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讀已見書,如逢故人。”走進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岔河鎮啟秀村農家書屋,白板上的這條“新書推薦”格外醒目。該書屋不僅擁有藏書5000多冊,還擁有設備齊全的電子閱覽室。“《狼圖騰》《吾國與吾民》《我的嬸嬸蕭紅》,這3本書是本周推薦的閱讀書目。”村黨支部副書記朱寶龍兼任書屋管理員對來借書的村民說到,每周他都會更換閱讀書目。目前,如東縣被命名省五星級示范農家書屋1個、四星書屋23個、三星書屋141個,15個鎮區全部建成南通市農家書屋先進鎮,平均藏書2000冊以上。
村民:從牌桌走向書桌 共同營造村居閱讀氛圍
過去,石甸小學退休教師趙建華是田季村農家書屋的常客。2016年書屋搬遷至新村部,與他家成了鄰居,令他精神好一頓振奮:“書比從前多了不少,現在從家到這兒也就喝口水的功夫,我來得更勤快了。”地理距離的縮短,不僅讓擁有讀書習慣的“閱讀分子”難掩內心喜悅,也拉近了村民與閱讀之間的心理距離。
“堅持把圖書的選擇權交給群眾。”如東縣文廣新局副局長柏秀梅說,“傾聽群眾的所想所需,在圖書配備時加以采納,才能更好地提供適宜農民接受水平、適宜農民使用范圍、適宜農民多元精神需求的閱讀產品。”在朱寶龍看來,經營書屋就像做一場生意,博得村民喜歡,推廣閱讀才有市場,村民才愿意從牌桌走向書桌。2016年初,鎮上給啟秀村農家書屋添置了價值4萬元左右的圖書,書目范圍是文化站經過走訪調研后確定的,而朱寶龍為書屋定期更換的“新書推薦”內容,靈感多源于與村民閑聊后的“投其所好”。
活動引領,也是帶動村居閱讀氣氛的有效方式。全縣各地以農家書屋為載體,通過舉辦專家講座、座談研討、開展生產生活技能培訓等,讓一大批農民掌握了實用技術,使農家書屋成為農民致富的知識角;2013年起連續舉辦4屆的“農家書屋·暑期悅讀·一站到底”知識競賽,正成為該縣農村閱讀推廣活動的“一線品牌”;“我的書屋我的夢”“我與農家書屋”等征文比賽的獲獎作品也將輯集出版。
書屋管理員:做書屋運行的“益生菌” 帶動農家書屋活力
戴桂珍,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近海村退休老黨員,也是村農家書屋管理員。過去的7年里,她幾乎每天都要把書屋打掃得干干凈凈,桌椅擺放得整整齊齊。2013年,經歷乳腺癌的幾次化療后,她拖著疲憊的身子出院,但仍然放不下農家書屋的工作,一人完成了上千冊圖書的分類、編號、登記任務,全部按順序排列放入書櫥。自2009年初春接過那串管理員鑰匙至今,這份責任在她心中從未改變分量。
當農家書屋日益成為照亮村民精神生活的引路之燈,越來越多像戴桂珍這樣熱心、負責的書屋管理員守護著鄉村閱讀的光明。據了解,近年來,如東縣持續加強農家書屋的管理隊伍保障,堅持集中培訓與分類培訓相結合,建立正常的業務即時溝通機制,并于每年開展優秀農家書屋管理員評選,努力建設一支“想管會管善管”的隊伍,不斷提升管理員在新形勢下對這座“精神糧倉”的服務能力。
“過去部分農家書屋缺少書屋運行的‘益生菌。一個村如果有一支專業素養高、組織能力強的閱讀指導團隊,或有一位農民信得過、離不開的閱讀引路人,那么農家書屋的活力就來了。”柏秀梅認為,“校外輔導員協管農家書屋的優勢充分展現,是近年來我縣創新書屋運行模式取得的珍貴成果之一,但是實現由低水平建設向高質量管用轉變,這條提檔升級之路依然漫長。”柏秀梅感言,“不過,閱讀的‘種子畢竟種下了,生長的‘土壤也更肥沃,我們有理由對農家書屋的未來保持期待。”
——農家書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