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
初識京都,是因為《古都》。川端康成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孿生姐妹的悲歡離合,也向世人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京都之美。春之繁花、夏之慶典、秋之紅葉、冬之靜雪,全部浸潤在這個古老、神秘、傳統、熱鬧而沉靜的京都里,氤氳著古樸的芬芳。
京都的寺院頗多,并散列點綴于各處,有時候轉頭一瞥就能看到古意盎然的風景。
清水寺位于日本京都東部音羽山的山腰,始建于778年,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主要供奉千手觀音,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初見清水寺,雖說久聞大名,但仍有驚艷之感。俏麗的朱紅色搭配穩重的黑色,再搭配藍天白云,色彩清新又明快。永遠熱熱鬧鬧的清水寺舞臺,最初建于平安時代后半期。整個舞臺的最佳觀賞點在奧之院,在此能清晰地看到懸造式建筑的全貌。
清水寺前的二年坂、三年坂周邊都是紀念品小店,琳瑯滿目,但游客也特別多。我還是更喜歡高臺寺周邊的小店,少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才能品味到京都特有的平和與寧靜。
嵐山曾是平安時代貴族的度假之所,春斬櫻秋賞楓,夏日可避暑,乘坐嵐電便可到達。大氣磅礴的天龍寺內的曹源池為日本國寶,巧妙借鑒嵐山和龜山的風景,打造出獨特的日式審美:精致、細膩、小巧。在本堂靜坐觀景,清風徐來,亦得澄懷。
穿過遮天蔽日的竹林,可以搭乘嵯峨野小火車。它被譽為“世界十大觀光火車”之一,順著保津川一路上行,山巒兩側的風光美不勝收,若是偶遇在保津川漂流的人們,千萬別忘了揮手致意。
伏見稻荷大社內到處有萌萌的小狐貍,因為狐貍是豐收之神。狡黠、賣萌、粗獷、細致,各式各樣的狐貍繪畫總能讓來此一游的旅人會心一笑。間隔很短又連綿不斷的鳥居營造出一種“半室外建筑”的獨特體驗,陽光透過縫隙灑落,光影層疊間仿佛真的穿過鳥居就來到了神仙的寓所。
三十三間堂帶給我的則是震撼,1001座觀音加上28尊眾立像、風神、雷神等神諸像被供奉在此,赤足行走其間,仰視這些歷經歲月滄桑卻依然微笑如故的容顏,只覺得自己是如此渺小。面對這些精美絕倫的雕像,又不由得心生敬意,感慨匠人的精湛技藝,他們不光用高超的技法幻化神奇,更是在用虔誠的信仰塑造心中的執念。
其實,不必去景點,只在京都的小巷中走一走,都是極好的。穿街走巷中不經意地經過一處景致,石板小路纖塵不染,竹制的圍籬顯得古拙又低調,古典文學中的詩酒人家仿若穿越千年呈現在眼前,不再是夢里依稀曾見。
或是秉燭夜游,緩步于鴨川之畔,微風拂面、流水潺潺,看著兩岸的料理亭燈火通明,雖月色清冷卻不再顯得寂寥,人世間平凡而紛擾的日常撫慰了旅人那顆戀家的心。
到京都,不能錯過的自然是京料理。京料理的隆重在于一道道菜品精雅清素的儀式美感,順應時節采用不同的食材搭配相應的器皿,營造出獨特的美學效果,如此一搭配,縱然普通的食材也有了高級感。有人會嫌棄京料理小家子氣,每道菜看起來只有一點點,感覺僅能果腹。但我覺得這是對食物的尊重,對自然饋贈的感恩,每一道菜都充分體現了它的價值,并將其味覺、感官發揮至極致。
天龍寺的素齋——篩月也是值得一品。素齋在日本被稱為精進料理,被認為從無到有,由于材料的局限性更體現出制作的用心,與禪心相通。這素齋力求保持食物原味,卻又將這種本真的滋味發揮到極致,在他們看來用心對待每一種食材便是修行的一部分。
京都的豆腐亦非常有名,毫無豆腥味,口感十分綿軟。吃過涼拌豆腐,僅用舌尖輕輕碾磨,獨特的芝麻香便充盈整個口腔。南禪寺的湯豆腐料理最為出名,可惜未能前往一品,實屬憾事。
在京都,隨便走幾步都能看見和果子店,而且很多都是經營上百年的老字號,比如老松、甘春堂、寶泉堂等。和果子就是日本傳統的小點心,最初是配合茶道而生,用以中和抹茶的苦澀之味,所以口感偏甜,但勝在造型美觀,再小的和果子也做得一絲不茍,且往往與季節相應和,平添一份詩意的情致。
京都,像一座隱匿在鬧事中的寧靜所在,它所展現的美,仿佛清晨淡淡的陽光,恬淡,清新又滲透著古典的余韻。