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棟
64歲的垣曲人盧付合和妻子張潤棉又一次“爭吵”起來。擺放在茶幾上的新劇本,刻畫了執法人員處罰一個違法使用添加劑的熟肉加工點的經過,張潤棉認為劇情中應增加幾條店主欺瞞顧客的鏡頭,盧付合擔心這樣會延長拍攝周期,不同意。兩人為此爭起來,說話的聲調越來越高……
普法劇,劇情涉及法律,一個鏡頭、一句臺詞不嚴謹,都會傳播錯誤信息。每制作新劇,夫妻倆都會竭盡全力把劇本做扎實,爭吵的場景也就成了常景。
2014年,垣曲縣縣委成立普法短劇工作領導小組,盧付合、張潤棉受邀擔任了導演和攝影師。兩年多來,他們共攝制60多部普法短劇。這些普法短劇,均取材自真實案例。因為劇情可信、接地氣,不光當地觀眾愛看,上傳到網上后點擊量更是突破200萬人次!
拍攝基地在農村 演員都是農民
在垣曲縣農村,普法短劇工作領導小組設有8個拍攝基地。劇本審核通過后,盧付合就會給負責拍攝基地的工作人員打去電話,協調拍攝時間。這8個拍攝基地,有800多名“群眾演員”。
說起拍攝普法短劇,2010年前,盧付合和張潤棉都是門外漢。這年,剛從縣綠化委內退的盧付合到北京看病,因為平時喜歡攝影,他順便前往大兒子在北京開辦的動漫制作公司“探班”。這次“探班”令他大開眼界,出院后就買了一臺小DV。
返鄉后,盧付合與他人合作,拍了幾段街舞搞笑短劇上傳到網上,點擊率有數千人次。因為合作者的子女反對,這次合作無疾而終。后來,一位老師請盧付合夫妻倆幫忙拍攝一部關于其長輩事跡的短劇。他們到這個老師的家鄉——垣曲縣峽口村進行拍攝,拍攝期間,他們從老鄉那里聽到很多村里發生的故事。拍完短劇后,他們就決定留在村里,因為老鄉們講述的故事,勾起了他們的拍攝興趣。“我們在農村拍戲,演員、題材都不用發愁。農村文化生活缺乏,我們拍戲吸引了很多農民參加。我們從鄉親們那里收集到的故事,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我們把這些故事改編成短劇,不僅農民們愛看,傳到網上,網友們也很喜歡看。”盧付合笑著說。
2011年至2013年間,盧付合、張潤棉拍攝了20多部短劇,其中有6部普法劇。夫妻倆希望農民們通過拍短劇、看短劇,接受法制教育。他們還將這些短劇上傳到垣曲貼吧、優酷平臺,點擊率都過萬。
2014年,盧付合、張潤棉接受垣曲縣司法局邀請,成為垣曲縣普法短劇工作領導小組的導演和攝影師,開始與官方合作拍攝普法劇。
這對夫妻普法劇拍攝組合,盧付合性格爽朗,喜歡交朋友,擔任總導演,負責給演員講戲、排戲、拍攝、后期剪輯。張潤棉退休前曾在垣曲縣政協提案組工作,熟悉法律,而且她的性格細膩,負責為拍戲把關,以及后勤工作。“普法劇的每個鏡頭,每劇臺詞,都要反復咀嚼,保證不能出錯。我們拍攝的普法劇,演員是農民,劇本不嚴謹會傳遞錯誤信息。”張潤棉笑著說。
為拍短劇用壞兩臺電腦
盧付合、張潤棉拍攝的60多部普法短劇,故事有多個來源,其中有他們從農村收集的故事,也有執法部門提供的真實案例。
迄今,盧付合仍記得他和妻子制作第一部普法劇的經過。2012年夏天,盧付合在村里拍戲時,一個老鄉跟他講了一件發生在村里的故事:該村村民甲到隔壁鄰居乙家串門,在乙家院子里看到一個“有點眼熟的籮筐”。因為甲家剛丟過一個籮筐,便懷疑是乙撿到自己的籮筐。于是,甲直接找到乙詢問。因為雙方語氣都很沖,沒說上幾句話就吵了起來。雙方的爭吵聲,引來其他村民,大家把他們勸開。因為一個籮筐發生爭吵,本是一件小事,如果雙方說清楚,事情也就過去了。然而,大家沒有想到的是,兩戶人家為賭一口氣,在發生爭吵后,都沒有選擇退步,矛盾竟然持續升級。一天,甲站在自家房頂上怒罵對方,乙聽到后來到甲家,搭起梯子向房頂爬去,結果在爬梯過程中被甲從梯子上推了下去,乙摔到地上傷重不治。“這真是一件不幸的事。因為不能正確處理矛盾,一件小事把兩家人的生活推向深淵。”盧付合回憶說,聽到這個故事后,他立刻動了將其拍成短劇的念頭。后來,他跟幾個已過了“戲癮”的村民商量,大家都同意。
大家認真討論劇情,經過一番考慮后認為:因一個籮筐引發的這幕悲劇,所牽涉的兩戶人家令人同情,如果直接把故事拍成短劇進行傳播,會對兩家人造成二次傷害。所以,大家對故事進行了改編,真實事件中的籮筐,在劇中換成鐵鍬;真實事件中乙從梯子上墜落而亡,劇中改為,雙方爭吵后動了手,一人因頭部遭到硬物重擊而死。這部短劇完成后,在縣電視臺進行了播放。短劇還加入了一位法律專家的點評: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糾紛,應理智對待。處理糾紛,可尋找法律幫助。
確定拍攝故事、寫劇本、審核劇本、拍攝、后期制作,夫妻倆拍一部短劇經常要忙二十多天。幾年來,他們為之付出很多。盧付合曾專程到北京學習影視劇編輯技術,自費數萬元購買專業攝影機、背光板等攝影器材。到現在,為拍短劇夫妻倆已用壞兩臺電腦。
在農村拍戲,盧付合和張潤棉就住在村民家里。雖然食宿條件比較差,但夫妻倆都不在意。最讓他們撓頭的是,拍戲時遇到的難題。
在很長一段時間,他們的普法拍攝小組嚴重缺乏拍攝器材,由于燈光設施不足,他們只能在白天抓緊時間拍戲。此外,農民們演戲熱情很高,演技卻有待“琢磨”,很多鏡頭拍攝許多遍也不過關。今年夏天,他們在莊稼地里拍攝一場兩個農民因事發生糾紛的戲。扮演其中一個角色的農民是個急性子,一個鏡頭拍攝了幾十遍還是不行。“這個鏡頭里,雙方爭執剛開始,沖突并不強烈,角色的語調應該是和緩的。可他一上鏡頭,就控制不住自己,聲調特別高。”盧付合說。
在夏日的大太陽底下,大家很快就汗流浹背。后來,在張潤棉的勸說下,盧付合勉強通過這條鏡頭。“農民拍戲都很熱情,他們有的擱下手里的活趕來拍戲,我不愿意因為拍戲傷了感情。”張潤棉說。
令盧付合、張潤棉欣慰的是,他們在村里拍戲,默默改變了一個個拍攝“基地”的農村文化。一些過去喜歡打牌賭博的村民,迷上演戲后,不再打牌賭博了。
短劇上網點擊量超200萬人次
垣曲縣司法局局長張則忠給我們看了一部短劇,反映的是兩戶農民土地權屬糾紛。這是垣曲縣檔案局委托盧付合、張潤棉拍攝的短劇。真實的故事中,兩戶農民最終根據垣曲縣檔案館保存的底簿,解決了土地權屬矛盾。
2014年以前,有感于傳統法制宣傳效果不佳,張則忠一直在嘗試以更好的途徑和辦法來改善法制宣傳效果。2014年年初,他觀看了盧付合、張潤棉夫妻倆攝制的普法劇。他意識到,如果制作一批普法短劇,然后在電視臺、互聯網上播放,也許可以更好地進行普法宣傳。“傳統的法制宣傳方式,已不適應當前的社會狀況。近年來,每逢法制宣傳月,我們都組織各行政執法單位在街頭開展法制宣傳。可是,一些過往群眾前腳接過宣傳頁,后腳就扔到地上。委托盧付合夫婦拍攝普法劇,然后利用多種平臺進行播放,是一種普法新嘗試。”張則忠說。
在運城市,垣曲縣不是第一個制作法制宣傳短劇的縣區,然而,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摸索,垣曲縣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并行之有效的普法短劇制作、播放機制。目前,關于普法宣傳短劇的制作,已列入垣曲縣各單位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和年度預算。執法單位委托盧付合和張潤棉制作普法劇,每部劇需支付3500元制作費。
從2014年起,垣曲縣電視臺開辟《法治垣曲》欄目。這個欄目,每個月至少播放兩部普法短劇。這些短劇,除了還原案件發生過程,結尾處還有執法人員關于案件的點評。普法短劇還上傳至垣曲貼吧、垣曲微信平臺、優酷網等多種網絡媒體進行傳播。據統計,點擊量已達到200多萬人次。
這些傾注著盧付合夫婦心血、垣曲縣司法局張則忠期望的短劇,經過傳播,讓垣曲縣普法宣傳面貌發生了令人驚喜的變化。家住垣曲縣縣城的一個喪偶老人準備再婚,遭到女兒強烈反對,老人為此離家出走。這時,縣電視臺播放了普法短劇《母親嫁給公公》。女兒的姑姑根據短劇,教育侄女不能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女兒最終同意不再阻攔父親再婚。“現在,老鄉來劇組拍戲,都是無償的。將來條件成熟,老鄉們拍戲就能拿到‘片酬了。”盧付合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