知患者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訓練的強度以其機體能夠耐受為宜。
1)記錄在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呼吸的頻率(HR)、血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的水平。2)統計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在ICU接受治療的時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HR、PaO2、PaCO2的水平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HR、PaO2的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PaCO2的水平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其呼吸功能各項指標水平的比較(±s )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其呼吸功能各項指標水平的比較(±s )
組別 HR(次/min) PaO2(mmHg) PaCO2(mmHg)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n=40) 10.24±1.41 15.32±2.11 50.43±12.22 84.34±22.25 71.45±18.24 42.36±14.17對照組 (n=35) 10.35±1.34 12.17±1.08 49.41±15.14 69.34±28.33 70.34±12.53 57.82±12.43 t值 0.3788 4.0817 0.2611 4.1088 0.2397 5.0232 P值 0.4902 0.0026 0.7952 0.0019 0.8116 0.0006
觀察組患者在ICU接受治療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其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在ICU接受治療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的比較
呼吸衰竭患者常需在ICU接受機械通氣治療。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可以幫助患者鎮靜、鎮痛,為其提供充足的氧氣,減少其機體的耗氧量。但是,呼吸衰竭患者往往需要接受長時間的機械通氣治療。進行長時間的機械通氣治療會導致此病患者出現神經傳導遲鈍、肌肉萎縮、微循環功能減退等并發癥,最終影響其治療的效果。研究發現,對入住ICU的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早期的康復訓練,可有效地減少其臥床并發癥的發生,緩解其肌力減退的程度,避免其出現感知功能障礙,進而改善其預后。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ICU的呼吸衰竭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訓練的效果較為理想,可有效地促進其呼吸功能的恢復,縮短其在ICU接受治療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進而改善其預后。
[1]胡細玲,陳妙霞,吳本權,等.早期康復活動對重癥監護病房呼吸衰竭患者康復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5,14(3):26-28.
[2]何娟,鄭小妹,吳楠,等.早期康復活動對重癥監護病房呼吸衰竭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24):185-188.
[3]楊桂鋒.早期康復活動對重癥監護病房呼吸衰竭患者康復的影響研究[J].特別健康,2017,23(18):62.
[4]陳玉婷,蔣雅瓊.探討早期康復活動對重癥監護病房(ICU)呼吸衰竭患者康復的影響情況[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6):56,59.
[5]徐丹.探討早期康復活動對ICU呼吸衰竭患者康復的影響[J].養生保健指南,2017,17(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